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喬玉 唐真


摘要:關注地域文化是為了滿足城市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在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直觀體現地域文化的應用,能避免公共環境設施出現“千品一貌”的局面。為此,可根據我國公共環境設施的現狀,探究經濟發展與城市文化建設之間的不協調狀態;分析現有的公共環境設施,探討文化內涵植入的可能性,并將其與產品設計相結合。通過解讀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文化元素,探討環境設施的色彩、材質、主題等具體問題,對當前的公共環境設施進行設計重構。在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引入地域文化的內涵,是本次規劃的依據。文章以海門山羊文化公園的公共環境設施為例,對其設計作詳盡的分析,并闡述將地域文化融入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必要性,從地域文化角度出發,探索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環境設施;可持續發展;文化空間;海門山羊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在迅速發展。公共環境設施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展示一個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但就現階段而言,其存在“千品一貌”的現象。當前,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不少城市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盲目模仿西方,忽略了對傳統地域文化的保護與運用,導致地域文化元素缺失,城市特色風貌越來越少。
文章以地域文化為視角,探討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策略,并對現階段的公共環境設施的功能和設計要求進行研究。研究得出,在設計時既要堅持總體的設計理念,又要注重運用地域文化元素,通過設施產品所處的城市的變化,挖掘其地域文化特點,并根據該地域文化特點設計產品,以突出地方文化的內涵,助推當地文化發展。
主要從三個層面探討地域文化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運用:一是探究地方文化與公共環境設施之間的關系;二是分析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對設施的影響因素;三是從海門山羊的地域文化出發,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文化引導產品進行設計,以期給未來的城市公共環境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1 公共環境設施與地域文化和諧發展
1.1 公共環境設施是傳播地域文化的媒介
在城市總體環境中,地域文化的主體是公共環境,而公共環境設施的公共產品性質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無法孤立存在某一特定環境中。公共環境設施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展示城市風貌,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能夠反映歷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設施產品一定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環境設施[1]。在城市景觀中,公共環境設施屬于景觀的一部分。公共環境設施可以呈現當地城市的獨特風貌,引起文化基因的強烈共鳴。因此,公共環境設施具有的普遍存在性和公共開放性是其固有的文化傳承的基礎。在設計公共環境設施時,要充分了解該設施產品所屬空間的地域文化內涵,了解該空間發生的人與事,將歷史故事與文化軌跡串聯起來,更好地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展現出來,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提高其生活質量。
1.2 地域文化是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之源
城市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關系以公共環境設施的需求作為地域文化發展的媒介[2]。地域文化的發展具有獨特性和傳承性,城市快速發展導致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盲目跟風,千篇一律的公共環境設施無法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使得其缺失應有的文化價值。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個性與文化特征,這是當前我國公共環境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公共環境設施的地域文化特征應以總體設計原則為依據,注重文化特征,主張強調地域文化,注重文化和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公共環境設施建設在體現鮮明的時代感的同時,也體現出獨特的地方人文特色,使公共環境設施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 公共環境設施的地域性設計原則
2.1 彰顯地域性文化特色
當前,地域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對賦予產品文化內涵的設計越發關注。在以往的設施設計過程中,公共環境設施的功能開發已經相對固定,文化價值可以通過造型、色彩、材料等的變化體現出來。這些變化內容的提取就要從各個地區的差異性著手。當前我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具有同質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亟須在設施產品的設計中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為此,應充分挖掘代表當地特色的文化要素,結合當地文化開展產品設計。
當前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存在同質化、符號化等問題,因此在設計產品時不應隨波逐流,而是應對產品設計開展地域文化分析。地域文化的特征表現在三個層面,分別是物質、心理和社會層面[3],分析地域文化,可從中進一步提取當地人的生活軌跡。人文民俗、自然景觀、地標建筑都屬于地域文化,經典案例有三大石窟文化、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提煉屬于地域文化的非物質文化元素,可以從物體的環境、色彩、形狀、圖案等外觀要素著手,隨后根據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原則,將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物總和設計成為整體形態后有效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例如,敦煌莫高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于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導視牌設計,設計師善于將覆斗形作為主要的造型要素[4],采用再構造的設計方法,把敦煌石窟中的菱形花紋以連續排列的方式,構成了一個鏤空的裝飾圖案,使整個造型呈現典型的古典風格,與敦煌的地域文化內涵相吻合。材質采用木材更接近敦煌文化的主體顏色,從造型、材質、色彩等外在元素出發向外延伸文化內涵也是地域文化產品設計的手法。
2.2 推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環境設施
公共環境設施的地域可持續性,是指在特定的空間內,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公共環境設施是可持續發展的[5]。當前,公共環境設施的同質化問題阻礙了各地區的地域文化發展。從時間范圍來看,受外來文化的入侵,地域文化內容無法得到良好的傳承。從空間范圍來看,我國城市發展力求現代化、統一化管理,追求新風格,打造新面貌,打著現代化名義淡化各地區文化特色,使得地域文化內涵逐漸消失,空間界限不明,沒有地域文化內容作為區分的依據。
