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紋
前言:在近些年,隨著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古文也逐漸走到了小學語文的課堂之中,其中小古文指的就是適合學生進行閱讀的、短小淺顯的、經典的段落,還有文言文小故事。在我國發展的千百年來,很多歷史小故事、寓言,還有名人趣事都成為了小古文,這些對于學生領略中國古典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還需要教師能夠在“雙減”的背景下,結合學生學習的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夠對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完善。本文以小學高段古文課堂為例,分析教育工作的具體開展方法,以此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效果提升奠定基礎。
一、雙減的概念
“雙減”是指教育部門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減負政策,具體指全面減壓孩子作業負擔,還需要減輕校外培訓負擔。一減輕作業負擔,二減輕校外培訓負擔。這個政策是2021年所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政策和理念,主要就是因為當前校園教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作業的布置成為了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唯一的方法,預留作業是課堂知識傳遞等各項活動開展必然的補充,所以每一個學生都要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但這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難以改變的問題就是,校園內部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知識,減少學生“只玩不學”的現象,所以布置的作業數量多,但是質量不高,功能異化,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作業雖然完成了,但是很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占用了學生正常鍛煉、休息和娛樂的時間。
二、小學高段語文小古文教學的現狀
在“雙減”教育理念提出之后,很大一部分校園已經開始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上小古文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究,但是由于任務比較繁重,時間又非常緊迫,所以小學階段小古文教學并沒有找到固定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采取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形式,只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接受小古文知識的過程中,只能夠跟隨著教師的腳步機械地進行學習,甚至容易混淆課堂教學的重點知識內容,導致課堂設置不合理,課后作業難度也過大,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甚至很多小學生在教師引導的過程之中,不能夠清楚地了解當堂課所講解的重點知識,存在著盲目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無法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存在著混淆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小古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一)關注導入,增強興趣
我國小學階段語文這門學科,對于小古文教學探究時間相對比較短,很多校園中小學的教研組沒有做好小古文教學的準備工作,所以教師一直采取的都是單一、原始的課堂教學手段,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也不能夠及時地進入引導者的角色,只能夠強行地把小古文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堂上氛圍營造不和諧,小古文實際的教學意義無法滲透給學生,這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還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找到有效的知識傳遞方法把小古文的特點告知給學生——晦澀、難懂、概括性高,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自己未來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樹立起良好的知識學習信心,跟隨著教師的引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讓學生對于小古文學習產生熱情,也能夠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
在“雙減”的背景下,校園教育工作實施主要目的就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避免課后過多的作業,或者是增加學生學習難度,特別是小古文的教學其所包含的內容晦澀難懂,因此在教學中就可以采取各種方法。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把“負荊請罪、入木三分、請君入甕”等一些與小古文有關的詞語,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把其具體的含義以及文化的背景、歷史知識等傳遞給學生。這樣就能夠使課堂充滿趣味性,也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吸收故事內容的時候,轉換小古文的體裁,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重視誦讀,增強語感
在最新教育理念下,我國教育學者提出:一個小學生在學習階段需要背誦200首古詩、50篇古文,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需要真正地意識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誦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開展,利用有效的誦讀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具有樂趣的環境下,了解小古文、學習小古文。
另外,還需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利用記憶的最佳時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所以教師就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了解到小古文的教學需要以“學-用-學”這三部分作為載體,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為學生創造優秀的閱讀環境,營造趣味性的閱讀氛圍,這樣才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在講解晦澀難懂的小古文時候,為了符合“雙減”背景的教育要求,教師可以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根據背景音樂所傳遞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和主人公的現實情感,利用身臨其境的方法,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小古文的含義。也可以借助閱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境,以此提高課堂教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文本的內容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論是小學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其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需求程度都在不斷地增加,只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使其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實現教學最終的效果。特別是在“雙減”的背景下,良好教育模式的形成以及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所以小古文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意識到,古文與現代語言存在著差別,因此如果不能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學生則很難接受其中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成為一個最為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所以教師也可以從講故事著手進行課堂的導入,進而開啟學生興趣之門。以統編版五年級《自相矛盾》這篇文章為例,大多數學生都聽過這個故事,所以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首先講一講自己所聽到過的《自相矛盾》的故事,順勢引入小古文的學習。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視頻,讓學生在相對比較生動的畫面中,激發起學習的興趣,然后再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夠聽得津津有味,課堂也能夠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151B5442-2AC8-4721-912D-874303908B38
(四)營造學習古文的氛圍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在進入中段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雖然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古文的理解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小古文的內容與現代化語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如果沒有創設出良好語言的環境,就枯燥地讓學生學習古文,那么整個教學工作的開展則會遇到重重的困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也無法得以提升,難以滿足“雙減”這一背景下教學的需求。因此教師就需要找到正確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把原本比較陌生的古文轉變成學生比較熟悉的故事形式,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擁有足夠的興趣,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解《古人談讀書》的時候,其中所包含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段文字中就包含著古人的故事內容,所以有著較大的信息量,如果直接進行翻譯讓學生進行背誦,這勢必會為課堂造成巨大的難度,整個學習的過程也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師就可以結合使用多媒體視頻,把其中的故事以漫畫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在觀看了視頻和漫畫的內容之后,說說自己的感想,然后再大膽地把古文進行翻譯,從而增強學生背誦的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著更深的記憶,從此古文不再晦澀難懂,學生學習也不再膽怯、退縮。
(五)引導朗讀古文的方法
在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首先為學生示范閱讀一遍小古文,對其中的語速音調進行控制,然后把通假字進行區分,讓學生能夠清楚地對古文進行斷句。因為斷句是否正確,直接決定了學生對于這句古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古文的斷句。
例如:在講解《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就可以寫出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也需要讓學生提前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先行朗讀文章,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所寫出的古文,進行斷句的劃分。在學生劃分好斷句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劃分的內容進行整改,從而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斷句形式,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共同進行朗讀一遍。這樣的方法就能夠在反復多次朗讀的過程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的含義,理解小古文的內涵,從而了解古文學習的要點。這時再逐字逐句地對古文的內容進行講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的整體效果和質量。
(六)引導品悟古文的優美
小古文之所以能夠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流傳至今,主要就是在于其中包含著古典的美。在熟讀的過程之中,教師需要通過正確地引導,讓學生能夠融入到相應的情景和課文中,有感情地對其進行朗讀,隨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加入一些朗讀的動作和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文具體的情景中,也能夠發自內心地對這段古文的內容進行欣賞和理解。例如:在講解《自相矛盾》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并提出問題:“矛和盾都是什么?你對它們有所了解嗎?”組內成員用筆和紙繪畫并解釋一下為什么你認為的矛盾是這樣的?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古文中所包含的內容,然后教師再逐字對學生進行講解和翻譯,學生就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以及切身的體會,了解古文的內涵,從而感受到古文學習的重要性,為其后續的學習做好基礎的鋪墊。
結論: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利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有效的教育策略,豐富課堂教學的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本文就結合以上內容,在“雙減”的背景下,以小學高段小古文教學為例,探討課堂教育工作具體的開展模式,希望能夠在合理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指引下,優化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和進步。151B5442-2AC8-4721-912D-874303908B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