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博
本文研究的初中英語作業是指英語課堂之外需要完成的作業,對學生課堂上配合相關教學內容完成的作業不做涉及研究。作業的概念最初出現在德國,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Johann Herbart在19世紀就提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勇敢的實踐和應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在20世紀,美國教育家Harris Cooper認為作業是由教師布置給學生,要求其在非在校時間完成的任務;21世紀,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朱仲敏,結合當時教育的發展形勢,對作業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范圍劃定,認為作業是由教師設計、布置,學習在家里完成的一種學習任務,發生在課堂之外,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續,在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雙減政策”的正式落地,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廣大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作為,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課后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堅決防止將課后服務變相成為集體教學或“補課”,同時明確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大部分的作業,因此,筆者認為結合當下的教育政策形勢,我們對作業的概念界定應該有重新的認識,作業是由教師設計、布置,發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以及家庭完成的一種學習任務。作業場所、作業容量的變更,要求教師更加多元化的設計作業,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個性化的設計作業,真正讓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那么,設計高效的多元化作業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我們的依據是什么呢?根據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理論,人的基本智能可以分為八種: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多元智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這八種智能,但是受環境、教育等外界情況的影響,智能的發展會有所不同,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在哪方面引導。因此,如何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實現多元化的英語作業設計,多元智能理論可以給我們提供幾點啟示:
首先,初中英語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應該以促進學生多種智能的全面發展為導向目標,傳統的英語作業更加注重學生的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對其他智能的發展涉及較少,形式比較單一,因此,多元化的英語作業應該橫向鋪開,盡可能多的考慮到八種智能的多元發展。
其次,初中英語作業的多元化設計,在充分考慮各種智能發展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受環境和教育等外界條件的影響,每個個體的智能發展情況不同,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注意分層設計,因材施教,提高對作業興趣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智能。
綜上,筆者認為,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支撐,初中英語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多樣性原則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八種不同的智能,但是每個人的這八種智能發展并不相同,單一的作業形式只能發展學生單一的智能,但是不同類型的作業形式才能刺激不同的智能發展,例如在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的詢問學校建筑物位置的語篇中,教師可以設計手繪學校地圖的作業,七年級下冊的學習問路的對話中,教師可以設計手繪路線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在八年級上冊學習莎士比亞中,可以設計對應的舞臺劇《哈姆雷特》等,培養語言智能的同時,也促進了人際關系智能的發展;在七年級下冊學習運動語篇時,還可以設計相關的運動項目比賽,促進學生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教師在設計多元化作業的時候,需要盡可能的豐富作業的類型和內容,確保作業的多樣性,一方面學生可以在體驗不同類型作業的過程中,促進自己多元智能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不同類型的作業體驗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擅長的作業類型,正確定位自己的優勢智能,進而將其充分發揮。
二、趣味性原則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使其保持對作業的好奇心或者是興趣心,是學生高效完成作業的心理保障,因此,初中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還應該遵循趣味性的原則,激發學生形成完成作業的內驅力,而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任務,繼而迫于壓力去完成作業。
三、貼近生活原則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英語作業的本質應該是使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實踐應用是英語作業的最終衡量標準,“用”是關鍵,如何使學生將其所學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提高其對語言的綜合運用,是設計英語作業首要考慮的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初,取材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所學,同時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其生活能力。
四、因材施教原則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因材施教。首先教師要意識并尊重學生之間個體差異的事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照顧到不同個體的學生,這一點大部分教師可以做到。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業”寥寥無幾,大部分老師的作業停留在面向全體學生布置同一難度、同一類型的作業,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智能優勢,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考慮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分層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使學生既能提高對作業的興趣,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能優勢,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量身定制”作業,尤其是結合當下的教育政策,課后服務時間內,即在校期間,學生需要完成大部分的作業,從客觀條件上,滿足了教師指導個性化作業的條件。
新教改強調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中不但要關注作業的趣味性,同時也要關注作業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課程標準來看,著眼于提高學生能力與多元智能的作業應逐步取代傳統的機械重復式的英語作業。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的多元化作業設計,讓作業真正服務于教學目標,真正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