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 李世峰
【摘要】本研究以549名幼兒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情緒調節及親子關系的影響。結果顯示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包括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和替代活動)以及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呈顯著正相關,而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自我安慰、情緒發泄和攻擊行為)以及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和依賴性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民主型教養方式為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和親子關系中親密性的最有力預測指標,而放任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是消極情緒調節策略的主要預測指標,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是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和依賴性的主要預測指標。
【關鍵詞】疫情期間;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幼兒情緒調節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1—0044—05
在疫情期間,長期的居家和親子共處,對家長如何開展相關的家庭教育及如何處理親子關系提出了挑戰,使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一次被社會和大眾所關注[1]。本研究將從父母知覺的兒童情緒調節策略和親子關系兩個角度,考察疫情期間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情緒功能的影響。
基于布朗芬布倫納兒童發展的生態系統理論,家庭是影響兒童發展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微觀系統。而在這一微觀系統中,父母通常作為兒童的主要撫養者,其教養行為對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2]。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兒童撫養過程中持有的觀念、態度及相應的行為方式[3]。鮑姆令特(1966)基于“控制—放任”和“溫暖—冷漠”兩個維度,把父母教養方式概括為四種類型,即民主型、權威型、專制型和溺愛型。在鮑姆令特的基礎上,我國學者楊麗珠和楊春卿(1998)發展出了基于我國本土化的家庭教養方式分類和測量工具。研究發現我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可分為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和不一致型五種類型[4],且這些類型并不是互斥的,每個家長可能會表現出多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基于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建構的視角,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以及內化這些行為進而習得各種社會行為,并發展他們的社會情緒能力。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作為其第一位老師,親子互動是兒童社會化和社會學習的主要途徑。相關的研究也發現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如民主型)與兒童更積極的同伴關系、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以及更好的規則意識等積極的社會情緒功能的發展相聯系,而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例如專制型、忽視型和溺愛型)則與更多的問題行為以及社會退縮等不良的社會情緒適應相聯系[5]。
雖然在疫情期間,家長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在家陪伴和了解孩子。但長時間的親子共處也給父母與孩子的相處能力提出了挑戰。例如,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如何處理沖突的增加等。另外,由于疫情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家長也將面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高度的焦慮,包括對感染病毒的擔憂以及對疫情的持續可能影響收入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焦慮等[6]。父母情緒的變化勢必將會影響到家長與孩子的相互方式,并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產生影響。在防疫常態化的情況下,本研究擬為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效地改善教養方式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對促進幼兒情緒社會化更好發展,建立長期良好的親子關系提供科學指導,促進家長和幼兒情緒調節的健康發展。
(一)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基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在2020年6月和2021年11月共收集570份父母自我報告的數據,其中有效數據549份。參加研究的家長年齡范圍為24~50歲,平均年齡為32.99±4.41歲。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養方式問卷。本研究中父母教養行為的考察使用楊麗珠和楊春卿(1998)所發展和編制的父母教養方式問卷,從溺愛性、民主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5個維度測量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該問卷共包含4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所得分數越高,表明父母親的溺愛性、民主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越突出。
2.親子關系問卷。本研究中親子關系的測量使用Robert C. Pianta(1992)發展的親子關系問卷,由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填寫。該問卷總共包括30個項目,采用五點量表形式記分,包含親密性、沖突性和依賴性三個維度。我國學者張曉等(2008)對該問卷進行了中文版修訂,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3.兒童情緒調節策略問卷。本研究中兒童情緒調節的測量采用文盧玲編制的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調查問卷。該問卷最初由陸芳(2004)編制,包括36題,文盧玲(2011)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項目擴展,最終問卷包括48題。該問卷通過特定的場景設置選項,從8個維度(認知重建、問題解決、替代活動、發泄、被動應付和自我安慰)要求家長依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行為表現進行填寫。
(一)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結果
表1呈現的是本研究中各變量在各維度上得分的均數、標準差及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呈顯著正相關,與沖突性呈顯著負相關;而溺愛和放任型的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呈顯著負相關,與沖突性呈顯著正相關;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和依賴性呈顯著正相關。另外,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也與更加積極的兒童情緒調節或管理策略(包括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和替代活動)呈顯著正相關,而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情緒發泄和攻擊行為)呈顯著正相關。此外,積極的兒童情緒調節或管理策略也與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呈顯著正相關,與沖突性呈負相關。
(二)回歸分析結果
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回歸分析考察各背景變量(包括父母年齡、受教育水平、兒童的年齡、性別、是否獨生)和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和親子關系可能的預測作用。表2呈現的是各背景變量和父母教養行為對兒童情緒調節和親子關系各維度的預測模型。
