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媛
[摘? ?要]“雙減”背景下,教育評價改革以及作業設計優化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研究問題。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設計“小循環”的作業形式,實現了分層作業的“教-學-評”一體化,并以增值評價使學生實現學有所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切實實現了教育教學的減負增效。
[關鍵詞]分層作業;小循環;減負增效
一、問題提出
課后復習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學家關注的重要論題。我國偉大的“至圣先師”孔子就強調“學而時習之”,德國著名的教學論專家克林伯格(Klingberg. L)也指出“練習是一種普遍的教育現象”[1]。課后作業和課后練習是課后復習的主要方式。調查表明,中國學生的學習是全時間的。除課堂外,還包括很多課后的、課外的、校外的,以及學校、家長甚至學生自己組織的學習活動。[2]但“高效的學習與愉快的生活是可以共存的,不是靠制造焦慮來提高學習成效,也不是靠學習松散來換取生活愉快。”[3]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4],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意見》“雙減”目標如何實現時提出,要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5]“雙減”政策出臺旨在通過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布置,提升課后活動質量。[6]
學為教之本,以學定教。“具有開放性、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多種思維、滋養多樣性的學習,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的復雜性、個性化和隨機性。”[7]《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8]教師應依據新課標,根據學情繪制促進學生發展的路線地圖,為學生照亮減負增效的前行道路。
以小學數學為例,“數學課外作業是指為完成數學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后開展的獨立完成的各種數學學習活動。”[9]廣義上,作業可以和“練習”“活動”等量齊觀。但教學目標有層次,教學方法有分類,作業設計也應有分層。例如,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學習,一道題目所代表的一類問題,往往需要具備多種前序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才能解決。以往的課堂教學和作業指導常會以一道例題作為一個最小單位,幫助學生分析“這類題你還需要多加練習”,教會學生可以“換數再練習、變換情境再練習”,但效果甚微。因此,開發適切性的作業練習,設計有利于減負增效的分層作業,就成為“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研究的重要問題。對此,筆者基于多年教學經驗,探究了“小循環”教學法,即針對單一知識或專項技能及方法的階梯式、模塊化、結構化的練習方式,旨在依托聚焦核心學科素養的教學過程,達成明確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通過針對性地設計分層作業,促進學生減負增效。
二、“小循環”實現教學評一體
作業是將“教學”與“評價”相結合的紐帶。“小循環”練習實行分層檢核評價,依據分級目標,為具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學習內容;依據練習效果,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分類評價,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并有所獲,實現愿學到樂學的發展變化。
1.“小循環”學練一致,激發興趣
“小循環”練習是指通過將所學內容拆分成單一知識點、技能項的方式,精選與課堂教學內容保持相對一致的題目,并將其設計成階梯式、分層性的題組,同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或具體建議,為學生獨立思考搭設臺階。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現有發展水平即兒童現有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潛在發展水平即在知識豐富的成人(教師、家長等)的指導下,或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之間的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10]筆者所在的教研團隊利用最近發展區原理,對作業按難度進行了星級分層設計。
具體來說,學生做作業的過程離開了教師的講解,還可以借助作業隱含的問題邏輯鏈,依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進一步理解或強化、掌握或內化課上所學內容,才能開展一次較順利的獨立學習之旅。因此,作業設計要與課堂學習的內容邏輯一致,作業所涵蓋的核心問題要與課堂的問題鏈相吻合。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起始課中,學生需要通過畫方格圖來表達和理解分數乘分數的含義。在剛開始學習時,學生使用畫方格圖的方式表示的陰影總是或多或少,密密麻麻數不清,虛線實線分不清。
為了拆解這個難點,筆者退階回到學生喜歡的折紙活動,設計了分級“小循環”操作練習(見圖1)。
以上分級練習從內在結構上看,提升熟練度與挖掘深度并存,夯實技能與拓展維度并存。內容難度遞增,環環相扣,完成前一步再進行下一步,下一步進展有困難,就退回練習上一步。在課上停在哪一步,課后練習就繼續進行哪一步。“不斷暴露出來的無知、矛盾、陰暗、困惑、驚異,恰恰是課堂教學的原動力”。[11]大多數學生困在了哪一步,既是學習實效的即時反饋,又是過程性評價和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可以幫助學習者解決學業“煩”的負擔。
2.“小循環”知用合一,提升認知
“小循環”練習要抓住核心概念,梳理習題網絡,內容呈現結構化,關聯知識與方法、技能與應用的作業題組,助力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結構。
“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課堂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轉型。[12]傳統的配套練習或不合時宜,或不適用于學情。布爾巴基學派認為,全部或絕大部分數學內容都可以歸結為各種結構,數學的發展無非是結構的構建和重組而已。[13]皮亞杰也認為人的認知是有結構的,而認知結構是核心素養的基礎[14]。脫離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設計的作業,量變未必引起想要的質變。因此,筆者所在教研團隊利用認知結構理論,對作業進行了圍繞核心素養的設計。
