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 譚諍
[摘? ?要]電視劇《小舍得》通過講述幾個家庭的教育故事,將教育內卷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對教育問題的激烈討論。從影視作品中折射出的教育內卷現象可對中國式家庭教育進行一個新視角下的探討,深入分析原因,并找到科學化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內卷;《小舍得》
“教育內卷”指的是教育體系內部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來獲得成績增長,但教學的效率和結果都沒有明顯的提高。[1]教育內卷化問題由來已久。電視劇《小舍得》的熱播,在真實呈現當代中國式家庭教育內卷的現狀以及其帶來的系列問題的同時,也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系列的思考。沖破教育內卷化的緊箍咒,是時代賦予每個家長的課題,而課題的核心就在于家庭教育。
一、教育內卷的由來
“內卷”(involution)屬于舶來詞,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首先使用這一概念,與之相對的是evolution(進化)。康德認為,“內卷”與“進化”一樣,是事物的一種演進方式,內卷實質上是“向內演化”。而“內卷化”的概念最初來源于人類學領域,由美國學者戈登·威澤(Alexander Coldenweiser)首提,用來描述一種文化模式。真正讓這一概念在社會科學界變得廣為人知的是美國當代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其基本含義是指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稍細化和復雜化的過程。[2]當前,“內卷化”這一概念逐漸被引申到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在綜合多個版本的解釋后,“教育內卷”被定義為用來反映教育體系內部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來獲得成績增長,但教學的效率和結果都沒有取得實質性變化的現象,[3]主要表現為盲目增加學習時間、重復性作業、形式多樣的補習班、學習與實踐相脫節等。
二、家庭教育內卷化的來源
《小舍得》之所以能夠引起群眾的廣泛討論,是因為其生動地演繹了何為“教育內卷”,也折射出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包括由于攀比引發過度灌溉式的教育投機,孩子成績突然下降引發家長教育焦慮,教育從眾心理與行為讓補習機構與課外輔導班形成風潮,孩子的快樂童年,終究拗不過唯分數論的虎媽貓爸變形記,代際教育觀激烈碰撞等。這些問題導致家庭教育進一步內卷化,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父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1.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在社會的叢林法則當中,在精英主義的道德統治之下,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內卷”是最合理的資源分配方法,這也正是“內卷”的邏輯所在。高昂的房價和飛升的教育成本壓垮了很多年輕父母生活的尊嚴,導致他們作為打工人的失速,尊嚴不堪、自化為奴,出于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而被迫加入“內卷”行列。此外,當前資源分布不均,教育資源需求大于供給。教育資源的有限為“內”,為爭奪優質的教育資源,學區房、擇校熱為“卷”;985、211高校的的固定錄取名額是“內”,為爭奪一個名額,瘋狂投入教育教學的勞動和壓力是“卷”。父母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為將孩子送進重點名校不遺余力,加深了教育內卷化的程度。社會的功利化導致教育的失真也是重要原因。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表面化的世界,他們也許可以很輕松地背誦出晦澀難懂的詩句,但卻無法理解一些簡單詩句背后的思想感情,教育的不斷功利化,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寬廣的胸懷。最后,唯分數、唯學歷的教育評價導向,用人機構對于選人、用人的評價導向不斷促使教育內卷化,從而使家長手足無措,衍生出種種不當的教養行為。
2.教育內卷化來源于教育系統
教育內卷化與過度的、無序的教育競爭存在緊密聯系。作為這種內卷現象的主戰場之一的“家長群”成了教師向家長布置“任務”的工具。中國的教育系統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精密、復雜的單一內卷系統,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參與者會受到社會道德、家庭、系統內部(教師)來自多方的壓力,這些壓力成為內卷運動的推動力。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高考就是內卷的一個典型例子。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但考試大綱是有范圍的。要保證公平性和選拔性,高考試題只能在考綱的范圍里不斷變化,在考綱之內“發展”,呈現出一種低水平重復的特征,是一種低水平的復雜。因而學生被迫內卷,三年學習起碼有一年的時間進行重復性訓練。此外,當前考試多數還是建立在反復訓練就能獲得分數的基礎之上。很多人堅信為了獲得好分數而埋頭苦干就是在努力改變命運。如果說高考試題70%是完全拼智力的,如果你天資不夠,智商不超群,需要每天折騰18個小時才能彌補那30%,而原本的那些智力有優勢的為防止被超越,也折騰18個小時,自然而然的就導致內卷加劇。
3.教育內卷化來源于家長
