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劉擁軍?李楠?李歡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以文載道傳道,故能亙古不變!高校“四史”教育不僅僅是講歷史,理解我們黨、社會和國家的改革發展歷程,而且要把歷史思維與解決中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需要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更好地把握現在中國發展大勢,新機遇、新挑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本文主要立足我國大學生教育教育階段、四史教育建設策略發展綜合研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四史教育;大學思政;融合策略
引言:
在學科素養的呼喚下,四史教育對于大學生思政教學活動而言是校期間學習成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利于學生感知歷史情境、認清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心;利于為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動案例,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講好中國故事!近年來,四史教育課成為“爆款”,也源自向內深耕有精神有內涵有品位,全面提升四史教育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深刻認識學習“四史”的重要意義
為落實貫徹總書記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學生教育課堂作為對學生進行四史教育的重要陣地,必須要承擔起四史教育的責任。四史教育是人格的靈魂。將四史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教育教學中非常有必要,它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立德樹人是政治教學的最根本任務。人才,就是先成人后成才。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潛能激發、了解國家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精準理解大綱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挖掘學生的創新性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習能力,高校加強對“四史教育”的學習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之所以如此重視“四史”學習,是因為“四史”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史”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所形成的優良傳統、所帶來的精神激勵,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動力。“四史”也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學習“四史”可以讓黨員、干部更深入地認識黨情、國情,更深刻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本質,進一步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學習“四史”不是簡單地追溯過往,而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史實、史觀、史鑒。史實,一步步地接近歷史的“本然”。將繼承與改革創新相結合,以本科院校大學四史教育工作的布局和水準,以高職大學生培養目標為導向,全面提升學校大學四史教育工作的層次和水平。在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基礎上,突出思想引領,強化資源保障,構建起從內容到方法的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思想引導工作體系、從支部到學校的更為完善的工作項目體系、組織動員體系、從學校到社會的更為有力的資源整合保障體系,使學校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實質性提高,突顯大學四史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和學校穩定發展中的作用。注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長、公平成長,形成學校大學四史教育新格局。學習“四史”是研判世情、國情、黨情,科學把握黨和國家所處歷史方位的前提與基礎。科學把握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與時俱進,避免走入誤區的保證。通過學習“四史”,研判世情、國情、黨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也是科學把握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危機”之中,有危有機,如何利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重要命題。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思考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
二、淺析大學生四史教育現狀,將四史教育滲透到教學改革創新
十八大報告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開展高校大學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際工作中,就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使高校校園成為向全社會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戰場和生力軍。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內外部工作環境不斷優化。要充分吸收四史教育工作理念與思想精華,設立組織、宣傳、網絡、創業實踐、外聯等多個職能部門,成立大學生藝術團,科學指導系部社團日常工作,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保持學習常態廣泛宣傳宣講,提升“四史”學習教育的實效,依據學校特色創新形式,大學四史教育工作主旋律突出。形成“九個依托”立體化思想引領模式,依托團課活動活躍基層,依托重大節日深化教育,依托儀式教育引導青年,依托道德教育加強文明,依托志愿服務提升境界,依托社會實踐錘煉品格,依托“紅網工程”創新平臺,依托青馬工程培養學生骨干,依托優秀典型帶動全員。九個方面均有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代化、具體化。注重青年志愿和社會實踐活動參與量,形成獨具特色的活動品牌。堅持以“志愿服務”為重點,發揮高校輻射、帶動功能,活動數量質量,在校內外樹立志愿服務品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以“走上街頭”、“走進社區”、“走入地鐵”為形式,開展地鐵志愿服務和各種內容的關愛幫扶活動。
大學生社團蓬勃發展,滲透四史教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以“放手不撒手、指導不主導、總攬不包攬”為原則,在規范制度、科學指導、大力支持、全面激活的基礎上,種類進一步增加,社團活動中將大學四史教育工作作為重要延伸,有利于校園文化活動更加規范、影響力不斷提升。按照“大型活動屆次化、特色活動門類化、小型活動支部化”的方針,緊抓一個前提:即維護穩定大局,不添亂,不折騰;夯實“兩個抓手”,即以文明誠信為主要內容的基本素質教育抓手,以校園文化體育科技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素質拓展和提升抓手,辦好“四個系列活動”:女生節系列活動、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動、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將四史學習落地校園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成長。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時代性,增強學生的使命意識
