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榮倩 葉曉嫻
摘要: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曾作為中國動畫的中堅力量,在20世紀50年代,以萬氏兄弟為首匯聚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動畫作品,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魅力。從題材來看,民俗題材的動畫作品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功之處。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剪紙片因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氣質,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文章以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民俗題材剪紙片作為研究對象,以剪紙藝術和民俗為視角,在梳理這一時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發展脈絡的同時,對動畫與剪紙藝術相結合的歷史根源、現狀以及困難和出路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民俗題材;剪紙藝術;剪紙片;動畫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1 剪紙藝術與民俗題材動畫的聯系
1.1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民俗題材動畫的新創——剪紙片
從1958年的《一幅僮錦》開始,中國動畫在民族特色的道路上逐漸成熟。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絢麗的民間傳說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為早期的動畫藝術家們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與創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下文簡稱“上美影”)在創作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元素的動畫作品時,不斷發展,直至走向興盛,最終使其成為中國動畫的中堅力量。在制作民俗題材的動畫時,把水墨畫、剪紙藝術、皮影戲、年畫形象等多樣元素融入動畫的創作,制作出了數不勝數的驚世作品,使中國動畫逐漸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1958年,萬古蟾團隊深受中國民間剪紙技法的觸動,并且在觀摩了大量的民間皮影戲之后[1],將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成功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是一部在表現手法和制作技術上成功實現創新的作品[1]。
在此之后,上美影剪紙片的發展趨勢總體上是穩步前進的,為了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民俗文化,開拓民俗文化題材的動畫新領域,結合中國獨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用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攝制中國獨有的民俗題材的精品動畫,在國際上打響中國動畫的名聲。
1.2 剪紙藝術與動畫結合的文化傳承
首先,剪紙作為民間手工藝,堪稱工藝“絕活”之一[2]。上美影將剪紙藝術這一特殊的民間技藝應用在美術片的創作中,借鑒剪紙技藝手藝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僅能使民俗文化得到創新和發展,還能進一步拓展動畫藝術的創作空間。
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剪紙動畫創作中進行文化創新,動畫是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一種新型傳播媒介,做好傳統剪紙與動畫雙向傳承發展的工作,對我國優秀民俗文化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對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也能起推動作用[3]。
2 上美影經典民俗題材剪紙片分析
2.1 寓教于樂的《濟公斗蟋蟀》
《濟公斗蟋蟀》誕生于1959年,濟公的傳說是浙江一帶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故事,該片在表現形式上借鑒了中國的剪紙藝術,在畫面的色彩應用上結合了傳統的水彩畫,展現出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以此民俗題材為背景制作出精良的剪紙片,為原本只在人們飯后閑談中流傳下來的故事情節賦予了更加豐富的畫面色彩,并且通過模擬普羅大眾喜愛的傳統皮影戲中的角色姿態動作,向觀眾展現一種全新卻不陌生、別具風格的藝術。該動畫僅用30分鐘左右的時長,就完美地表現出一個完整的民間故事,沒有過多的說教臺詞,將中國傳統的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好作品。
2.2 鼎盛之作《漁童》
