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作為一款被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即時通信軟件,是大學生接收信息和溝通交往的重要場域。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應當積極應對微信在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既不能缺席,也不能失語,更不能落伍,應當“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運用好微信平臺不斷改善工作形象,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切實履行好自身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微信;高校輔導員工作;現實境遇;應對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微信作為一款被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即時通信軟件,是大學生日常溝通交往的重要場域。微信使用的深入和微信文化的滲透對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輔導員要做好學生工作,應當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工作要求,主動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運用好微信平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有效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高校輔導員運用微信平臺開展工作的技術條件和理論基礎
1.1 高校輔導員運用微信開展工作的技術條件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由于具有較好的用戶體驗和獨特的產品功能,被廣泛使用,“無人不微信”的大環境已經形成,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已然成為微信的重要用戶群體。微信的聊天、社交、服務和娛樂四大基本功能為輔導員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
首先,微信的聊天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它能夠實現文字、圖片、語音、文件實時發送和接收,支持點對點的私聊和多人群聊。它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及時溝通,為輔導員突破與學生之間的時空界限提供了可能。
其次,微信的社交功能主要借助互加好友、朋友圈分享和微信公眾號推送來實現。微信的社交工作拓展了輔導員工作的平臺和手段,輔導員可以通過微信的社交功能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通過發布朋友圈和推送公眾號文章向學生傳播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再次,微信的服務功能提供了包括小程序、線上支付等在內的較為快捷便利的服務功能。輔導員可以利用這些功能開展點名、查寢、打卡、問卷調查等日常事務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微信的娛樂功能主要由一些簡單的小游戲來支持。小游戲是學生緊張學習之余的一種娛樂放松方式,但輔導員有責任引導學生不要沉溺于游戲,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開發一些具有知識性和教育性的小程序幫助學生“在玩中學”。
1.2 高校輔導員運用微信開展工作的理論基礎
實踐來源于理論,理論指導實踐。高校輔導員運用微信開展工作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既是實踐工作的需要,也是基于理論的必然選擇。
1.2.1 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既是實踐的人,也是現實的人,更是相互交往的人。“交往”是馬克思恩格斯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性、總體性范疇,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其認為交往是生產的前提,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人始終是一種社會關系性存在的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人的存在要以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為約束,并且不可避免地產生社會交往活動和交往需求。人類交往歷史發展到如今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網絡時代,網絡交往關系是網絡時代人與人之間全新的交往狀態。所以,在微信廣泛使用的情況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建立一種基于微信平臺的交往關系是實踐的必然選擇。
1.2.2 場域理論
場域理論是現代社會學的主要理論之一,代表學者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其著作《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提出,“場域”是一個關系性概念,“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根據場域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2]。場域理論認為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影響。微信作為網絡時代人們交往的一個新場域,在場的輔導員和學生都會受到微信平臺的影響,相互之間也自然會形成一種新的相互連接的客觀關系。作為輔導員,一定要主動入場,在遵循場域規律的基礎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 微信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現實境遇
2.1 微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域,輔導員不能缺席
大學生是網絡社交中最活躍的群體,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文化交流和意見表達的重要場域。由于微信平臺的功能較好地滿足了大學生即時通信、記錄成長、表達情感、人際交往、朋輩分享、獲取資訊的使用需求,符合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喜歡過“快生活”,獲取“微信息”的消費習慣,因此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的一款即時通信工具,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網絡場域。
輔導員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學生在哪里,輔導員的工作就應當開展到哪里,只有貼近學生、關心學生,才能了解學生、服務學生,做好學生工作。微信作為大學生體現自我、交流思想、互動交流的重要網絡空間,輔導員自然不能缺席,而是應當自覺地將工作延伸到微信平臺,在微信平臺上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心關愛學生,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和人生導師。
2.2 微信是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輔導員不能失語
微信用戶之間憑借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形成相對穩定的“圈子文化”和“圈內關系”,通過朋友圈和關注微信公眾號可以選擇性地關注特定信息,這種建立在強關系基礎上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大學生更容易被一種趨同的信息或價值觀念影響。眾所周知,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們通過微信平臺獲取大量信息,同時也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尤其是微信“意見領袖”的崛起使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成長中的中心地位面臨挑戰,信息傳播“去中心化”的現象正在蔓延,尤其是“非社會主義思想,甚至是反社會主義思想在全社會范圍內快速傳播,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重大挑戰”[3]。面對這些問題,輔導員在微信平臺上更不能失語,應當通過關注學生微信平臺的信息,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處理網絡輿情。更重要的是輔導員要學會在微信平臺上及時有效地發聲,重新構筑輔導員在學生思想引領方面的權威地位,以貼近學生的語言和內容闡釋主流意識形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3 微信是大學生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輔導員不能落伍