要不斷推動四史教育文化價值內涵的現代化,要為我所用,不斷在現實生活實際和需要中提高四史教育傳播與滲透的廣度和深度,要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四史教育文化的根本傳承原則。中國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兩大特點,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滲透,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對于四史文化的高效吸收。創造良好的四史教育的學習環境,不斷推動四史教育文化的融入使得學生首先端正自己的價值觀,要不斷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對四史教育文化的保護做好外部建設。只有不斷推動四史教育文化的現代化轉化,不斷普及四史教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價值,不斷使得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自覺通過四史教育活動來實踐,才能更好地推動四史教育文化的發展進程,才能為社會主義文化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例如,將“四史”教育融入學習課堂,增強大學生對“四史”精神內涵的認知;將“四史”教育融入生活課堂,適應大學生的信息需求特點,采取個性化、互動式的服務方式,提高高校學生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將“四史”教育融入實踐課堂,推動“四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增強學史力行的實效,具體如下:
教育體系上,構建專業教學和學生教育兩大教育系統協同育人機制,創建育人平臺,促進專業教師與輔導員的密切協同。聯通各方資源,不斷凝聚四史教育工作合力。注重聯通校內校外、家庭社會、線上線下等各類資源,深化協同育人效應。家庭社會聯通上,分階段考核結果,強化學校家庭協同育人動力;依托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下農村、動真情、作奉獻、長才干”系列的“三下鄉”活動中增強經世濟民情懷,抓實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成效。積極成為線上線下傳播正能量、倡導正確“三觀”的生力軍。
辦好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弘揚校園文化主旋律,大力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作用,努力把學生的知識教育、素質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校園主持人大賽、舞蹈大賽、歌手器樂大賽、辯論賽、服裝表演及模特大賽、讀書月等活動,同時對于該院學生創業就業、學術創新、專業優化、打造品牌、提升素質積極引領。以“創優”、“評優”活動為載體,利用先進典型帶動團的工作。校團委按照“黨建帶團建”的要求,要求各級團組織在“爭先創優”活動中,要有“創建目標、創建方案、評比細則和獎懲措施”。
四、思想上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旗幟,拓寬四史教育路徑
組建黨員先鋒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象大使等。注重“言傳身教”。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引領學生的健康成長,相信這也是一堂無形的四史教育課。多思考一些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工作,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轉變以往的生硬教育。積極開展以愛國主義,在實際工作中,就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的資助政策,如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發放國家、省、校級多種形式的獎學金;深入貧困學生家庭進行愛心資助;鼓勵學生進行校內校外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等。
大學階段發掘、培養自己的社交潛能。大學的意義不僅僅是選擇好專業、認真學好專業知識,而是讓大家能夠學會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最終形成一套自己處理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大學的教育應當是全面且深入的,這種全面與深入并不只體現在知識的學習上,更多的是體現在眼界與修養的培養上。因此,上大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對知識的純粹的熱愛、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
1.扎實推進青年大學習行動。以青年“聽得進、學得懂、記得住”的方式方法,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團課、進支部、進社團、進網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新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腦入心,引導青少年自覺聽黨話、跟黨走。
2.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青年教育基地作用,開展各類現場教學、實踐體驗等活動,引導青年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四史精神。
3.積極唱響網絡正能量。廣泛深入推進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行動,不斷提升網絡輿論引導水平,打造一支更有力量、沖在一線的青年網絡骨干隊伍,在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中發揮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完善教育、培訓和激勵機制,創建一批網絡傳播活動,傳遞青春正能量,例如“黨史100講”“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四史教育課”等,持續加強網絡平臺陣地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加強對各級新媒體平臺的教育和統籌指導,樹立鮮明的政治導向和嚴明的宣傳紀律。 追根溯源,當代大學生會“emo”的根源在于物質充裕下缺乏思想引領,沒有清晰的規劃和目標,將生活中的委屈、同學間的內卷、躺平的焦慮、自我發展的迷茫等一系列情緒放大。
一要“立德”,加強修養,提升品德。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樹立崇高理想,明確新時代大學生的奮斗目標與責任擔當。二要“立志”,盡快適應,樹立目標。堅持知行合一,主動深入基層,深化“四史”學習教育的成果,與此同時,參觀革命舊址、調研紅色旅游,領悟延安精神的內涵,見證改革開放以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將“四史”學習教育作為師生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融入學校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把“四史”學習與思政大課堂結合起來,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講好黨的故事、新中國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教育引導學生在回望歷史、觀照現實、開創未來中成長成才,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又紅又專的時代新人,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總結:
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四史教育工作新時代下也要與時俱進,為社會培養更加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本文整體上立足學習四史的重要意義,結合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而提出四史教育建設策略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課題來源:2022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推動“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研究》,課題編號:LFSZKT—202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