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對于患者氧合指數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樣本選取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共計100例,分組方式為隨機抽簽,組名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兩組患者例數均為50例。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患者則是聯合早期肺康復鍛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在干預后短期變化、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患者對于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結果:在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在進行干預后的3d、7d、15d,實驗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較大(P<0.05)。結論: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數,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肺康復鍛煉;氧合指數;并發癥
Effect of ear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nursing on oxygenat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I Xiuli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uhua County People’s Hospital,Meizhou C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the improvement of oxygenation index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Methods:The study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9 to September 2020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a total of 100 cases were grouped by random lottery,and the two groups were named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as 50.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linical nursing,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combined with ear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nursing. The short-term changes of oxygenation index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taff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xygenation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P>0.05),but on the 3d,7d,and 15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xygenation index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P<0.05).Conclusion:Ear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xygenation index of patients,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ar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xygenation index; Complications
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ARDS)是一種高危急癥,具備較高的致死率,臨床一般表現為患者的呼吸嚴重窘迫,持續且糾正困難的低氧血情況[1]。受累于SARDS造成的供氧問題,患者的器官會處于缺氧狀態,因此,SARDS持續進展可造成多器官組織功能障礙,嚴重的會出現衰竭情況,整體病情兇險,預后較差。臨床上對于SARDS的治療效果較為一般,多是予以患者對癥干預[2-3]。據前言研究顯示,早期的肺康復鍛煉護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患者因SARDS的死亡概率。但是當下臨床上對于SARDS患者的肺康復鍛煉多是在患者病情穩定后[4]。筆者基于此嘗試將肺康復鍛煉護理應用于SARDS患者的早期病情不穩定階段,以觀察其的臨床應用效能,現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為2019年3月—2020年9月我醫院收治的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共計100例,分組方式為隨機抽簽方式,組名分別為實驗組、參照組,兩組人數均為50例。實驗組,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48.31±6.53)歲;參照組,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47.96±6.78)歲。從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可觀察到,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的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具備較高的相似性(P>0.05),可進行對比。納入標準:①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患者自身已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內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予以批準;②患者意識清晰,能夠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回應。排除標準:①患者除去該疾病之外,在此前或者突發其他影響觀察結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肝腎功能障礙或其他嚴重疾病;②患者為特殊類型患者,例如低齡兒童,妊娠期婦女,高齡老人或免疫功能缺陷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包括藥物管理、飲食干預、呼吸支持、氣道護理、排痰干預、體位護理等。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則是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2.1 起始階段:常規的呼吸機支持,將患者的肺復張時間控制在30~120s之間,每日12次。予以患者定時叩背排痰干預,降低患者氣道分泌物沉積,必要情況下可實施纖維支氣管鏡進行吸痰。體位:將患者的上身(床頭)抬高至30~35°,以提升呼吸支持效果,減少因呼吸機導致的肺炎。每次呼吸支持4~6h,4次/d,在患者適應后予以8~12h的呼吸支持,2次/d。鍛煉:對患者的四肢肌肉進行常規按摩,對關節部位進行被動活動,每次30min,4次/d,氣壓治療,4次/d,神經肌肉電刺激干預,1次/d。
1.2.2.2 治療階段:依據患者自身的情況對其的呼吸支持進行調整,適當地增加潮氣量,減少PEEP,減少肺復張頻率,但需延長單次時間。起始階段的體位及呼吸道干預持續進行。然后進行坐位、高側位(60~90°)坐位呼吸鍛煉,單次30min以上,以患者的耐受情況為主,每日4次以上,以患者的耐受為主。四肢恢復鍛煉:床上握力、四肢抬高、四肢伸展訓練,依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制定訓練計劃,逐步延長時間,并延伸項目。
1.2.2.3 恢復階段:呼吸支持干預:長期的呼吸支持會持續刺激患者的氣道,在患者循環穩定,氧分壓在200mmHg以上,四肢肌力4級以上的狀態下,對患者進行間斷式脫機,將呼吸機模式選擇為PSV。氣道干預在繼續維持對患者的排痰干預基礎上,教導患者自我刺激咽喉咳痰,促使其逐漸脫離人工排痰干預。鍛煉:該階段的鍛煉以床下鍛煉為主,在早期指導并輔助患者進行翻身坐起,然后帶機下床活動,從扶床站立到扶床走動,逐漸增加鍛煉量。呼吸鍛煉:該階段,要求患者在脫機下進行吹氣球、深呼吸,從臥位-坐位-站位進行,4次/d,單次15min以上,逐漸增加。需要特別注意,在進行呼吸鍛煉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征信息,尤其是心率、血壓、SPO2,任意關聯體征變化幅度超過15%即需要對患者進行關注,當超過20%則需要立即停止鍛煉,并立即通知臨床醫師。
