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但為了防止返貧,必須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而鄉村文旅融合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鄉村地區的文化與旅游產業具有深度關聯性和天然耦合性,文章針對當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障礙,深入理解其內在聯系,并從政策的角度探析其正確發展路徑。
關鍵詞:文旅融合;鄉村振興;鄉村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0 引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意味著我國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1]。而為了防止已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返貧,必須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時戰略也提出應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鄉村地區作為綜合了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地域空間,形成了不同于城市地域的特色文化。將這些特色文化與鄉村的自然生態景觀結合,實現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能夠有力地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獲批設立,整合了原本的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致力于推動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2]。鄉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很多地區的文旅融合發展效果不盡如人意,盲目開發、強行融入等問題屢見不鮮。文章針對當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障礙,深入理解其內在聯系,并從政策的角度探析正確發展路徑。
1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與旅游的內在聯系
1.1 深度關聯性
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業正逐漸成為最大的新興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支柱型產業,尤其是對一些鄉村地區而言,旅游業產生的收入往往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融合和滲透成為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3]。這是因為旅游業是一個具有較高依托性的行業,工業、運輸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等都會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顯著的影響。而隨著旅游行業市場需求的快速膨脹,人們對其多樣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單純的物質享受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多樣化、小眾化、精神化旅游體驗的追求已經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因此文化成為其重要的依托。
另一方面,快速現代化的腳步正不斷沖擊已有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鄉村特色文化。這個現象的發生,一是由于大眾文化、流行文化極大地擠壓了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間。傳統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對其的保護與認知也越來越弱。二是由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發展缺乏資源的支撐。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追求,使得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沒有得到太多的注意力,即沒有足夠的資源向這個領域傾斜。而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可以有效緩解這個問題,旅游產業既可以促進消費者對民族文化、鄉村特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也可以提高其變現能力。人們的重視和資本的投入將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而文化的繁榮也將進一步擴大旅游產業的市場,兩者相輔相成。
1.2 天然耦合性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就在鄉村,鄉村地區既擁有不同于城市地區的獨特文化習俗,也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資源,這些資源具有天然性和原生性,受到工業化的影響較少,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先天性優勢條件。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均不具備有利條件,以至于其發展潛力難以有效釋放,而旅游產業的綜合性恰好能夠最大限度地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揚長避短。一方面,旅游產業可以更合理地利用鄉村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契合當地的經濟條件、地理位置,避免大興土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實現因地制宜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產業能夠綜合帶動民俗文化產品、農產品、服務業等多產業的發展,將原本松散的民俗文化體驗、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等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間的有機互動。再一方面,以旅游產業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在推廣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動對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可以說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具有天然性。
2 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政策的契合與差距
2.1 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政策的契合
2.1.1 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政策具有目標上的深層一致性
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在鄉村地區表現得更加顯著[4]。鄉村地區既是最艱難的任務所在,也是最深厚的基礎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幫助鄉村、扶助鄉村、優先發展鄉村,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振興鄉村的深層目的就是讓鄉村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這一點與鄉村文旅融合政策的目的殊途同歸。旅游是人們追求愉悅體驗的一種特別活動,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物質的、消費的、淺層次的感官體驗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休閑的、體驗的、深層次的文化旅游逐漸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卩l村地區天然的文化和生態資源,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既能滿足旅游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能促進鄉村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也為村民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2.1.2 文旅融合政策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
