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簧管屬于木管樂器的一種,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這種樂器在中國本土的發展時間已經有100多年。單簧管作為國外樂器,在本土民族化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我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中,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音樂表演藝術,同時也成為我國現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主要對單簧管作品的民族化實踐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單簧管作品;民族化;實踐發展
中圖分類號:J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單簧管在我國民族化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個階段,科學有效結合了我國多元民族藝術文化,因而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風格音樂作品創作演奏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現了其獨特的演奏藝術特色。單簧管是清朝末年傳入我國的,演變發展至今已經有百余年歷史。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與作曲家將該種獨特的西洋樂器與中國優秀民族傳統音樂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大量能夠體現多元民族藝術風格的音樂作品,受到了眾多音樂藝術愛好者的追捧和青睞。
1 單簧管作品的民族化發展
1.1 單簧管作品創作的民族化發展
在單簧管藝術本土化、民族化過程中,眾多藝術創作者都在嘗試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單簧管音樂作品,以此充分反映我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和社會現實,向人們傳遞多元化的情感。
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就創作出了經典單簧管音樂作品《風》。這部音樂作品將單簧管作為一個器樂聲部融入音樂創作中。即便單簧管演奏在作品中只是一個聲部的存在,無法獨立演奏,它也在本土民族單簧管演奏創作音樂藝術發展中有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能夠讓眾多音樂藝術愛好者領略到其演奏的藝術魅力[1]。
我國本土的第一首單簧管獨奏音樂作品《蘇北調變奏曲》是由中央音樂學院的單簧管教授張梧先生創作的,取材自其在安徽北部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經歷。這部單簧管獨奏音樂作品有鮮明的蘇北民歌特色,實現了單簧管在民族音樂創作方面的成功探索。
20世紀60至70年代,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音樂作曲家并不敢大勢運用外來樂器創作音樂,只有一些零散的單簧管音樂作品。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開始運用單簧管創作。例如,我國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卿烈軍先生創作的《斗雞》《驢車》《野貓的探戈》等單簧管作品,就廣受少年兒童的喜愛。在該單簧管音樂創作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當屬胡壁精先生創作的單簧管《帕米爾之音》協奏曲,該作品是根據作者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親身生活經歷與民間素材收集整理創作而來,是屬于我國本土的第一部單簧管協奏曲。該單簧管音樂作品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合理借用了本土民族的豐富素材,同時融入了西方國家單簧管的音樂創作風格,從而成了一部經典的單簧管音樂作品。
21世紀初,我國單簧管民族音樂作品創作數量與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組織舉辦了第一次中國本土單簧管專業比賽。陶純孝教授曾在首屆全國單簧管比賽時說:“只有不斷創作出大量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打造出像《帕米爾之音》協奏曲一樣的經典單簧管民族作品,才能在全球市場上提升我國單簧管藝術教育的地位,才能使國際同仁通過單簧管全面認識我國本土優秀的民族音樂,才能促使更多單簧管學習者對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推動我國單簧管藝術教育建設穩定持續發展,實現我國單簧管教學及演奏與世界接軌?!?/p>
1.2 單簧管作品教學模式的民族化發展
在我國單簧管藝術民族化建設發展中,該樂器實踐教學模式更多沿用了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直接選擇運用西方國家的單簧管音樂演奏教材,無論是在單簧管演奏風格上,還是在演奏技巧方法上,都以西方國家單簧管演奏藝術風格教學為主。該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保障一定的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出高端演奏人才,然而會給單簧管在中國本土的普及帶來一定的難度,導致初學者望而卻步。