1.2.2.4 其他:患者意識清醒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堅持軀干鍛煉與肺功能鍛煉對于自身疾病的重要意義,同時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情志支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在干預后的3d、7d、15d的變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即壓瘡、譫妄、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生率。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護理技術、護理服務態度、溝通能力以及健康教育的適用性等四個選項,采取L5級評分法(1~5分),每項25分,總分100分,將總分超過85分的患者認定為對護理持完全滿意態度。將分數為60~85分的患者認定為對護理持基本滿意態度。其余則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完全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92,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數為0.81,信效度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氧合指數變化
在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在進行干預后的3d、7d、15d實驗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均顯著優于參照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1。
2.2 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顯著低于參照組的10.00%,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2。
2.3 比較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參照組的80.00%,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3。
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有機械通氣時間長、病死率高以及出現并發癥的概率高,且患者的病情較為危重,即便是在ICU內進行呼吸支持后,患者的氧合指數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完成糾正,繼而患者的機體缺氧情況并不會馬上緩解[5]。因此必須進行及時且有效的治療來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改善,降低并發癥的出現概率。雖然當下的機械通氣并不會造成創傷,長期的機械通氣則會對患者的呼吸道造成長期刺激,繼而造成分泌物增多等不理想情況[6]。醫學界普遍認為對于SARDS患者需要及時的早期干預,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肺康復鍛煉是針對SARDS患者的干預措施,因為早先醫學界認為SARDS患者早期的病情波動大,進行鍛煉風險較大,因此臨床上多是待患者病情穩定了才進行干預,并且心中要有大概的一個康復計劃。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時刻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治療策略,要與患者的病情適合。但是隨著臨床醫學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早期對SARDS患者實施肺康復鍛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恢復效果,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7-8]。據郭萃蓉等[9]在2017年的對照研究顯示,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的觀察組患者的氧合指數、ICU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要理想于實施常規護理方案的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研究中,也能觀察到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的實驗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在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均理想于參照組(P<0.05),且實驗組患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筆者認為其原因是雖然早期 SARDS患者自身的病情不穩定,但是其在接受急救后,仍然具備一定的行動能力,在此時進行肺康復鍛煉,可以促進其的肌力在更早時間恢復,因此能夠在更早的時候進行床上的各項活動來達到恢復肺功能的目的[10]。而實驗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則是執行肺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提升患者對于自身恢復的感受,加上護理工作人員對其的關懷,提升了患者在恢復階段的自身感受所致[11-12]。因此對于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而言,對其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對于其的恢復以及身心狀態均具有顯著促進價值。
綜上所述,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早期肺康復鍛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數,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澤平,商璀,蔣東坡.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在ARDS重癥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 31(3):955-958.
[2] 曾潔儀.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3):34-36.
[3] 周碧瑤.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5):89-90.
[4] 張志俊,張良平,潘崢強,等.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治療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3):128.
[5] 郝宏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危重患者早期分階段康復護理方案的應用價值[J].遼寧醫學雜志,2019,33(5):78-80.
[6] 劉利平.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實施在ARDS重癥患者護理中的價值分析[J].家庭保健,2020(1):192-193.
[7] 喬莉,張勁松,張華忠,等.氧合指數對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預后的評估[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3):257-260.
[8] 劉軼.肺復張聯合早期俯臥位通氣治療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1):16-18.
[9] 郭萃蓉.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治療重癥ARDS患者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8):25-26.
[10] 曹芳芳,宮婷,劉琴,等.對在ICU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分階段肺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6):231-233.
[11] 張志俊,張良平,潘崢強,等.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治療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3):128.
[12] 黃俊敏.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重癥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糖尿病天地,2021,18(7):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