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甜
摘要:法治社會建設背景下,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學生隱私權的保護問題日益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以微信群、QQ群等家長、老師或學校共建的社交群組為代表的網絡交流平臺,在承擔良好的家校間溝通與交流的媒介角色的同時,伴隨著隨意公開學生個人信息,侵害學生個人隱私權的亂象。本文從網絡家校平臺在現今家校溝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開始切入,通過分析學生信息不當披露所引發的包括家長知情權與學生隱私權、學校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教師教育權與學生隱私權在內的一系列權利的沖突,指出在社交平臺任意披露學生個人信息是不正當的,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規制。在作為公共交往空間的網絡空間之下,我們需要從立法機關、教育機關以及學校三個層面出臺具體措施,來共同維護和諧的家校關系,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促進家校共育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合理隱私期待? 學生? 隱私權
以家校微信群、QQ工作群等為典型代表的網絡社交平臺儼然已成為學校與家長之間交流溝通教育教學信息不可或缺的平臺。家校群的建立,初衷在于借助其便捷高效的屬性功能,以期打破傳統面對面式的家校溝通模式。特別是對于準確轉達學校的通知具備一定困難的低年段學生而言,家校群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
一、“家校群”的出現凸顯對學生隱私權的保護必要性
(1)“家校群”及相伴隨的信息披露矛盾。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以班級微信群、QQ聯系群為代表的、由家長和校方共同組成的網絡社交平臺(以下簡稱“家校群”)成為家校聯系的主流平臺,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家校溝通模式。家校群作為溝通教師與家長的一架“虛擬化橋梁”,享有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所無法比擬的跨時空性、跨地域性優勢,滿足了家校共育的聯系需求。在實際使用中,家校群的有效溝通往往表征著家校合作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形成推動家校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教育合力,可以更好地引導家校之間的協助.[1]
(2)信息披露矛盾所引發的權利沖突。旨在促進家庭與學校溝通的網絡交流平臺在現實生活中普遍深入應用的同時,由于缺乏實際有效的引導和規范,類似如老師將個別學生的獎懲狀況、課堂表現發布上傳,隨意發布學生成績、排名或公開家庭情況等交流亂象層出不窮。這些行為在“為了更好管理班級秩序”的良好初衷的包裝之下,其實是無視學生對其個人隱私的合理期待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隱私權處在家長知情權、學校管理權、教師教育權的夾縫中,面臨被忽視與踐踏的危險。
二、在“家校群”中公開學生個人信息缺乏正當性
基于各方面的考量,對于學生個人隱私的管理問題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學生并不具備絕對控制個人信息資料的可能性,但可以通過選擇、同意、糾正三個方面享有某種程度的控制權達到規范性地限制行為人獲取自身信息(控制權選擇的范圍幅度包括完全隱私到完全公開),從而實現在特定狀況下對個人隱私的保護。[2]判斷某一行為是否具備正當性,可以借助學生這一控制權是否實現為合理判斷標準。在家校群組中,教師和學校公開學生信息的行為,忽略學生同意這一首要環節直接對隱私進行管理,無視學生在同意、糾正方面的有限控制。倘若有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擅自公開了別人的私人信息,打破了人們互相間不了解對方行為的狀態,就構成對隱私權的侵害。家校群組中,教師和學校借助公開學生隱私的不正當方式來滿足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期間一舉一動的訴求或是更好的服務于學校管理工作需要的行為顯然是不正當的,構成對學生隱私權的侵犯。
(1)合法性的缺乏。楊立新認為:“侵害隱私權的責任的構成,必須具備侵權責任的一般要件,既具備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四個要件。其中所謂的損害事實則主要體現為他人的隱私被刺探、私人活動被監視、私人空間被侵入、私人咨詢被公布、私人生活被打攪、私人行為被干預等。”[3]但基于學生主體的特殊性,侵權責任“四要件”并不能滿足多樣類型化的學生隱私侵權具體判斷需要。
(2)合理性的缺乏。網絡交流平臺的內部開放性,使家校群組內信息傳播并非嚴格局限于群組內某一特定用戶。此外,這種通訊交流方式也沒有任何內在機制將信息限定在一定范圍確保特定接收者才能看到這些信息。而教師與家長之所以會隨意交流學生個人信息資料,是因為他們自始至終沒有正視未成年人隱私權保護問題,想要將這些學生信息資料保持在私密狀態。這意味著未成年學生的個人信息一旦被上傳,就會對群組內所有成員公開,個人信息處于被他人“一覽無余”的狀態。更嚴重的是,群組成員是否會利用該信息進行超出家校群組的溝通用途的二次傳遞行為并不可知。受家校群組設立初衷、學校及家長相關監管權的限制,學生對個人隱私的自控權被大幅度削弱。
三、規范“家校群”,有效保護學生隱私的若干策略
立法機關完善立法。法律關系中的學生隱私權涵蓋了立法、執法、司法三部分,其中,隱私立法是公民參與到法律關系中的基礎前提,它代表的是國家對部分重要的生活關系中的隱私予以承認并進行規制。[4]目前國際上主要的通用做法主要是借助一系列宣言和法律文件來對未成年人權利進行保護,主要可以分為專門的兒童權利文件和普適性人權文件兩大類。各國在遵循文件精神基礎上,再依據本國國情制定相應有關兒童隱私權的專門法律。
四、結 論
我國關于隱私權的相關理論研究由于起步時間較晚,在很多方面還不是很成熟。目前我國學者對隱私權的研究主要還是針對成年人這一權利主體,沒有更多的去關注學生隱私權。學生隱私權作為一個具體類型,其主體涵蓋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未成年的中小學群體,也包括已經成年的高校學生群體。對家校群組情境下學生隱私權權進行討論研究,是正視學生合法權益的體現,不僅可以幫助實現學生隱私權與學校監管權、家長知情權、教師教育權等相關權利間的和諧共處,還可以幫助推動關于學生群體隱私權問題的成體系的探討和研究。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