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玲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各級教育部門更加明確提出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有力地鼓勵了教師貫徹執行“適合的教育”的宗旨,利用作業的育人功能,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差異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推動良好課堂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適合的教育;分層作業;部編版初中語文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高度重視。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各級教育部門更加明確提出,把握作業育人功能、嚴控書面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十條要求,切實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
相關政策要求各地各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基礎上,布置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要求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學校要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等不同類型的作業,鼓勵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近年來,筆者有意探究適合我校學生的作業設計,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的發展需求,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推行“適合的教育”的背景下,致力研究設計適合廣州市南沙區農村初中生發展的語文分層作業,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農村初中語文作業的現狀分析
為全面落實“雙減”政策,了解我校當前初中語文作業的現狀,準確把握初中語文作業的性質和功能,提高我校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和評價作業的能力,筆者對我校七至九年級共1350名學生以及16名語文任課教師進行“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的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從作業時長、作業類型、作業效果、作業態度等個維度進行,共設置了20個問題項,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如下問題:(1)學生普遍認為作業量時多時少,難易不一;(2)作業類型單一、內容枯燥、隨意性大;(3)平時作業大多對考試作用不大;(4)大多數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敷衍馬虎,作業效果一般;(5)學生希望教師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幫助他們提升能力。
教師問卷從作業來源、作業目的、作業類型、批改反饋等四個維度進行,共設置了20個問題項,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如下問題:(1)忽視作業的功能,作業大多來源現成的練習冊;(2)作業大多針對中等生;(3)教師都希望通過作業使學生鞏固知識和提高成績,抄寫類和背誦類的基礎作業多,實踐類作業較少;(4)大部分教師認為批改作業壓力過大,作業批改以評等級的流程化快速批改為主;(5)部分教師存在作業評講時間太長導致作業效果打折扣的現象。
綜上分析可見,初中語文作業存在這樣一些共性問題:作業類型單一、重復乏味,作業簡單偏少,缺乏創新和實踐類作業,作業沒有分層,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作業效果一般,對提升學生能力作業不大等。因此,筆者認為,迫切需要探討適合農村初中學校的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下文基于“雙減”政策和“適合的教育”背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發展需求,對農村初中語文作業的層次性、實踐性、豐富性和個性化等特征作出積極探索,以期編制合適、全面、科學的作業,為初中語文分層作業設計提供有效路徑。
二、農村初中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實現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的有效結合。教育部有關文件已明確指出設計、布置、評改等作業管理的方法與路徑,教師在校本教研中要深入研究,力求科學、專業、嚴謹地實施。基于本校實際情況,筆者探索實踐以下分層作業設計的路徑。
(一)確定實驗班級
研究對象是筆者所帶的七(3)和七(4)兩班,共96名學生。研究時間是2022年2月至6月,共四個月。筆者除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師,還擔任七(3)班的班主任。從他們入學開始,經過一個學期的了解和溝通,筆者對兩個班96名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性格愛好、學習態度、家庭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開展分層作業之前,筆者已經實行了一個學期的傳統作業模式,即簡單的字詞抄寫和古詩文抄寫翻譯等。通過觀察和了解,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這種語文作業模式感到枯燥乏味,大多產生厭倦情緒,在這期間,筆者曾多次向學生傳達分層作業的設想,學生非常期待,也表示愿意接受和嘗試新的作業模式。同時,筆者也將這個想法告訴家長,讓家長理解并支持這個新的嘗試改變,通過調查,學生和家長大多愿意參與。
(二)對學生進行分層
查閱相關文獻,大多數研究者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姜水麗在《農村初中語文分層作業的實踐研究——以海門市三星初中為例》一文中,基于對每個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習慣、接受能力、學習個性及態度等方面的了解,結合平日的課堂表現、作業反饋以及學情的調研情況,征求家長及學生個人意見,綜合考慮后,最終將學生分成A、B、C三層。
A層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主動性強,語文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興趣濃厚,有廣讀精思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B層學生:學習態度較端正,缺乏一定的主動性,語文基礎一般,學習能力尚可,語文學習興趣一般,學習習慣有待提高。
C層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語文基礎薄弱,個別學生只停留在小學水平,學習習慣差,對語文不感興趣。
筆者也是將學生分為三層,參考這種學生分層標準,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依據不同學生的智力狀況及個體發展的需要,結合筆者對他們的具體情況深入了解,參考兩班學生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考試成績以及平時的課堂表現,筆者將96名學生初步分為三層,但與姜水麗不同的是,筆者把ABC的順序變為CBA,也就是說A層是基礎,C層之后還可以往后進階為D層或E層,留給學生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由于兩班的學生學習情況不均衡,兩極分化嚴重,且后進生相比其他班較多,最終通過各方面的綜合考慮,將學生分為以上三層,其中A層28人,B層41人,C層27人。需要注意的是,分層并不只是根據學生考試成績簡單地分層,如果按照成績分層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筆者在對學生分層時,除了參考考試成績外,還考慮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語文學習習慣、接受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確定分層名單。而且這個分層是隱性分層,名單并沒有在班級公開,只是告知學生本人,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尤其是照顧個別敏感學生的心理,盡量不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負擔。另外,學生是發展的,不會永遠停留在某一層次不改變,他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學習方法的改進等不斷變化和發展。因此,對學生采取的分層也應該是動態分層,筆者會根據每個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綜合表現對學生進行階段性分層調整,以確保分層的合理性。此外,筆者采取學生自由選擇與教師規定相結合的分層方法進行分層。作為班主任及語文教師,往往存在主觀上的一些偏差,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內心敏感,自我意識較強,會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對于學生的分層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愿。
(三)設計適合的分層作業
教材是教學的根,教師進行作業設計也不應脫離教材,然而,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往往忽視教材。語文教材由多個部分組成,其中的練習系統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學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語文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學生進行各種感知、嘗試、探究、體驗等活動,表現在實際教學中就以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形式展開。由此可見,教材上的課后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部編版教材課后習題是由編者精心編寫而成,從題量、題型、知識性、精確性、序列性角度看,都有其優越性。但一線教師往往在備課或講課時將其當成學習資料來使用,也有教師讓學生自主完成,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筆者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是緊緊地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教學要求,并參考課后習題進行分層作業設計。在作業設計的題型方面,將分層作業的題型分為積累題、綜合題、閱讀題(包含文言文、現代文和名著閱讀)、寫作題。根據教學的需要和課時安排,跟隨教學進度,設計平時分層作業、周末分層作業、假期分層作業。下面以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筆者這樣設計進行分層作業設計: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分層作業設計案例(平時)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分層作業設計案例(周末、假期)
適合的教育,應該考慮不同水平的學生發展需求,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分層作業也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進行設計,它彌補了傳統語文作業的不足,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發展需要。根據廣州市南沙區農村初中生的不同水平,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中感受成功與快樂,提高學生個人語文成績和語文能力,進而提高整個班級的語文成績,整個學校乃至全區的語文教學質量,實現真正的“提質增效”。
作業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環節之一,作業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也可以根據教學情況做課后補充。但它不應該占用學生太多的課余時間,更不應該讓學生重復、機械地完成一些對他們的能力提升沒有任何意義的額外作業。設計適合本班學生發展的語文作業應該被重視起來,分層作業設計研究能讓教師把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作業當作日常備課的重要環節,讓教師重視分層作業,重視學生的能力發展。而教師自身也能在此過程中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并能根據學情,精選作業內容,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作業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崔敏.“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有效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2022(3).
[2]文銳.農村初中語文作業分層設計與指導行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19.
[3]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