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立
新高考政策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初衷下實施,目的是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讓教育回歸學校。學校本該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受社會風氣等的影響,家庭、社會、學校對學生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教育越來越偏離初衷。新高考政策的實施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但同時也給學校教師帶來了無盡的壓力,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勢必不能像之前一樣,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同時學校也要負好自己的責任,以前很多學校將學生本應該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推到課外輔導班身上,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和學校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學生保駕護航。
一、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學現狀
1. 教育資源不均勻
新高考政策要求學生的教育回歸學校、回歸課堂,讓學校和教師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不僅能讓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學現狀就很理想嗎?并不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讓教育回歸課堂,對經濟發達、教師資源充足的地方當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貧困的山區或者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帶,教師不多,甚至出現一名教師教很多門學科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所有的教育任務都交給教師的話,那教師會應付不過來,學生受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適合將所有的教學任務都交給教師。
2. 落實形式化
落實形式化主要體現在新高考政策雖然頒布,但是落實也是假落實,只是表面上落實,并沒有從根本意義上解決問題。以前教育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和教師只是承擔了一部分的教育任務,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選擇在課后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究其根源,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家長為了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才選擇將孩子送到課外輔導班。現如今新高考政策實施,如果應試教育不做出改變,教師在課后不留很多的作業,家長也會將孩子送到輔導班,這樣的風氣還會愈演愈烈。所以,要是想真正改變現如今的教育現狀,讓新高考政策真正起到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應試教育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3. 教師管理方式脫離政策
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導者,是離學生最近的人。也就是說,當一項政策發布的時候,教師的實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策的落實效果。現如今,在新高考背景下,減輕學生在家、在校的課業負擔成為主流,學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政策雖然頒布,但并沒有很好地被落實,這主要跟教師的管理方法有誤有關。教師沒有從根本上重視這項政策,認為如果不給學生留一定量的作業,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說,雖然新高考政策已經頒布,但是教師依舊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學生留作業,并沒有把這一政策落到實處。
二、新高考對教育教學策略的意義
1. 遵循并發展學生的內部自然
對初中生來說,學習不應該是他們唯一的事情。教育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自然的發展需要遵循規律,學生的培養亦是如此。中學教師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傳授知識上,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學生有了對學習的興趣,才會對所學的科目更加地積極,在課堂上也是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在課上積極思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根基。
2.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在新高考背景下,也會改善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而是和諧友好、相親相愛的師生和朋友關系。新高考減掉了令學生頭疼的作業,留下的時間學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發展自己的興趣等,相比以前教師留大量的課外作業,學生對教師的敵意也會減少。另外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成為傳授知識的載體,把需要思考、需要理解的時間交給學生,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師生關系自然更加融洽,學生有了問題以后也會積極主動地向老師求教。
3. 改進考試方法,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考試的評價制度單一,即成績唯一制,學生的好壞僅依據成績的高低,這也是導致家長在課外為孩子找輔導班的直接原因。社會、家庭和學校都認為只要學生的成績高,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很重要。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求學生的教育回歸課堂、回歸學校,教師要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才能,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促進了學校考試制度的變革,成績不是評定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學校不僅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從學生的生活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在教學上教師要了解到每個人的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去制定符合學生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方法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三、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學策略
1. 追求理性教育
理性教育是指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分數,在應試教育下,出現“高分低能”的學生不在少數,高分數可能會讓學生贏得短暫的收獲,但是在人生這場大考中,分數顯然不能應對所有的場合。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求教師要減少給學生留的作業量,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不能讓學習占據學生所有的時間。但是只有新高考政策不足以讓學生的作業量真正減少,還要理性進行教育,學校不能只關注升學率,也不能將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追求理性教育,不要把學習知識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部,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中學教育中,首先教師不要時時刻刻都把成績放在嘴邊,給學生造成一種“唯有成績最重要”的假象。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很多學校、家長對學生的培養已經不再理性,所謂“聞成績色變”,當他們聽到學生的成績不好時,就變了臉色,給學生無聲的壓力。很多家長從小學開始就讓學生上各種輔導班,例如語文、奧數、英語等,還有各種興趣班。所謂興趣班,并不是學生真地感興趣,而是家長覺得學生應該學,這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學生的壓力。在學校,每個教師都在互相攀比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除了能讓學生的壓力變大、作業變多,還能帶來什么?所謂理性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從各方面都得到培養,還要使他們保持正常心態,不驕不躁,順應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教學。
2. 追求更加緊密的家校聯系
教育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加強家校的聯系,讓教育無縫銜接,也能促進對學生的培養。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多么大。在初中階段,學生還是對家長有一定的依賴,并且會效仿家長的所作所為。如果教師在學校對學生百般叮囑一件事,學生就認為這是對的、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回到家中,家長的做法和教師說的恰好相反,就會讓學生陷入迷茫,不知到底哪個是正確的。所以說,教師在做好班級學生日常工作的同時,還要多和家長進行溝通,溝通學生在校的狀態、溝通學校的教學進度,也便于讓家長進行家庭教育。
例如,為了促進家校聯系,保證家校教育的無縫銜接,教師可以創建班級家長群,交代工作的同時,也可以及時向學生家長傳達學生的狀況。初中是學生心理會發生變化最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會經歷叛逆期,如果教師在學校發現學生的狀態跟以前有所不同,要及時和家長溝通。還可以召開家長會,家長會并不只是向家長交代學生成績的會議,而是互相溝通,共同發言,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狀態,讓教師了解學生在家的狀態。為了讓家長的教育更加專業,還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為家長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家,讓家長在家也能更加專業地指導學生,保證學生的教育不間斷。家長和教師本就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把學生培養好、培養成有用的人,因為目標統一,所以溝通起來也會更加容易。
3.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給學生留的作業變少,但是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是一定的。減少作業量并不意味著要讓學生減少接受知識的量,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把以前在課下完成的作業全都放到課堂上來消化。學習并不意味著要刷很多的題,當學生在課堂上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在課下只需要做一定量的題來鞏固知識就可以了。所以教師要把平時課下的授課內容整合到課堂上,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余作業負擔。這樣的方式也會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在接受了新知識以后也可以很好地進行消化。
例如,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做到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主要表現在教師是這一節課的主體,基本整節課都是處于教師在講臺上授課、學生聽課的狀態。這樣的授課模式,不僅不能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提高課堂效率就是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課堂也應該圍繞著學生來進行。教師要避免一味地講,要多給學生留一些自主發揮、自由思考的時間。同時還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想學習,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興趣,當學生有了興趣之后,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的教育任務回歸到了學校和課堂,并且要減少學生課內課外的作業,因此教師在教學管理上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把成績作為教學任務的唯一。教育本來就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發展自己特長的本領。學生以后總歸要進入社會,成績的高低只能代表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才是教育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