在設計作業時,把握住“起點型核心知識”,摒棄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題,換掉數據繁雜的題,發揮好作業的“根基性”和“生長性”,避免過量資源帶來巨大壓力。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的意義”起始課中,結合方格圖、線段圖理解分數除法算理,溝通分數乘除法之間的聯系,筆者設計了跨單元的“小循環”題組(見圖2)。
“小循環”題組在難度結構與水平結構上,符合學情基礎和知識內在邏輯,在縱向結構與類型結構上環環相扣,緊扣學科核心素養和知識脈絡,依據課標進行整體設計、系統考量。通過新舊知識和方法的關聯,體現知識背后的思維與邏輯、學習方法的結構與過程,達到以少勝多、提質減量的目的。
3.“小循環”學評一致,保持動力
“小循環”依據學情設計的模塊化、非線性的資源題庫,實現學生自主選擇題庫“菜單”,并設計對應模塊的評價指標,將過程評價反饋納入其中,實現每個人都有所發展。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15]課堂教與學的評價依賴于學習者的反饋,作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評價形式。例如,北京市東城區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組在制訂學科評價方案時就提出“既評教又評學”“關注全過程評價”“關注各學科本質與價值屬性”等要求。[16]增值評價是一種前沿的教育評價方式,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及其歷程,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方式。”[17]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并創新課程形式。”[18]作業是課程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作業的設計、實施和反饋也應當納入課程形式創新中。筆者在設計作業時利用課程資源題庫的形式,為課后作業的分層和即時反饋保駕護航,保持學生的求知動力。
例如,在課后服務時間,有一個學生做了兩道分數乘法計算,用時不短,且訪談中她表現出猶疑和不自信。彼時收集到的解題過程如下所示。
結合后續輔導和日常觀察分析,筆者將分數乘法的算法定位于專項技能訓練的范疇。計算過程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小技能點,其掌握情況都影響完成過程。結合學情差異,筆者針對分數乘法計算算法這類專項技能訓練設計了“小循環”技能訓練題庫(見圖3)。
以上“菜單式”資源題庫可以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選擇。例如,上文提到的學生就需要進行系統的約分訓練。經過兩周每天四道約分為主的單項訓練,再做相同的題,她用時減半,并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自信。在這樣的個性化作業面前,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得以喚起,避免了直指結果的評價。學評一致的練習使學習者可以有的放矢,更加清楚自己的短板,免去不必要的學業“量”的負擔。
三、結語
“雙減”政策指導下的作業設計,是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具體落實。改革學生評價,促進五育并舉,要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教育特點和教育規律。作業是評價的重要形式,“小循環”是建立在讀懂教材和在關鍵環節中讀懂學生的基礎之上,從看似不簡單中抽絲剝繭出的簡單,從而實現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張肇豐.開發練習與作業的正能量——第八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60-63.
[2]程介明.上海的PISA測試全球第一到底說明了什么[J].探索與爭鳴,2014(01):74-77.
[3]程介明.PISA的另一面[J].上海教育,2017(16):5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2-0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 546566.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專家解讀《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目標如何實現[EB/OL].(2021-10-26)[2022-02-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7/t20210726_546843.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雙減”政策落地,有擔當的家長這樣做[EB/OL].(2021-09-05)[2022-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53/mtgc/202109/t20210906_559516.html.
[7][11][12]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40, 31 ,120.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9]幸世強.高中“數學作業”研究文獻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20(01):74-77.
[10]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余震球,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1.
[13]喻平.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析取的實證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06):1-6.
[14]王永春.小學數學單元整體設計的教學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21(21):4-6.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2-03-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16]馬福貴. 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2.
[17]黨保生.增值評價:一種新的教育評價模式[J].南昌高專學報,2012,27(01):69-70.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3-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