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瀅 卓鳳佳 黃文軍
【摘要】家校共育,是指家長與學校通力合作、在相同觀念下的共同教育行為,共同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包括觀念和行為上的一致性,是家長和學校雙方為了追求學生在學業上的發展而采取的聯合行動。“家校共育”的提出已屢見不鮮,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僅依靠傳統的家校共育方法,根本滿足不了當下的教育需求。因此,本文通過開辟新路徑、利用新平臺、拓展新機制等“三新”式策略,促進家校育人的共識、共享、共建,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三新”式策略;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指家長與學校共同協作,在一致觀念下的共同教育的行為,共同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是家校雙方為了幫助學生在學業上的發展而采取的聯合行動。家校共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家校通力合作,全面完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它綜合素質,讓學生的生命更加精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中提出,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但部分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應該由學校全權教育,似乎教育與家長就毫無關系。這是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薄弱和家庭教育意識不夠所導致的,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家校共育”成為教育主要趨勢。“家校共育”不僅能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意識,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下面,筆者利用新路徑、新平臺、新機制“三新”式策略,談談如何促進“雙減”政策下家校育人工作的共識、共享、共建。
一、開辟新路徑,促成“雙減”政策下家校育人工作的共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系。家長要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理性幫助學生確定成長目標。“雙減”政策中提出,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要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學生的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讓學生有健全的人格,能健康成長,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面對如今家校共育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開辟新路徑,從而達成“雙減”政策下家校育人工作的共識。
1.開展“家校同記”活動,共促學生“自律”化成長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自我約束力都相對較差。往往需要家長或者教師的協助,才能更好地管束自己。根據這一現象,我校開始實行“家校同記”活動。“家校同記”活動即家長和教師共同記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出現的問題,以此來共同促進學生成長,讓學生由“他律”逐漸轉變為“自律”。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可以家校協同分工。以學校教師為主導,為班上每一個學生創建一個獨一無二的“家校同記”在線表格,并與對應的家長進行實時分享。表格中可以分別記錄學生在校或在家的表現情況、學生最近的思想狀態等方面的內容。這樣,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對于學生已經發生的不良行為,也能夠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還可以對即將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做出準確的預判和及時給家長專業化的建議和指導。通過這樣一種家校同記活動,可以讓家校雙方都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家長也能目睹孩子每一次的變化,為學生“自律”化成長打下基礎。
2.開展“家校同讀”活動,共促學生“閱讀”常態化養成
在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中第十二條明確指出,中小學要大力倡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發揮家長在學生課外閱讀中的積極作用,營造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從家校共育上來講,通過同讀一本課外書活動,能夠讓教師和家長在閱讀中,以學生的視角,細致入微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焦慮和困惑等,做到真正了解學生。從閱讀的功能上來說,現在學生要不斷地加強閱讀,這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小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的要求,同時,也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高閱讀水平,促進學生實行社會化成長,開啟他們智慧的一種有效途徑。只要同讀的書籍,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便可家校同讀。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與家長同讀《窗邊的小豆豆》,小學中年級學生與家長可以同讀《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愛的教育》。學校還可充分利用“雙減”政策中所提到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這種“家校同讀”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習慣,還能潛移默化地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達成家校共識。
二、利用新平臺,促成“雙減”政策下家校育人工作的共享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53》等相關文件中都強調了要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因此,利用互聯網工具加強家校溝通是今后家校共育的必然趨勢。尤其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利用互聯網進行家校溝通,如,微信、QQ、線上校長信箱、美篇、空中課堂、短視頻號等互聯網工具,無疑為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利用這些新平臺來促進家校共享。
1.利用網絡新平臺,抓好教育的起始點
學生的養成教育要從小抓起。因此,在學生剛剛步入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充分利用網絡新平臺來引導家長協助學校做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我們可以利用微信或者QQ在開學前就組建好班級群,通過班級群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利用這些網絡新平臺召開開學前的線上家長會,向家長告知開學后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內容。為幼升小的銜接提前做好準備。同時,也讓學生在入校前有一定的規矩意識和良好的習慣意識。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班級美篇或者開設班級短視頻號,用來記錄和推送班級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的情況,每次推送都要有既定的教育主題,如,“爭做文明小明星”“我是小小閱讀王”等班級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既記錄了學生的在校表現,又起到了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班級美篇及視頻號可以讓擅長這方面的家長參與編輯和制作,并一直跟隨著這個班級,直到學生畢業。從學生一進校就利用網絡新平臺,抓好教育的起始點。不僅加強了家校的溝通,也有效地督促和引導了學生的養成教育。
