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萍
摘要: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有所發展,可以進行深度學習。因而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必須要指向深度學習,旨在增加學生的英語知識儲量,促使學生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有著質的飛躍。那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都有哪些呢?開展整體教學、精心設計問題和促進讀寫結合這三種策略赫然在列,筆者在本文中對它們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旨在拋磚引玉,給其他高中英語教師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深度學習;英語教學;有效探究;高中
深度學習是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也與新課改的要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新課改所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深度學習?;诖耍咧杏⒄Z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滿足新課改的要求,不被時代所淘汰,他們就必須要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此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尋求學生的積極配合,與學生一起促進英語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如此一來,教師的教學效率會有所提高,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一、開展整體教學
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具有深度,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開展整體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就需要剖析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圍繞單元主題,為學生創設情境,由此將教學內容生動且有邏輯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探索欲,也使得他們對知識之間的聯系有著清楚的認知,為日后的拓展奠定基礎。
例如:《Life Choices》這一單元分為三部分內容,在第一部分內容中介紹了多樣的生活方式,在第二部分內容中列舉了生活中的壓力,介紹了減少壓力的方式,在第三部分內容中出現了志愿者活動。這三部分內容被“Life Choices”這一個主題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筆者在課前首先會將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歸納總結到一起,然后進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接下來筆者會將英語知識嵌入生活素材中,為課堂上情境的創設做好準備。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會打開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生活素材,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學生會被吸引,會下意識地對其中涉及到的英語知識有所好奇。不光如此,圍繞這一生活場景,學生還能在課下進行拓展,挖掘出更多的英語知識。
二、精心設計問題
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時,高中英語教師要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多問學生幾個為什么,促使其的思維有所運轉,對所要學習的英語知識有著自己的理解。要知道,對于同一英語知識,不同學生的理解有可能會不同。基于此,教師需要邀請學生進行討論,促使學生進行思維火花的碰撞,共享思考成果。如果學生實在無法認同對方的理解,教師就需要站出來主持大局,避免學生產生爭吵,擾亂課堂秩序。
例如:首先,學生所要面臨的是單詞關。筆者會鼓勵學生閱讀語篇,找出陌生的單詞,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圍繞單詞的發音,筆者會為學生呈現如下問題:你知道單詞的發音嗎?為何是這樣發音的呢?通過第一個問題,學生會探究單詞的發音。筆者會將獎勵擺在講臺上,刺激學生的眼球,促使學生積極發言。當針對某一個單詞,學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發音時,筆者就會邀請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通過第二個問題,學生會接觸到音標知識,進而做到舉一反三。除此之外,當學生正在探索的某一個單詞中涉及到了常見音標時,筆者就會為學生列舉蘊含同樣音標的單詞,讓學生去進行應用,由此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促進讀寫結合
當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后,他們的學習之路并沒有就此止步,接下來他們需要對積累的英語知識展開應用,由此讓其徹底屬于自己,進而實現深度學習。此時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需要促進讀與寫的有效結合,通過分析教學主題和內容,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并且用學生喜歡的事物來激勵他們,促使他們有著認真的寫作態度,讓所學的知識出現在自己的文章中。
例如:在進行該單元教學的時候,筆者還會為學生進行情感滲透,鼓勵他們思考自己想要選擇的生活。當完成了該單元的教學之后,筆者就會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思考結果用英語寫成文章,必須要用到該單元所學的知識。與寫作要求一起呈現給學生的,還有他們喜歡的獎勵。筆者承諾學生,只要他們認真寫作,就能得到獎勵。如此一來,學生會將課堂上醞釀的情感體現在所寫的文章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選擇,當他們完成寫作之后,筆者就會邀請他們進行展示,一來交流彼此的想法,二來對文章進行評價,看其中是否出現了錯誤,三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傾聽了其他學生的文章,也因此進入到了深度學習中去。
總而言之,教與學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具有相融性。因而要想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高中英語教師同時也需要開展深度教學,發揮引導作用。這樣的話,教師就能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促使他們實現對知識的輕松理解和靈活應用。當學生日后處于社會中時,他們也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成明.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捕捉深度學習契機[J].英語教師,2020,20(19):34-36.
[2]王海燕.在質疑中促進英語深度學習[J].中學課程資源,2019(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