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東南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一直是地緣經濟學領域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區域,2020年11月15 日東盟十國聯合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涵蓋最廣、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因此本文在梳理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圈層演進的基礎上,嘗試抽象出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多重分割與重疊的空間模擬,并在此基礎上探究,RCEP簽署對原本處在多重分割與重疊效應下的東南亞地緣經濟圈層的立體升級和優化整合效應。
關鍵詞:RCEP;東南亞;地緣經濟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18
地緣經濟學在地緣政治學的發展中產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美國學者Luttwak提出的一個新興概念—地緣經濟,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近年來中國學者也非常注重對地緣經濟學的研究,地緣經濟類的出版文獻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在地緣經濟合作方面,關于東南亞的地緣經濟研究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RCEP的簽訂使得關于這一區域的地緣經濟研究變得更為重要。因為這一協定的簽署不僅在東南亞原有的經濟治理圈層上再度多元嵌套,更在一定程度上標著全球經貿治理的亞洲方案已經隱然浮現,這不僅為后疫情時代區域化和多邊主義提供了新的方案,更在一定程度上修補了美國等相關國家對全球化造成的創傷,更為東南亞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1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演化進程
1.1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基礎圈層
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圈層的演進最初是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開始。后來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5個國家于1967 年8月7-8日發表《曼谷宣言》宣告東盟成立。和平、自由、中立、不結盟、不干涉等安全問題是東盟成立之初關注的焦點。由此可見最初東南亞地區的地緣經濟空間也是在地緣政治空間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而來的。之后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相繼加入,東盟成立十年后,在巴厘島舉行的首次東盟成員國國家領導人會面上發布的兩個文件—《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盟協調一致宣言》,文件拉開了東盟經濟合作的序幕,東南亞國家開始探索本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至此,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初級圈層基本搭建。
1.2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意大利面碗”效應顯現
此后,東盟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1997年,東盟開始與中、日、韓共同啟動了東亞合作,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共同形成了“10+3”。 之后又在東盟的推動下,2005 年 12 月,東盟 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 6 國舉行了首屆東亞峰會(EAS)。也被稱為“10+6”峰會。后來,由于美國和俄羅斯的加入,東亞峰會也由此從“10+6”擴大到“10+8”。之后,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也成為TPP成員,美國退出后又加入CPTPP。可見東南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已經出現了多元嵌套的重疊圈層。
同時,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也分別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 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域外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了 5 個“10+1”的自由貿易區格局。加之2011年東亞峰會擴展為“10+8”,東南亞國家在區域經濟合作和地緣經濟空間演進的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域外大國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博弈的場域,這對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割裂。加之東南亞單一國家也紛紛與域外國家簽署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多個國家開展平行合作。使這種割裂演化成為多重分割。
1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尋求整合升級
TPP談判初期,新加坡和文萊就在積極參與和推動,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東南亞國家一度希望通過加入,美國參與主導的TPP,來提升地區經濟活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是,美國最終選擇退出TPP,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也隨之加入CPTPP,由于美國的特退出,錯綜復雜的東南亞地緣經濟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東南亞國家也在積極尋求新的突破,在這種形勢之下,東南亞國家轉向由東盟主導的RCEP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所以,東南亞的地緣經濟空間開始進入在多元嵌套的基礎上尋求立體升級的過程。
