胡維
摘 要:數學是小學教育中基礎科目之一,應用題教學是其中一個主要模塊,特別是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一階段是學生打好應用題基礎的重要階段。應用題的解答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此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教師要通過更加有趣的教學方式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數學;趣味化教學;應用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最迅速階段,同時也是打好數學基礎、培養數學思維的黃金時期。應用題教學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沒有與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結合,所設計的應用題不僅脫離生活,也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影響了教學效果[1]。基于此,本文從“創設趣味情境、結合現實生活、設計開放題目以及融入趣味故事”這四個方面展開,對如何應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展開應用題的教學進行分析,希望對廣大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對當前小學數學實際教學研究發現,很多小學生都認為學習數學很難,而且也是枯燥乏味的,在面對應用題時更是無從下手,也找不到正確的數量關系。小學三年級是重要的打基礎學習階段,如果教師不能抓住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今后的教學就會十分困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對應用題教學方式的優化,通過創設趣味的教學情境,更為生動、有趣的將應用題呈現出來,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作用。
例如,在進行“時、分、秒”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筆者就給學生設計了一道趣味性的應用題:“動物王國要召開一場蒙面舞會,負責舞會設計的兔子先生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它要掌握所有小動物到達舞會現場的時間。比如烏龜女士在晚上6:00出發,到達舞會現場的時間時6:40分;大象先生晚上6:00出發,到達舞會現場的時間時6:15分;黃鸝6:00出發,到達舞會現場的時間是6:03分,請問,每一個小動物分別從自己家大舞會現場需要多長時間?”學生在筆者所創設的趣味情境中進行應用題的解答,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更有興趣的進行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同時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現實生活,引發主動思考
與一般類型的數學教學不同,應用題就是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所以應用題的教學需要與題目的具體情況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應用題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更有興趣的進行學習。
例如,在進行“多位數乘一位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如果在教學時教師直接給學生講解數學計算的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被動思考,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筆者就給學生設計了一道生活購物方面的應用題:體育教師要去購買一些體育用品,買了2個35元的籃球和260元的羽毛球拍,請問老師一共花了多少錢?這種購物的生活場景對于小學生來說十分熟悉,在日常的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所以學生在解答這類應用題時就會更加積極,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地思考,在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深刻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
三、設計開放題目,培養思維能力
小學生之所以覺得學習數學存在困難,對于學習數學不感興趣,除了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對學生的思維有較高要求,學生要想實現對應用題的順利解答,需要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夠通過題目準確找出有價值的條件,分析數量關系,這樣才能最終正確的解答。因此,教師在進行應用題的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例如,在進行“長方向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筆者就給學生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應用題目,如筆者給出學生學校草坪的長度、寬度,讓學生進行面積的計算;筆者通過裝修讓學生計算需要用多少涂料;筆者還會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長方形以及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自行進行應用題目的設計并解答等等。通過給學生設計開放性的應用題目,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趣味,也讓學生在實際的設計、運算、思考中提升了自身的數學思維,為今后學習更加深刻的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四、融入趣味故事,深化知識理解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智力與心理的發展階段,有著缺乏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特點,學習的長性基本是由興趣決定的,假如數學教師選擇的應用題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直接影響最后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為學生選擇一些有一定吸引力的內容,如用趣味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入到學習中,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化理解[2]。
例如,在進行“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這部分知識與學生之前學習過的“克和千克”知識有一定的聯系,為了加深學生對“克、千克、噸”之間的認識和理解,筆者就通過趣味的故事進行了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筆者對學生說:“森林里要舉辦一場運動會,在小動物們趕往運動場的路上有許多標語,如在小巧的旁邊寫著“限重1噸”,此時趕往運動場的動物中,已知牛先生重約500千克,馬先生是300千克,熊大哥是400千克,請問同學們,哪些動物能夠一同過橋?”通過使用趣味童話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很快抓住學生的目光,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克、千克、噸”之間的關系,不僅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興趣是支持小學生參與學習的最大驅動力,對于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開展,運用趣味化教學方式會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情境、結合現實生活、設計開放題目以及融入趣味故事這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活動,切實提升學生應用題的解題能力,為學生之后對更加深入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孟堂.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趣味性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7).
[2]曹永亮.小學數學開展趣味應用題教學的策略分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