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鶴妹
(貴州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獲知,甚至有些學者認為人力資源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這兩者之間并非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擁有一定數量、質量的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倘若人力資源短缺會直接影響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講,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夠為人力資源的供給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也能讓人力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如果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會造成人才流失、人力資源浪費的后果。將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計算,分析兩者之間的協調程度,已經成為了很多學者的研究方向。
對于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很多學者通過計算耦合協調度來進行量化分析。廖明嵐(2016)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研究區域,運用熵權法并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考察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兩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和互動影響程度;官冬杰等(2017)以重慶市為研究區域,建立人口與經濟發展耦合度模型與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人口與經濟的空間耦合度的特征;賓津佑等(2018)以湖南省為研究區域,綜合分析研究區域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聯特征;付嬌等(2018)基于甘肅省各個市縣的人口、經濟數據分析當地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特征;賀三維、邵璽(2018)以京津冀地區各縣域為研究對象,分析京津冀地區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時空演變特征并探索其經濟城鎮化相關子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
基于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山東省的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進行分析,同時計算當地就業結構偏離度水平,以此確定人力資源的偏離方向,而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為優化當地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耦合度是指用來表示兩個或多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無論正向負向,也就是說耦合度高并不代表著協調程度高,也不能認為系統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這一概念,是指衡量兩個或多個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能夠體現協調程度的好壞。

其中F(x)為人力資源系統的綜合發展值,G(y)為區域經濟系統的綜合發展值,C表示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函數,k為系統協調系數(k≥2),在此k取2。

其中,D為耦合協調度,C為耦合度,T為兩個系統之間的綜合評價指數,α和β為待定參數,且α+β=1,本研究認為人力資源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
山東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地理位置優越,擁有青島、煙臺、日照等多個港口城市,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也是近年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2020年山東省生產總值為73129億元,位于全國第三位;常住人口數量為10152.75萬人,同樣居于全國第三位。可以說,山東省是我國經濟和人口大省,人力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流動性較強的資源稟賦,對山東省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的耦合協調狀況進行研究分析,能夠促進當地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根據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可獲得性等指標構建基本原則,本文建立了人力資源和區域經濟兩個子系統,人力資源子系統選取從業人數(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萬人)、平均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人)、平均每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張)、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平均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人)、平均每萬人在校中學生人數(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增長速度(%)、平均每十萬人擁有專利申請授權量(件)11個指標,區域經濟子系統選取省內生產總值(億元)、人均GDP(元)、國民經濟增長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人均消費支出(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11個指標。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均從山東省統計年鑒(2010-2019)以及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獲得,具有準確性、權威性。
根據已有文獻研究對協調類型和等級進行劃分,D≥0.50為協調,D<0.50為失調。其中,0-0.09為極度失調,0.10-0.19為嚴重失調,0.20-0.29為中度失調,0.30-0.39為輕度失調,0.40-0.49為瀕臨失調,0.50-0.59勉強協調,0.60-0.69為初級協調,0.70-0.79為中級協調,0.80-0.89為良好協調,0.90-1.00為優質協調。其中,若F(X)>G(Y),為區域經濟發展滯后型(EB);若F(X)<G(Y),為人力資源滯后型(PB);若F(X)=G(Y),為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同步型(SN)。據此判斷標準,山東省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如表1所示:

表1 山東省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
從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狀態角度來看,由表1可以看出,山東省只有在2009年處于失調狀態,2010-2018年都是處于協調狀態的。2010-2013年處于較低程度的協調,2014-2018年處于相對較高程度的協調,甚至2017-2018年都達到了良好協調程度。但是在研究期內,山東省的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程度也并沒有達到0.9以上的優質協調,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從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類型的角度來看,處于協調階段的年份,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3-2014年、2016-2018年是處于人力資源落后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態,表明此時間段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適應不了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投入,吸引更多優質的人力資源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在2010-2012年處于區域經濟發展滯后于人力資源發展的狀態,可以理解為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并沒能完全地帶動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并沒有被高效地利用,此時需要加快經濟發展來吸收更多的人力資源。總體來說,山東省在研究期內人力資源的發展落后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需要進一步提升。
從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在研究期間總體來說人力資源和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的趨勢是穩步上升的。2009年到2011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1年到2014年,上升趨勢減緩,總體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初級協調的范疇內;2014到2015年這一年中上升速度加快,但是仍然處于初級協調狀態中;2015-2018年從初級協調平穩過渡到良好協調,說明山東省的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在穩步上升。
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的協調關系與當地的就業結構相關度較高,依據就業結構偏離概念,認為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是其就業結構應該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圍,若有超出則認為結構偏離,偏離程度即為就業結構偏離度。廖明嵐基于以上概念提出了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結構偏離度計算公式:結構偏離度=(GDP的產業構成比/人力資源的產業構成比)-1。如果結構偏離度趨近于0,則說明兩者之間協調性較好;如果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較大,則兩者之間的協調程度較差,即正值越大,負值越小,協調程度就越差。其中,總偏離度=|第一產業偏離度|+|第二產業偏離度|+|第三產業偏離度|。本文借鑒此公式,計算結果如表2:

表2 就業結構偏離度
從計算結果來看,在研究期內,第一產業的偏離度一直為負值,第二、三產業的偏離度均為正值,說明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供過于求,第二、三產業的人力資源供不應求。第一產業的偏離度的波動幅度較小,但是第二產業的偏離度逐漸減少,第三產業的偏離度逐漸增加。說明第二產業的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逐漸協調,第三產業的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逐漸偏離,供不應求的現象愈加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逐漸崛起并引領產業發展,更多人愿意投身于第三產業,因此在第三產業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將資源配置向第三產業傾斜,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開發人力資源主要是對人的知識、智慧以及創造性等方面進行培養與發展,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基礎環節,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教育覆蓋面的廣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研究期內,山東省的教育支出所占GDP的比例總體低于3%,農村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高等教育普遍低于城鎮。因此,要想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山東省需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提高山東省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擴大基礎教育的覆蓋面,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
目前來說,山東省在高等教育培養機制方面,存在著某些專業適應性不強的情況。一些專業在勞動市場中供大于求,出現了人才過剩的問題;而在一些本地的特色產業比如糧食加工、海產品加工等,可利用的專業人才又有所短缺。因此,高校應根據當地的產業發展狀況設置相關專業,才能有效解決高校畢業生專業不對口和特色產業人才短缺問題。另外,山東省需進一步將產學研相結合,讓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培養人才,將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直接輸送到相應產業,加快促進人才有效利用和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教育更加傾向于培養學術型人才,對職業性人才的重視度不夠,出現學術人才過剩,職業人才短缺的情況。然而目前山東省亟需職業技術性人才,數據顯示,2018年山東省平均每十萬人中獲得中等職業畢業證書的人數僅為191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夠提升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也能夠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這需要政府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政策傾斜及資金支持,大力培養高端職業技術人員,同時要積極促進校企合作,加大力度推動職業院校向社會輸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