我國單簧管音樂藝術的教學現狀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各地區專業藝術院校與重點藝術院校的單簧管音樂藝術教學;二是一般藝術院校的單簧管音樂藝術教學;三是地方性藝術院校的單簧管音樂藝術教學;四是本土市場藝術培訓機構的單簧管樂器演奏教學。
從高往低,不同層次下的單簧管教師在實踐教學水平上會有明顯的差距。此外,由于不同地域和民族風格的影響,他們在演奏教學風格上也會有較大的差異,這也導致學生的專業水平不高,無法全面提升自身的單簧管音樂演奏水平與綜合素質。無論哪個層次的單簧管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從學生角度,根據本土普及情況,合理采用具有本土民族風格的單簧管音樂作品作為基礎教材,保證教學內容能夠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特點和學習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和了解單簧管的演奏技巧,激發他們學習單簧管的興趣[2]。國外的單簧管音樂作品并不都是最優秀的,并不都適合本土學生學習。單簧管教育工作者要將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融入實踐教學體系中,這樣既能夠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目標,還可以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單簧管學習基礎。
1.3 單簧管作品演奏藝術的民族化發展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音樂事業建設發展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土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種類豐富、手法多樣,無論是傳統吹奏樂器嗩吶、竹笛中的雙吐與循環換氣,還是葫蘆絲、簫的滑音與抹音等技巧手法,都能夠被創新性地運用在單簧管演奏中,以此賦予其鮮明的民族化音樂特色,推動單簧管作品演奏藝術實現民族化發展。
在2010年的廣西南寧單簧管藝術節上,我國知名音樂系教授陶旭光使用單簧管演奏了一曲《蘭花花敘事曲》。在該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陶旭光教授綜合采用了本土民族傳統樂器竹笛、嗩吶、管子等樂器中的演奏技法,合理借用氣息變化、抹音滑音等技巧方式,通過單簧管樂器演奏將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臺下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3]。除此之外,陶旭光教授還在現場給觀眾演奏了單簧管演奏家卿烈軍先生創作的《小車》《驢車》等單簧管作品。在這些作品實踐演奏中,陶旭光教授同樣采用了大量本土民族音樂演奏手法和創作手法,讓現場評委專家和觀眾連連發出感嘆。
2 單簧管作品的民族化發展途徑
2.1 合理吸收和利用民歌代表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
眾所周知,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本身就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音樂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民歌是代表不同民族特色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些民歌雖然大多數都不知道具體的創作者,但還是被一代代傳承至今。民歌通常產生于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能夠傳遞和表達出各階層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與愿望憧憬,具有極為強烈的現實性。不同民族的民歌有鮮明的特點,如傣族民歌有明麗的演唱風格、赫哲族民歌有粗獷豪放的演唱風格。
近幾年,原生態的民歌唱法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追捧,同時也將我國民歌的魅力推向高潮。在現代單簧管作品創作與演奏中,合理融入以民歌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單簧管音樂藝術,賦予其顯著的民族性,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潛在受眾群體,推動我國音樂藝術事業和諧穩定發展[4]。
以王焱先生創作的單簧管獨奏曲作品《牧馬之歌》為例,該首單簧管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的親身生活經歷。他曾在1952年到我國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體驗牧民生活,切身體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作息、生產生活與放牧生活環境,對蒙古族廣大牧民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將蒙古族民歌特色旋律與歐洲單簧管創作手法有效融合在一起,成功創作出了這首經典的單簧管獨奏曲,充分體現了該時期單簧管藝術發展的民族化特點與創作者的愛國情懷。該單簧管音樂作品主要劃分為179個小節,首句以下屬E音作為起音到四度音程的主音A,在起音E下有標準音量大小的力度符號PP,充分展現了蒙古族草原在沉靜的黑暗中還未蘇醒。王焱先生在創作該首單簧管獨奏曲作品時,科學借鑒了蒙古族民歌體裁長調中某些特殊音符的自由演唱技法,并且運用了蒙古族民歌中獨特的演唱技巧,即蒙古語中的“諾古拉”。就如烏蘭杰先生曾說的,“諾古拉就像是平靜而又遼闊的草原上被駿馬驚起的幾只小鳥,長調民歌就是蒙古族音樂化的草原”?!爸Z古拉”是蒙古族長調民歌中特有的節奏形態,同時也是長調民歌特有的演唱技巧。
