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慶
語文新課程指出,要培養中小學生普遍的讀寫學習興趣嗜好,拓展讀寫面,加大閱讀數量,并鼓勵他們少做題,多閱覽,好讀書,讀善書,讀整篇的好書。筆者以為,實現閱讀整本書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讀書能力,就必須從引發讀書興趣、選擇閱讀圖書、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上下功夫。
一、要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講過,“學習興趣和熱愛是獲得科學知識的力量”。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整本書的閱讀質量好不好,要看學習者有沒有喜歡上閱讀。當孩子對全書讀發生濃厚興趣后,就會自覺自愿的去進行全部書讀,孩子要是不能嘗到閱讀的樂趣,就會提不起閱讀的欲望。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我覺得首先應該用榜樣的作用提高學生們的讀書能力,所以在課堂中時不時的講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看看他們是如何從書籍中汲取知識營養,并鼓勵他們向名人學習。其次,老師也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作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老師要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交流,用行動感染學生,進行無聲教育,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讓學生在閱讀過程品味閱讀的美好,從而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再次,要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可設立圖書角、組建閱讀組、開展讀書競賽等活動,要形成你讀,我讀,大家讀的態勢,相互比學趕超,讓學生不由自主的加入讀書的行列。我相信通過要榜樣的引領,老師的示范作用,書香角的熏陶定能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精選書目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全國中小學生的九年課外閱讀數量必須達四百萬字以上,閱讀的材料必須涵蓋了適宜于中小學生閱讀的各種圖書和書刊,而進行整本書讀目的就是增長知識面、提高讀寫能力、開啟智力,啟發心智,所以選擇整本書閱讀就要把握實用價值、訓練價值和文化價值。結合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針對不同階段學生并按照要求在國內外各種優秀作品中挑選適當的書目介紹給學生,確定讀的方向。在閱讀過程中培養的閱讀信念,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隨月讀書”“牛角掛書”等閱讀為楷模,學習古代“奮發識遍天上字,立志讀盡世間書”的豪氣,從而培養對閱讀的信心,真看書、多看書、讀好書。要甄別書質,選擇適于孩子當前閱讀的書,也要選擇孩子喜歡讀的書。類別要包括了文學作品類、人物傳類、史學類、自然科學類的圖書,既要有國內的書。還應該有國外的書。既要滿足兒童的年齡特征,也要滿足閱讀的普遍規律。就初一而言可涉獵的書籍有:《西游記》《安徒生童話選》《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等。初二可涉獵的書籍:《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唐詩三百首》《繁星.春水》等。初三可涉獵的書籍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朝花夕拾》《儒林外史》《名人傳》等。中學時期的兒童具備獨立的讀書能力,而且在內容選取上涵蓋的范圍比較寬泛,在讀書的同時應注意情感感受,有比較深厚的積淀,能夠進一步了解、欣賞文學,所以要求讀書數量應不少于二百六十萬字,每學期至少讀二三本著作。
三、要學會閱讀
讀書是一個認識、領會、汲取、欣賞、評論和研究文章的思維過程,能夠轉變思維、掌握知識,對學生人格形成、行為養成、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因此,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我覺得可以從如下方法入手:先在讀書的過程中做好摘抄積累工作,用摘抄的方法對自己所閱讀的書中的內容加以積累,并進行整理加工。可摘抄一些名言警句,比較優秀的文學詞句,故事情節梗概,人物性格等,對文章主題的闡述的內容等等,在積累的過程中可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接著再正確地對修改,可修改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所表達的主題,人物等等內容。在修改的過程中可提高自己對文學內容的鑒賞能力,并訓練自己的想象能力,從而培養自身的文學寫作能力;其次則是在閱讀過程中以經典作品為基礎進行故事新編,在創作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想像與思考,把作者思想的觸角擴展到作品之中,對里面的人物形象或是某一個故事情節加以大膽的加工,從而作出一種再創作,使之更能夠反映現代的社會生活,并構成了一個古今對照,借此來表達故事主題,如此就既能夠展現文章中的文化遺產,又能夠緊扣現實生活。
四、要展示成果
贊賞與鼓勵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帶給學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還能夠調動孩子的表現欲與積極性。中學生有較強烈的表達欲,希望獲得認可與表揚,教師應定期介紹讀書成果,使學生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要組織開展閱讀匯報活動,讓學生進行好書推介、閱讀匯報、心得交流等,并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老師評等方式推選出“閱讀之星”,吸引學生摘取稱號,保持閱讀激情。要建立讀書成效展現平臺,可以通過書面表達,開展批注、讀書筆記、讀后感等專題展覽和手抄報、海報等綜合展覽。可以通過綜合競賽的形式出現,開展班級讀書節、課本劇等活動,使學生經常品賞自己辛苦讀書的成果,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