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走綠色發展、文化興盛等道路。鄉村文旅融合政策就是要科學合理地利用鄉村地區的物質和精神資源,賦予其變現的能力。通過旅游產業帶動民俗文化、生態農業等產業的綜合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就業、村民創業,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同時,鄉村文旅融合也有利于推動文化保護,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興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態是鄉村旅游的特色,通過融合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鄉村文化的生命力,促進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2 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政策的差距
2.2.1 鄉村振興進程下文旅融合政策仍然未成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自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后,對實施的原則、要求、方案和路徑等都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并明確了到2020年、2035年、2050年的“三步走”的目標。這樣全面的布局既為鄉村文旅融合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也為其提供了目標參照。但從目前發布的政策文本來看,鄉村文旅融合仍沒有形成配套的方案和措施安排。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中提出要“推動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但對如何融合、如何發展并沒有更明確的安排。因此從整體來看,文旅融合政策仍停留在宣傳號召的層面,重形式、輕內在,難以跟進鄉村振興的步伐。
2.2.2 鄉村振興實踐中文旅融合政策規劃的失衡
從政策安排上看,由于文旅融合政策發展還未成熟,地方政府只能自行解讀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相對更復雜的文化產業成為一個難題。往往旅游產業政策已經漸成體系,而與文化相關的政策卻仍然十分籠統,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等,文旅融合政策被涵蓋于旅游產業政策之中或者依附于旅游產業政策體系,呈現出“旅強文弱”“重旅輕文”的特點。從具體實踐來看,鄉村文旅融合更重視其經濟效益,而輕視文化保護。鄉村文化是鄉村地區的原生性文化,與鄉村地區的環境、生態息息相關。而部分地方將文化視作推動經濟發展的“燃料”,存在過度開發、消耗性開發等問題,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并沒有重視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對鄉村文化的可持續性產生了消極影響。
2.2.3 鄉村振興實踐中文旅融合政策的粗放化
在鄉村地區發展旅游業,基礎設施、交通出行等是最大的制約因素,而要進行設施建設就需要考慮到地區的經濟條件及對環境的影響。政府對文旅融合發展的引導、保障還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和生態資源都還不具備充分的開發條件,這意味著一項文旅融合的開發項目需要科學的、長期的規劃。如何在不破壞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完善硬件設施,避免不因地制宜的開發、不合理的遷移,都是文旅融合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鄉村文化在如今的城市化進程中,呈現出一定的脆弱性,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強行融合、形式性融合,不重視對基礎設施的維護并缺乏長效監管,將鄉村文旅融合當成一種短期的、快速變現的政策項目,在短暫的繁榮后迅速凋零,無益于鄉村的真正振興。
2.2.4 鄉村振興實踐中文旅融合政策項目的同質化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對鄉村文旅融合沒有進行深度的了解或調研,因而對文化與旅游產業如何融合、如何發展沒有清晰的認知和策略。網絡和個人移動端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機會了解各式各樣的旅游項目,也可以了解到城市以外的鄉村地區的旅游資源,這是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能夠借助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宣傳途徑。但是缺乏深度挖掘、盲目樂觀地追求經濟效益,地方政府通過照搬、照抄,希望打造“同款”“爆款”項目,導致同質化情況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品牌打造的意識,沒有找到合適的鄉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載體,難以揮發出其魅力和影響力。鄉村居民是發展鄉村文化的主體,但地方政府在探索文旅融合政策時,往往忽視了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村民依附于項目,使得真正的特色文化失去依托,而文旅融合項目也難以脫穎而出。另外,孤立的旅游點對消費者的牽引力有限,許多地方政府沒有在旅游點之間形成相互呼應,建造連片的、有規模的旅游點群,從而很難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名片。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文旅融合政策的發展建議
3.1 建立健全文旅融合政策體系
文旅融合政策應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軌跡,與鄉村振興戰略在不斷磨合與互嵌中逐漸完善。從實施目標來說,鄉村文旅融合應貼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目標,在脫貧攻堅獲得全面勝利后,以2035年、2050年為時間節點,全面完善文旅融合政策體系,統籌產業與事業、開發與保護、扶持與監督,實現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目標的達成。從實施原則來說,應充分考慮鄉村地區的具體情況,綜合其地區實際特點,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融合發展。對文化資源豐厚、具備旅游產業開發條件的鄉村,應從資金和政策上充分給予支持,鼓勵其積極探索融合發展路徑;對文化資源不足或旅游產業開發難度大的鄉村,應避免強行融合、強行開發。對文旅融合的探索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要邊試邊行,漸進完善。從實施要求來說,實現鄉村文旅融合,必須以鄉村文化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將文化與旅游產業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堅決貫徹“綠水金山”才是“金山銀山”,另一方面,對鄉村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特殊文化遺產等,應建立相應的保護與傳承體系,幫助建立正確的認知,結合現代化技術手段做好宣傳與創新。
3.2 精準細化文旅融合政策執行
一方面,應明確“宜融則融,能容盡融”的政策理念,明白什么樣的宜融、什么樣的能融。社會多元主體應共同參與建立一個科學實用的評估標準,通過政策的初步劃分,結合地方具體情況差異,進行文旅融合的政策實踐探索。而融合的程度、融合的路徑,應基于鄉村的實際資源和開發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只有通過適度地融合、因地制宜地融合,才能更好地契合文旅融合發展的長期性。對狀態良好、內容豐富的鄉村文化,應嘗試多樣化的發展形態,將其旅游價值充分轉化為經濟價值;對狀態較差但內容較為豐富的鄉村文化,應先通過保護性發展改善其生存狀態,再考慮以展覽、創新文化副產品等低破壞性的方式進行文旅融合;而對十分脆弱的鄉村文化,則要避免開發、加緊保護。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并不僅僅事關經濟發展,政府、學者、各社會組織、第三部門都應積極參與其中,為文旅融合政策提供理論支撐、探索科學方法,群策群力、共同參與,協同治理、互相監督。同時,應強化村民的主體地位,村民是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對象,只有充分聽取村民的訴求、重視村民的參與,最終才能推動實現村民的美好生活。
4 結語
鄉村文旅融合政策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促進鄉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創新路徑。但在具體政策的實踐中,必須考慮到鄉村文化和生態的脆弱性,在保護中開發,先保護再開發。只有長效、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002).
[2] 賀小榮,陳雪潔.中國文化旅游70年:發展歷程、主要經驗與未來方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9(11):1-9.
[3] 齊坤山,師守祥.構成、融合、符號化:旅游產業界定的三重概念[J].旅游論壇,2016,9(1):14-19.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作者簡介:王思綺(1997—),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