整首音樂作品在旋律發展手法上綜合采用了重復、擴充、模進等音樂發展手法,其中還運用到了迭奏的樂思發展手法。迭奏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樂思發展手法,能夠表現出中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特征[5]。在創作樂曲的過程中則采用了離調、轉調、主題動機等創作手法,有效保持了與原始材料的內在聯系,同時還擴大了音樂的自由發展空間,促使原始樂思能夠獲得承接呼應的良好效果。
2.2 科學借鑒和使用傳統戲曲音樂文化
戲曲作為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有效融合了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等藝術文化內容,是眾多藝術形式的標準聚合產物。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戲曲是中國的國粹,每個地區都會有自身的代表性戲曲作品,這種大規模的戲劇發展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罕見的[6]。
為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人參與到戲曲文化學習與傳播事業中,必須科學引導各行各業充分吸收和利用戲曲藝術文化元素。例如,在創作和演奏單簧管音樂的過程中,可以科學借鑒傳統戲曲音樂文化,讓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賦予單簧管作品鮮明的民族化藝術特色,使傳統戲曲能夠作為現代單簧管藝術創新創作的基礎,在單簧管演奏配合下向人們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領略其精髓。
2.3 創新運用民族舞蹈音樂文化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不同民族具有鮮明的舞蹈音樂形式,其中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主要包括采茶舞、花燈舞等。將民族特色舞蹈形式與單簧管音樂作品演奏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讓觀眾聆聽到美妙的音樂,還可以觀賞到屬于民族特色舞蹈的民俗風情,推動我國民族舞蹈音樂文化發展。
民族舞蹈作為一種起源于民眾日常生活的肢體動作語言,以各種形式的民族活動抽象化作為核心表現形式。每逢民族節日,我國各族人民就會盛裝打扮,帶著美好的祈愿和熱情投入民族節日活動中,并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達自身豐富的情感,以此歡慶民族節日。民族舞蹈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民族舞蹈藝術文化,能夠切身體驗和感受各民族的異域風情。將民族舞蹈藝術融入單簧管音樂創作和演奏中,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促進我國民族特色舞蹈音樂創新發展。單簧管音樂創作者將民族舞蹈元素合理融入創作過程中,能夠使音樂作品內容更加新穎,并有效豐富其文化內涵,為促進現代音樂特色化、民族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為我國音樂事業改革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3 結語
單簧管作為外來樂器,在中國本土的發展時間已有100多年,受到了眾多音樂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我國音樂創作者與演奏者在對單簧管音樂藝術進行創新創作時,要深入挖掘民族音樂藝術元素,將更多本土民族化的藝術文化元素融入單簧管音樂創作演奏中,這樣不僅能夠大力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形成嶄新的單簧管音樂藝術形式和內容,推動單簧管藝術與民族音樂藝術文化共同發展。作為單簧管藝術教育工作者,更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創新單簧管教學方式,優化實踐教學方法,將更多民族性的知識融入單簧管藝術教學中,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單簧管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毅.當代單簧管作品民族化發展初探[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6(6):65-68.
[2]曾光.探尋中國單簧管作品的創作與發展之路[J].黃河之聲,2015(8):33-36.
[3] 郭華.試論單簧管藝術民族化的幾個問題[J].大舞臺,2012(5):26-28.
[4] 邱曉嫣.洋為中用,移步留形:中國傳統音樂審美觀中的單簧管民族化歷程[J].美育學刊,2018(3):33-35.
[5] 羅嵐,羅英.淺談中國單簧管藝術的民族化[J].戲劇之家,2018(11):125-127.
[6] 汪學政.單簧管藝術的民族化探微[J].北方音樂,2015(18):15-17.
作者簡介:陳宥先(1993—),男,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專業西洋管樂單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