2.利用網絡新平臺,重視教育的關切點
學生的教育問題是每一個家長都極其關注的,尤其是熱點、痛點、難點問題。對此,學校可以搭建一個幫助家長解決這類問題的網絡新平臺。自“雙減”政策頒布實施以來,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減負”這一熱點問題,但對于政策的頒布,學校具體如何實施也是家長們關注的焦點。為此,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校園網站,設置“教育時事熱點專欄”每周為家長推送相關教育時事熱點新聞,并給出相關建議,同時,在專欄下方開設家長論壇供家長交流討論,學校根據家長討論的普遍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案。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學校及家長的需求,設置長期性的、事務性的工作專題版塊。如,“家庭教育專欄”“安全教育專欄”“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家長分享專欄”等。通過校園網站專題化的交流,不僅體現出學校對教育的熱點、痛點、難點問題的關注。同時,也能通過這樣一種家校協作的方式,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少年。
3.利用網絡新平臺,分享教育的經驗點
對于民辦學校的家長而言,存在有的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現象,對于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可謂是束手無策,僅憑著自己的觀念對孩子進行教育,要么溺愛過度,要么暴力相加,要么直接放任不管。針對家長教育經驗不足的現象,不管是政府、社會還是學校都給予了相當大的幫助。就深圳市政府而言,為加強家長的家庭教育經驗,每個月都會定期通過“深圳市教育云”網絡平臺向家長推送不同主題的“家庭教育大講壇”內容供家長觀看學習。除此之外,學校也會利用微信公眾號、美篇、視頻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不定期地給家長分享一些育兒經驗、美文等。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推送不同的育兒專題內容。除了學校單方面的分享以外,還可以在學校校園官網的“家長分享專欄”版塊設定分享主題,讓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在既定的主題下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其他家長可以在分享專欄中進行交流學習。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不僅給家長提供了育兒的平臺,還能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而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拓展新機制,形成“雙減”政策下家校育人工作的共建
通過上文提到的一些創新策略的實施,當家長與學校達成育人的共識、學校利用新平臺促成育人的共享時,學校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拓展以下幾種新機制,來形成家校育人工作的共建,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一)家長參與教育,家校課程育人
對于課程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在主導。如果讓一些感興趣的家長根據自身的特點參與其中,不僅對學校的課程教育有一定的監督作用,還能夠讓家長切身體會學校教育的不易之處。從而更能積極參與學生的教育當中。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課程來教育,讓家長進課堂,設立家校共育的課程。
1.設立家長參與的活動課程。如,學校舉辦的升旗、入隊、晨會等德育活動課程,可以邀請家長代表參與,讓家長在德育活動課程中以家長的角度來對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和教育,通過這樣一種德育課程一起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文明的行為習慣等。又如,學校每學期舉辦的學科優質課大賽活動課程,邀請家長參與聽課、評課,既能監督學校組織上課又能關注孩子平時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再如,親子運動會、陽光體育節等體育活動課程,邀請家長參與這類活動課程意在促進親子交流,培養融洽的親子關系。總而言之,學校組織的活動課程,都可以盡可能地讓家長參與。可以通過這種家長參與式的活動課程,收集家長參與體驗的感受或建議,來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2.設立家長親授的特長課程。根據“雙減”政策內容,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來開設家長課程。邀請有一定興趣特長的家長開設由家長親自授課的興趣課程,如,手工課、刺繡課、書法課等。還可開設與家長職業相關的課程,如有的家長是交警,便可以開設交通安全課程;有的家長是環衛工人,可以開設環境保護課程;有的家長是糕點師,可以開設烘焙課程等。總言之,就是開設與家長興趣特長、職業相匹配、文化素養相關的家長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家長課程,不僅讓學生學習了很多學校不常見的課程,還促進了親子交流,加強了家校聯系。
3.設立家長引領的社會實踐課程。這種家長引領的社會實踐課程與學校平時組織的社會實踐課程不太一樣,它是根據家長工作的性質,以家長為主導的課程。如,有的家長開工廠,則可以帶學生去到家長的廠房參觀學習,讓家長親自介紹自己的廠房工作,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觀和家長的介紹,來感受車間的氛圍,感受工人們的勞碌,感受工作的辛苦,感受技術的使用,感受家長創業的不易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家長的工作,懂得家長的不易,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接受現實生活的教育,勝過任何形式的說教。
(二)家長參與管理,家校服務育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以“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化學校制度。若是能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必然對建立現代化學校、加強家校溝通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設立不同的家委機構。很多學校都會設立三級家委會,三級家委會可以說只要關系到家校活動的事宜幾乎都是大包大攬,綜合職能性太強,以至于什么都管但卻什么都管不到位。因此,我們可以將這種三級家委拆分成單項專業的委員會。比如,膳食委員會、上放學護隊委員會、家長義工委員會、矛盾協調委員會、德育工作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等。我們可以先成立班級的各類專業委員會,再層層推薦分別組成年級和校級專業委員會。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工作性質、時間安排來確定自己的申報項目。這樣不僅滿足了家長參與學生教育的需求,還充分挖掘利用了家長資源,同時也為學校管理工作減輕了不少負擔。
參考文獻:
[1]孫奇峰.疫情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5):114-115.
[2]陳福利.基于傳統活動模式下養成教育新途徑探究——以西京學院朝聞博雅晨風系列活動為例[J].才智,2020(17):1.
[3]武婷婷,張瑩.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3):223-224.
[4]王紅順.家校共育新策略[J].青年教師,2019(8):36-39.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