1959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片的《漁童》出現在熒幕上,這是一部以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改編自同名民間傳說的剪紙片。這部影片里出現了各種與時代背景相符的元素,包括生活困苦的老漁民、意外被撈起的漢白玉魚盆、神奇的小漁童、被懲罰的當地貪官、洋教士,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讓人拍案叫好。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環境下,這部剪紙片的出現打動了許多人的心,它不僅風格獨特、故事有趣,還立意深刻。此外,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明,且背景音樂極具時代特色,即使在跨越了幾十年的現在,再次觀看時依舊能較好地融入當時的情感。
《漁童》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神奇的寶貝魚盆,畫面中充滿了耀眼的光彩,盆底的蓮花栩栩如生、金魚活靈活現,嬉戲的小童參考了中國年畫娃娃的形象,充滿了中國民間藝術特色和傳統的民俗喜慶色彩。
2.3 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人參娃娃》
1961年制作的《人參娃娃》取材于東北地區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通過剪紙技藝的手法對人物的造型進行塑造,手法延續傳統的善良即美麗、奸佞即丑陋。符合大眾化的主流故事內容,傳統卻不失新意,通過古靈精怪的人參娃娃懲戒了貪婪邪惡的土財主的有趣故事,向觀眾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生哲理,將舊時封建社會大地主的貪婪和貧窮的勞動人民的艱苦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是一部講述了中國特色傳統故事的剪紙片。
2.4 童話詩改編的《金色的海螺》
為了在剪紙片的領域進行更多新的嘗試,1963年,上美影的藝術家根據阮章競的同名長詩改編制作出了民間愛情傳說題材的剪紙片《金色的海螺》,片中的主要角色造型不僅吸取了陜西皮影戲、北方剪紙的藝術,還借鑒了永樂宮壁畫等多種民俗元素,以淳樸的民歌傾心悠唱的形式來表達男女主角的凄美愛情故事。
在角色造型上保持了傳統的剪紙技藝和皮影戲的手法,鏤空雕刻尤為精致,無論是發型、頭飾還是衣服紋樣等,特別是角色的服裝,顯得十分細致、華麗。時隔多年再次觀看,可以看到鮮艷如初的金縷衣和婆娑依舊的絹制紗袖。整部影片運用民間歌唱作為敘事的手法,和以往的剪紙片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自此,上美影的剪紙片開始步入了正軌。
2.5 反諷現實的《老鼠嫁女》
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有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但是在不同藝術領域里呈現出不同版本的形象。上美影于1983年攝制的剪紙片《老鼠嫁女》,以滑稽且幽默的風格和剪紙的藝術形式把老鼠擬人化,用老鼠來諷刺民間的丑惡婚俗現象,也反映出中國古代傳統的婚姻狀況。
整部動畫無論是在顏色上,還是在服飾紋樣的剪裁手法上,都完全采用了山東高密的民間剪紙技藝的傳統特色。導演為達到更加真實、打動人心的效果,將主角小老鼠們剪裁得惟妙惟肖。影片的背景采用純黑色,符合人們心中老鼠所在的場所印象,動畫中隨著劇情波動,將民間嫁娶吹打樂器的音效直接融入動畫,觀眾在觀看時如身臨其境。相較于之前的低齡動畫,《老鼠嫁女》的題材更加成熟向,不再只適合低幼兒童觀看,不僅改掉了美術片只用于說教的缺點,還利用暗喻的手法反映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使動畫的受眾群體增加,也提高了剪紙片的層次。
3 上美影剪紙片的民俗特征
3.1 不同材料的剪紙片特色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上美影的剪紙片具有我國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格,其制作工藝手法可以分為硬性剪紙片、柔性剪紙片、貼布剪紙片。材料的區分以及質感的不同,在視覺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所制作的動畫風格自然會有新的效果。
硬性剪紙片以《漁童》為例,在漁夫的形象設計上,選用硬紙來塑造角色形象,通過剪、刻、鑿等方式塑造出輪廓簡潔、線條果斷、剛直有力的形象,更容易展現出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也可以使人物在靈活的明暗關系下更有立體感。在動畫劇情的烘托下,為反抗壓迫的群眾角色塑造堅硬的形象所使用的硬性剪紙材料,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必要的效果。
柔性剪紙片的最大突破是將中國的水墨畫與民間的剪紙技藝結合在一起,被稱為水墨剪紙片的藝術形式。其中最經典的作品是1983年的《鷸蚌相爭》,這部影片吸收了西方默片時代的特色,利用合適的音樂來烘托劇情氛圍,關掉音樂就是一幅幅流動的水墨畫,韻味十足,而閉上眼睛去聆聽音樂,也能細品其中民間樂器組成的交響樂。利用逼真傳神的剪紙手藝,將鳥類柔軟的羽毛和貝類堅硬的外殼以及人類的身形和穿戴的蓑衣笠帽剪裁得栩栩如生。一軟一硬,一剛一柔的靈活運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部作品不僅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打造了全新的剪紙片藝術特色,更為剪紙片這個全新的片種開拓了更多的發展方向,為動畫制作人員提供了新思路。
3.2 剪紙片與民俗題材結合的優勢
剪紙片作為動畫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題材是豐富多樣的,只要是能想象出的畫面,基本就可以用動畫的手法將其呈現。無論是以民族文化、自然環境,還是以科學幻想、戰爭創傷等為題材的創作,對我國歷史悠久的璀璨文化來說,最優秀的是以民間傳說等民俗故事為題材的動畫創作[3]。早期上美影的藝術家克服了各種技術和現實中的困難,以中國原有優秀的文化資源為基礎,與民間手工藝技術相結合,最終以群眾熟知的民間故事、戲曲傳說及風俗習慣為題材,制作出優秀的剪紙片。在創新剪紙片題材的同時,將許多流傳在文字間甚至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以全新卻不陌生的視覺藝術形式展現,豐富了民俗藝術。