2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割裂與重疊
2.1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交錯重疊
從圖1可以看出,在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中除了存在東盟和5個“10+1”,還有“10+3”“10+6”“10+8”,以及TPP(后因美國退出改為CPTPP)、RCEP等多層次地緣經濟空間疊加,并且相互交織重疊,使此區域的經濟空間變得交錯復雜。
2.2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多重割裂
另外,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也在次區域層面存在著碎片化的現象,次區域空間不僅存在東盟中的一些空間加入其他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現象,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加入TPP,后加入CPTPP。也有一些東盟單一國家紛紛與區外國家簽署了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此類的貿易協定分布空間廣,涉及內容多,貿易伙伴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多個經濟區域。同時,區外國家通過與東南亞單一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及“10+1”“10+8”等東盟整體和域外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了對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碎片化割裂,同時也由于域外大國在東南亞區域的政治經濟博弈,也使得該區域的地緣經濟空間的整體性遭到一定的沖擊。
3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的立體升級
3.1緩解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多重分割與重疊嵌套
從地緣經濟空間層面上來看,目前東南亞地區在東盟的基礎上,又疊加了 5 個“10+1”,此外,東南亞地 緣經濟空間還進一步形成了“10+3”-“10+6”-“10+8”-TPP-(CPTPP)多層次的地緣經濟空間的疊加。而2020年11月剛剛簽署的RCEP相較之前而言,更像是東南亞區域經濟治理的進階版,RCEP的簽訂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地緣經濟發展的拉伸器和有效整合裝置,RCEP將原本存在“意大利面碗效應”進整合重構,立體升級。極大地整合了現有的體系規則,緩解了自由貿易中的效率低下問題,形成了一套涵蓋原有體系的統合性規則,不僅突出自由平等、自主發展、包容性發展,相互成就,尊重各自的選擇、相互留有最佳舒適度,更力求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隱現區域發展共同體。是地緣經濟空間擴大、整合和升級的表現。D468C20F-BC45-4873-8563-5C52E59AA66A
3.2整合東南亞地緣經濟空間區產業鏈布局
在東南亞地緣經濟體內,由于存在多個單項國家為了政治外交等需求與域外大國或其他經濟體締結多個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定,造成區域經濟空間被割裂,使得原本完整的地緣經濟空間產業鏈,出現斷點或連接不暢。但是RCEP的簽訂,使得亞洲區域內的貿易比例擴大,各個經濟體之間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之間連接度進一步增強,互補性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同時也通過多維的嵌入與優化助推了域內有時資源的整合。同時RCEP采用的現代化的區域累積原產地原則,對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共同發展有重要的拉伸和助推作用。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東南亞動員經濟空間的內部整合和體系規則逐漸統一,使得整個地緣經濟體更具有框架感和立體性。在產業發展層面,也會使因割裂造成的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化,區域價值鏈的延展性也會不斷提高。域外大國帶有政治化傾向的產業布局造成的產業鏈被分割、斷裂的現象也有望得到極大地緩解。
3.3打造東南亞地緣經濟新興領域合作的新平臺
RCEP 的簽署意味著這個覆蓋全球近 30%的人口、30%的世界 GDP 和 28%的國際貿易的世界最大規模自貿區將正式誕生。對于東南亞地緣經濟發展來說,RCEP的簽署只是該區域地緣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起點。RCEP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各方可在此平臺上進一步拓展多元貿易合作,實現貿易投資更加高效、高水準、高層次的自由化和便利化。RCEP使在原有的FTA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開放水平程度的躍升,涵蓋20個章節,包括貨物貿易、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大量規則內容。是一個現代化、高質量、多層次、自由互惠的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水平都高于以往的FTA,同時也是亞太地區大區域合作的一個新征程。通過在新興領域的合作會幫助域內國家加大創新,提升區域和跨區域合作的靈活性。加速新興制造業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更有利于開展差別有序的市場競爭與合作。同時也將大幅度提升域內在跨境電商、人工智能、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合作,使得這些平臺的供應企業直接收益使各方可以從相異機制中實現各個層次的不同目標,發揮地緣經濟優勢,合力打造東南亞地緣經濟新興領域合作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秦奇,成升魁.東南亞地緣格局時空演變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7,(8).
[2]鄭先武.區域間治理模式論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11).
[3]鄭先武.全球治理的區域路徑[J].探索與爭鳴,2020,(03).
作者簡介:宋皞,回族,吉林白城人,碩士,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D468C20F-BC45-4873-8563-5C52E59AA6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