在表達產品的文化價值時,工業設計的表現形式是通過具體形象來體現和傳遞無形的文化內涵。由于城市的公共設施的功能是比較清晰和固定的,因此,可以從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調整設計要素,通過了解當地的文化特征,提取地域文化的歷史由來,將歷史背景引入設計中。蘊含人文歷史和鄉土情調的設計能引起人們的正面情緒與心理感受。
公共環境設施是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基礎,也是地域特色文化和地域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公共環境設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改變樣貌,公共環境設施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尺度上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活動內容聯系起來,形成個體對城市發展的回憶。如點鹵工藝的導視設施(見圖1)就是基于自貢井鹽文化設計的[6],設計師通過分析點鹵工藝,將整個工藝中的一環提取為元素,并將動態的工藝通過靜態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水波紋就是點鹵工藝導視設施的點睛之筆,向外擴散的一層一層的水波紋就如古樹的年輪,向人們傳遞文化與歷史的故事。
不斷建設和變化的地域文化空間設施,記錄著整個城市的演變和發展。在色彩、比例、材質、風格等方面,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從產品的外在形象傳遞文化內涵,還要通過產品文化內涵向外部延伸,與地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結合。以地域文化為基礎進行設施設計,注重重建文化、生活和城市的內在聯系,可使城市的公共設施既有地方的人文特色,也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將所設計的公共環境設施與本地的空間環境充分融合,是在不同的城市地域中公共環境設施的可持續設計。
3 地域文化視角下海門市山羊文化設施設計
3.1 海門市山羊文化概況
海門設縣于五代十國后期,后周顯德五年(958年),海門縣志中有關于海門的養羊史,據此可知海門地區的山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7]。根據《嘉靖通州志》的抄錄,海門市的羊群數量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羊群中占有70%~80%的份額,海門每年進貢的貢品中有115件官定羊皮?!吨袊鴮崢I志》記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海門縣已有1.39萬只羊,在海門這個人口稀少的地方,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海門的山羊肉可食(紅燒羊肉)、皮可衣(板皮)、毛可筆(湖筆),是不可多得的生態羊、經濟羊、文化羊,故又稱為“海門山羊”。
長期以來,在以海門山羊產業為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海門的休閑旅游主要以特色飲食文化和悠久的養殖歷史為主。豐富的海門山羊文化內涵仍有巨大的挖掘潛力,要把山羊的文化特性提煉出來,把山羊的故事講好,把山羊的精神傳承下去。
3.2 海門市山羊文化符號
在畜牧養殖歷史中,羊有著長達6000多年的馴化史,其中,海門山羊近1400年的養殖史提供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形成了有極高價值的海門山羊文化。海門山羊的特點是口長、面微凹、公母均有角和胡須,這些都可作為海門山羊外觀形象的文化提取元素。
同時,羊自被先民馴養后便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并且在某些特定的詞語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羊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簡化了的羊頭形象,通過羊的典型特征來替代整體事物。孔子看到這些象形文字,說:“牛羊的字,是由形而成的?!痹S多漢字溯源下來都與“羊”有關,如善、祥、美等,羊大即為美,示羊即為祥,羊下加口則為善,所以羊文化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內涵。結合海門山羊的特點,可從中提煉山羊文化特色符號。海門山羊的養殖史、文化史都值得珍惜和愛護、研究和發揚。
3.3 山羊文化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案例——導視設施
海門山羊文化引導設施的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實現了文化的傳承。海門山羊有著長達1400多年的養殖史,以養殖歷史為切入點,考慮人與羊之間的關系,尋求時間發展關系會給大眾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從中提煉文化因子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應用,以此警示后世不要忘了海門山羊這一地域文化,是此次導視產品的主要內容。
本次導視設施設計造型,采用了牧羊人(見圖2)這一形象作為創意源,從中提取古人、山羊的外觀作為視覺元素,通過前后、大小等對比手法表達羊被人們馴化的歷史過程,以形成視覺上的錯落;在材料方面,采用木材和不銹鋼工藝,軟硬相融,以形成鮮明對比;在文化傳遞上,采用直觀敘述的形式表達,具體通過在導視設施上使用文字描述海門山羊的馴化史,重點突出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海門山羊有1400年的養殖史等重要時間;在功能上,在外框內安裝LED燈泡,可以實現設施的燈光作用。設施根據室外亮度的變化自動亮燈,傍晚,牧羊人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向人們展示海門山羊的馴化史。
此次導視設施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傳達海門的山羊文化,同時注重融入周邊環境,順應時代發展,在整體設計中體現了現代簡約設計的鏤空、線條等元素,在發揚海門山羊文化的同時不缺現代設計的美感。
4 結語
作為城市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建設公共環境設施要結合城市的人文特色,從而體現該城市的文化內涵、歷史發展、生活軌跡等。從地域文化的視角來看,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引入地域文化的內容,既能凸顯城市所具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又能體現出城市的人文氛圍。從城市發展來看,公共環境設施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展現城市發展的獨特樣貌,為城市發展增添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康琳英,尹甲根.地域文化中公共設施設計的重要性[J].風景名勝,2019(3):271-272.
[2] 周鑫海,曹星.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2):206-209.
[3] 齊甜甜.地域文化視角下敦煌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1.
[4] 郭大耀.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地域文化符號的融入[J].包裝工程,2018,39(16):252-255.
[5] 馮海燕.公共環境設施設計與地域文化關系的研究[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16:38.
[6] 周鑫.地域文化符號在當今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美術大觀,2016(4):134.
[7] 江趙興,袁樹成.對海門山羊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思考[J].中國畜牧業,2011(20):67-68.
作者簡介:馮喬玉(1995—),女,河南焦作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唐真(1985—),女,山東青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