所有變量對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替代活動、自我安慰、情緒發現和攻擊行為的解釋分別為16.3%、15.8%、11.2%、14.4%、8.3%、21.5%和18.6%。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對各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包括認知重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和替代活動)的預測中,民主型教養方式為最有力的預測指標。而對消極情緒調節策略的預測中,放任型和不一致型為最有力的預測指標。另外,溺愛型對自我安慰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是否獨生對情緒發泄和攻擊行為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此外,兒童年齡對情緒發泄、性別對攻擊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對親子關系的預測模型中,所有變量對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沖突性和依賴性的解釋分別為17.6%、9.9%和27.2%。在親密性的預測中,民主型和專制型教養方式具有正向預測作用,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沖突性的預測中,民主型、專制型以及不一致型的教養方式具有正向預測作用,父母受教育水平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另外,對依賴性的預測中,是否獨生、放任型、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而父母年齡和民主型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本研究結果對于幫助我們理解疫情期間父母與兒童的相處方式對兒童社會情緒功能的發展及親子關系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的情緒調節影響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呈顯著的負相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也顯示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為積極情緒調節策略的最有力預測指標。這表明可能由于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通常傾向于以鼓勵表揚的方式幫助孩子,和他們共同成長,平等對話,讓幼兒獲得自尊與自信,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高焦慮情緒的產生[7]。即使幼兒面臨消極情緒時,父母也會積極與孩子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進行疏理,讓孩子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所以幼兒更傾向采取積極的調節策略[8]。
而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消極情緒調節策略呈顯著正相關。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溺愛型父母教養方式是自我安慰和情緒發泄的顯著的預測指標;放任型和不一致型父母教養方式是情緒發泄和攻擊行為的顯著預測指標。溺愛型的父母,通常可能會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當提出的要求不能被滿足時,孩子會十分任性,從而導致家長更加順從。當孩子面臨消極的情緒時,往往采取的是被動應付、情緒發泄等不良的情緒調節策略[9]。放任型的父母,既不期望兒童有較為成熟的行為出現,也不提出要求,溝通較少,不主動參與孩子的想法和決策。當孩子處于消極情緒時,他們對孩子表現得比較冷淡,孩子一般會采取自己認為恰當的方式擺脫不良情緒,難以處理人際關系,甚至通過攻擊行為等極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10]。父母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導致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認知造成混亂,其無法正確判斷父母的態度,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在面對消極情境時,無法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因此本研究發現不一致的父母教養方式也與情緒發泄和攻擊行為等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相關。
(二)父母教養方式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民主型教養方式正向預測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負向預測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和依賴性。這與以上關于民主型教養方式與兒童積極情緒調節策略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表明當父母尊重并信任幼兒,以平等的方式與幼兒相處時,幼兒可能會更加信任父母,并與父母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這種平等、信任與和諧的親子關系又進一步會減少親子之間的沖突。另外,平等、支持的親子交往也會培養孩子的自主和獨立意識,降低幼兒對父母的依賴性。本研究發現放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負向預測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和正向預測親子關系中依賴性。這與親子依戀中“焦慮——矛盾型”型的親子關系特點相類似。由于父母的長期忽視,父母在親子關系中面對孩子的需要和提出的要求,顯示的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但當父母離開孩子時,其又表現出高度的焦慮和對父母的依賴性,這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非安全親子依戀關系。另外,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對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沖突性和依賴性都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與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可能與專制型的父母通常更傾向于不尊重兒童自己的意愿,控制和強迫幼兒的行為相聯系。親子關系中的依賴性與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系可能與父母的過度控制導致的幼兒怯懦心理相關。與此相一致,親子關系中的親密性可能反映的是父母對孩子由于過度的限制導致的依賴性錯誤知覺。此外,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正向預測親子關系中的沖突性和依賴性。這表明當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中沒有一致的態度和行為規則時,可能會造成兒童規則意識的混亂,進而增加親子之間的沖突。同時,不一致的父母教養行為使得兒童并不能很好地判斷自己在預測問題時如何解決,因此高度依賴于父母。
總之,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長期的父母共處會使教養行為對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親子之間的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民主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不僅可以預測幼兒更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還能夠顯著預測更好的親子關系。而溺愛、放任、專制和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則與更消極的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相聯系,并預測更差的親子關系狀況。
[1]王穎.如何面對被疫情放大了的家庭教育問題[J].人民教育,2020(06):06-07.
[2]DARLING C,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03):487-496.
[3]BAUMIND D.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J].Child Development,1966(04):887-907.
[4]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方式的選擇[J].心理科學,1998(01):43-46.
[5]Glassman M.The argument for constructivism[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03):264-265.
[6]王蘇,蓋笑松. 3~7歲兒童的規則內化:家長養育行為與兒童性別、氣質的交互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2020(02):68-78.
[7]王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03):298-304.
[8]徐慧,張建新,張梅玲.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8(04):940-942.
[9]鄧麗芳,徐慊,鄭日昌.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6(03):53-59.
[10]劉文婧,許志星,鄒泓.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人格類型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06):625-633.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