總而言之,以龐大的中國優秀文化體系為搖籃,無論何種藝術,在題材的選取上只有合不合適的問題,沒有不夠用的問題。直接改編民間傳說故事也好,借鑒民間風俗也罷,這一切的文化自信都是我國五千年來歷史的沉淀。因此,只要抓住民俗題材的因由,大力發展本身就屬于民俗文化的剪紙片,把握上美影剪紙片的風格特征,就能有效弘揚中國優秀的特色民俗文化[4]。
4 民俗題材剪紙片的當代價值與反思
動畫是一種容納了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多種資源的綜合性新媒體技術。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其功能不再局限于人們溫飽之余的娛樂項目,而剪紙片作為動畫的一個特色片種,結合人們熟悉的剪紙藝術,以寓教于樂的民間故事為題材,可以達到引導人們的審美取向甚至是教育的作用,并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考角度及價值判斷。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剪紙和動畫這兩種獨立的藝術有它們自身獨特的發展過程。文化的自信使人們不再盲目追求時代的科技感,用文化的多樣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是這個時代在進步的體現。剪紙片作為中國動畫藝術的一個分支,不能摒棄傳統文化,要抓住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我國優秀的民俗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
上美影的民俗題材剪紙片的輝煌時刻幾乎停留在了《葫蘆兄弟》,再往后國產的剪紙片乃至整個動畫行業都處于低迷狀態。2006年,環球數碼以家喻戶曉的桃花源的故事為原型,制作剪紙片《桃花源記》之后,中國動畫市場上再無高質量的剪紙片出現,民俗題材也逐漸沒落。隨著商業動畫的出現,動畫的藝術核心逐漸消散,動畫制作人多以追逐名利為根本,不注重民族文化的內涵,甚至打著弘揚傳統民俗文化的旗號,徒有表面,內涵空洞,或者只盯著傳統民俗元素,堆砌濫造,不深入考究,一股腦地將所有的元素雜糅在一起,失去了真正的民族文化內涵的核心,制作不出優秀的具有民族意義的動畫作品。
簡而言之,充分發揮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優秀的民俗文化,充分發揮二者在動畫中的藝術價值,必須在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雙重打造。民俗題材的剪紙片,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作品的內容,都可以深究其文化的底蘊,是推動國產動畫發展和弘揚中國優秀民俗文化的絕佳形式之一[5]。
5 結語
如今,動畫作為新型文化產業,是響應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打造產業結合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科學技術及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商業動畫的盛行為我國動畫產業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效益。加上近年來國家的產業扶持,國產動畫已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如此良好的創作環境中,國產動畫卻不能恢復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地位。民俗題材動畫的發展仍然舉步維艱,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中國動畫與其他動畫強國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傳承中國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市場形勢的利弊,導致很難再出現20世紀那些全心全意投身于動畫藝術價值的制作者。對致力于動畫事業的青年人來說,要做的是向“中國學派”的老藝術家學習,深入挖掘自身優秀的民族文化,沉心靜氣地學習傳統文化,挖掘其內涵,找出一條可以完美地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學結合的道路,致力于打造中國特色的精品動畫,使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跟上世界動畫的潮流,走向國際,超越國際,重回中國動畫的全盛時期,將剪紙藝術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推廣到全世界。
參考文獻:
[1] 孫立軍.中國動畫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47-90.
[2] 柯玲.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01-20.
[3] 閆峰.國產民俗題材動畫影像與民俗文化統一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 陳可紅.蜚聲與禁忌:特偉時代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榮衰探因[J].電影藝術,2011(2):98-103.
[5] 劉絲雨,岳文立.動畫電影的題材劃分初探[J].動漫研究,2021(8):68-73.
作者簡介:賈榮倩(1996—),女,安徽定遠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與媒體設計、動畫。
葉曉嫻(1984—),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檔案修復、影視理論與美學、媒體交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