家長不是天生的“父母”,他們首先是作為“人”而存在,因而人性的弱點成為教育內卷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每個家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留守與隔代教養,在如此缺乏力量感的原生成長環境中,培養出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攀比心與嫉妒心。換句話說,我們從不懷疑父母偉大的愛,但這種愛由于父母一輩認知的局限和太深的執念,進而變為自私的愛,有負擔的愛,使得家長急于用孩子學業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目標為本,搶著進名校,慢慢的導致父母的教育失衡行為。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期待、不甘于孩子的平庸及對孩子成績的不滿導致家長不斷給孩子物質“鼓勵”、報輔導班、參加競賽等投機行為。過度灌溉式的教育投機行為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也掠奪了孩子本該幸福快樂的童年。在教育內卷愈來愈嚴重的同時,原本那些堅持尊重發展規律的父母不自覺地受同伴壓力的影響,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是否適合,都將孩子送進輔導班,讓孩子淪為“學習機器”。此外,由于父母雙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常常導致教育理念的分歧,孩子在兩種教育理念的擠壓之下搖擺不定,產生錯亂。
三、家庭教育的“去內卷化”
1.破教育內卷,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破教育內卷,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解決過度競爭的核心。要堅定不移地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執行教育優先發展的法律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在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文件中提出,技能教育要與高等教育同一待遇,同樣評職稱。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所有的高端制造不僅需要高級知識分子,更多的還是要落實到熟練的技能型人才上。國外的很多技能型人才是沒有政治地位的,但在中國,勞動模范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并享有政治地位。不僅如此,技能型人才同樣也接受文化教育,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同樣可以獲得一份高收入又有體面尊嚴的工作。所以要充分發揮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只有在經濟上和文化上給予同等的社會地位和合理的經濟待遇,方有可能解決教育內卷問題,
2.破教育內卷,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正確的教育評價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的內卷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了“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破“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從而促進評價辦法多元化,評價體系完善化,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4]只有人們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理性看待社會競爭,認可多元的教育評價體系,才能夠降低被教育內卷裹挾的程度,得以在洶涌的輿論表象之下平和自處。家庭教育不僅是向社會培育一個“生物人”,更為重要的是要為社會培育一個“社會人”。[5]擺脫單一評價模式,讓評價更加多元,這需要學校的引導、家庭的協作、社會的接納,教育可以是標準化的,但成長是個性化的,“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只有這樣方能夠在觀念上鼓勵多樣的成長成才路徑,使內卷化得以自然消解。
3.破教育內卷,家長亦可為
在家庭層面,人們總以為只要把孩子帶到人世間的男女自然就能勝任父母親的角色,這終究是一種幻想,家長教育能力的提高已成為迫切需要。首先,家庭教育應該由專業且專門的人負責,避免教育人員的隨意性、松散性與自發性。在當前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各家庭成員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讓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最恰當的角色。其次,轉變教育認知。教育不是讓孩子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而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遵從孩子的天賦,重點培養好奇心,在好奇中去自發的探索,在探索中產生熱愛,從而激發內驅力,而不是一味地參與零和博弈,陷入囚徒困境。家長們表示最難的事情就是接受孩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同時去給予愛和支持,因而家長不僅應教會孩子學會接納自己,同時自己也應接受孩子的真實。最后,保持教育理性。不要因為孩子成績的突然下降而陷入焦慮,不要因為競爭對手放棄堅持多年的教育理念,不要因為挫折失敗而迷失方向,這也許很難,但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嘗試。總而言之,真正抵抗內卷的,不是競爭、競賽、而是不把自我、孩子淪為商品和工具。父母自我成長“去內卷化”下的家庭教育就是防止孩子被“內卷化”的良方,也是孩子一生的福。
參考文獻
[1][3]中國網.家長怒而退群:教育“內卷化”背后的評價體系困境[EB/OL].(2020-11-19)[2021-10-21].http://sl.china.com.cn/2020/1119/101016.shtml.
[2]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年,2004(05):42.
[4]教育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23)[2021-11-21].http://www.moe.goe.cn/s78/A01/s4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4_494571.html.
[5]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