輔導員工作要保持吸引力和有效性,必須緊貼時代特征下的大學生生活,把動態當常態,根據變化的時代境遇和學生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為輔導員工作持續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當前高校中“70后”“80后”“90后”輔導員面對網絡一代的“00后”大學生是普遍現象,年齡和身份的差距是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無形的鴻溝。大學生廣泛使用微信是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普遍現象,也體現了大學生對網絡時代生存方式的一種普遍的價值選擇。作為新時期的輔導員,對于大學生普遍接受的網絡生活方式應該給予理解和尊重,無論在工作理念還是工作方式上都不能落伍,而是要緊跟時代潮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引領和教育陪伴,盡量消解年齡和身份上的差異,使大學生“轉粉”,進而“圈粉”“固粉”。
3 微信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應對路徑
“網絡社會的到來,既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聯網的結合,就是同新的認識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產力相結合,也就更具有生機和活力。”[4]微信給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新挑戰的同時,也給輔導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輔導員工作創新發展。
3.1 借助微博平臺改善輔導員形象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關系中,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多被看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體關系,輔導員作為教師的權威形象與學生之間有著天然的距離感。借助微信平臺,輔導員與學生之間能夠構建起除課堂以外的交流紐帶,讓師生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傳統關系得到消解。
一方面,輔導員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打通工作上現實與虛擬空間的關卡,實現與學生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雙向聯動。除了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外,輔導員還可以借助微信平臺發表具有較強個性化的圖片和文字,以平等的姿態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和觀點,通過鮮活的信息讓學生全方位認識到輔導員具有親和力的職業形象。
另一方面,輔導員以朋友的身份通過朋友圈關注學生們集中討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借此準確了解學生在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在學生中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作出適時的評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不實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及時予以指正。通過微信平臺以朋輩分享的形式與學生之間營造一種陪伴式的育人氛圍,用輔導員極具個人色彩和個人感情的工作方式開展溝通,逐漸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的互動關系,能夠有效消解學生對輔導員權威形象的固有認識,有利于使輔導員在學生群體中建立平易近人的形象。
3.2 運用微信平臺提升輔導員的工作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者應先受教育”,講的就是教育者要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新問題,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更好地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微信的出現使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客體、介體和環體都產生了變化,也就必然要求作為教育者的輔導員不斷學習微信知識和網絡技術,全面提升運用微信平臺開展工作的能力。
首先,輔導員要通過自主學習、參與培訓等方式,全面了解微信的媒介屬性、時代特點和信息傳播規律,不斷提升自身駕馭微信平臺的媒體技術,并將其熟練運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其次,輔導員要主動提升對微信平臺信息的綜合研判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密切關注大學生在微信平臺上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態,對不良的思想情緒和危機苗頭要始終保持較強的敏感性和反應的快速性,主動把握教育的“微時機”,搭建教育“微平臺”,通過微信把工作做到問題的關鍵點上,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去。
最后,輔導員要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和網絡素養,在微信平臺上扮演好聆聽者、溝通者、服務者、建設者、解答者的角色,積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話語表達方式轉變,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到“會發聲、發好聲”,以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傳遞,成為學生廣泛認可的微信“意見領袖”。
3.3 利用微信平臺提高輔導員工作效率
微信作為一個即時通信工具,具有及時性、移動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能夠突破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時空障礙,是對輔導員傳統工作方式的有益補充。利用好微信平臺的各項功能,能夠有效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首先,輔導員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發布功能,既可以向學生發布會議信息和活動通知,也可以整合網絡資源以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觀點和信息,用信息分享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接受教育。這是對傳統課堂“灌輸式”教育的有益補充,也在無形中提高了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其次,利用微信“一對一”的交流功能,與學生實現即時的雙向互動。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立即向輔導員咨詢,而輔導員也可以利用微信的語音傳送功能生動地為學生答疑解惑,既能實現高效快速的溝通,也能實現輔導員網絡在場的真實性,能夠增強輔導員工作的及時性和高效性。
最后,利用微信群功能開展“微討論”“微教育”,實現“微共享”。輔導員可以利用微信群集合特定學生群體就某個主題或任務開展線上的實時討論和任務發布,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工作從辦公室向網絡空間的有效延伸,拓展工作空間和維度,提高工作效率。
4 結語
微信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為輔導員創新工作方式手段、拉近師生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網絡時代的教育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和網絡媒體技術水平,充分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好各項工作,有效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成效,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3] 王永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9.
[4] 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4.
作者簡介:黃潔(1979—),女,江蘇海門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南京郵電大學2017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YS217007;南京郵電大學2021年研究生網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WSZ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