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興
[摘? ?要]在“雙減”政策環境中,學校、學生、家長之間的四種互動學習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并對語文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者總結并探討了朗讀教學的五個特點及其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提出了優化多方面互動的學習關系與語文教學朗讀環節,以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質量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學習關系;語文教學;朗讀
一、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基本的知識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綜合能力。例如,美國教育家杜威就認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并提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1]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在中小學實行“雙減”政策,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旨在使學生完成學業的同時,還有充足的時間鍛煉身體,培養親情,接觸社會實踐;學會身心健康地生活,以構建符合中小學教育特點的全面發展的學習關系,促進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中小學語文教學所具有的語言文字知識、邏輯思維寫作表達訓練等人文學科的綜合特點,決定了其在構建全面發展的學習關系、促進義務教育質量提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朗讀教學,有益于促進中小學語文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此,本文基于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在“雙減”政策下,基于朗讀教學,建設學校、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積極互動的學習關系,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二、“雙減”政策環境下義務教育中的
四種學習關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在初中階段,影響學生學習的四種關系分別為:生生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家校關系以及親子關系。在“雙減”大背景下,四種學習關系面領著新的挑戰,需要學校、學生和家長三方進行相應的調整。
生生關系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和三觀養成。初中階段的學生受同伴的影響較大。在“雙減”政策下,學生在校和放學后的個人時間更加充裕,由此也會使同伴間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同時,處于這一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正在經歷著從無到有的構建過程。相較于小學階段“我做你學”的教學方式,初中階段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與教師的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的平等學習關系。所以這一階段的生生關系,影響著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師生關系在“雙減”政策實施前已經在發生改變。在互聯網時代,傳統觀念中“以師為主,學生跟從”的單向師徒式學生關系,正在被新型師生關系所替代。要構建適應信息時代的“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不單要求教育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平等地位,更需要教師將單向嚴肅的“講堂”變為語言活潑交流的“學堂”。“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書寫類作業明顯減少,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勢必要使用新的、多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檢測和課后鞏固。學科作業“活動化”就是一種比較高效的途徑。尤其對于語文、英語、歷史等人文學科來說,將傳統的習題訓練改為活動展示、語言表達等綜合實踐活動,弱化考試和作業評比中的分數等級概念,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親子關系在學生進入初中后會變得嚴峻起來。一方面家長仍然希望通過掌握孩子的日常動向和心理狀況來預防或糾正孩子的問題,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學生有了更加充裕的個人時間,對于這些時間中的活動安排和人際交往,家長非常關注。然而本階段的學生常常難以與家長展開“談心”對話。這就需要家長與學生及時調整親子關系,以更加平等的方式構建對話。
家校關系在現今的教育大環境下發生著變化。“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得家長從繁重的監督作業完成的任務中解脫出來。同時,傳統意義上學科作業的減少,并不代表沒有了作業。學校可以在學科作業的布置上采取“作業超市”的模式,多種形式地布置學科作業,滿足不同學生、家長的需求,維系一種良性的家校關系。“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學生在校與放學回家后的自主學習時間增多,除學生休息和開展文藝體育活動外,還需要選取一些非傳統的學習手段,以便對課業進行預習和鞏固。
“雙減”政策下的四種學習關系,需要通過一些策略和手段進行調整。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朗讀在這一形勢下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配性。
三、朗讀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2]朗讀優秀的課文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看似簡單的朗讀,在通過合理運用后,也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出良好的教學效果。
進行朗讀教學之前,教師首先需要研究朗讀者與文本主題之間的關系,要擺脫對于朗讀教學知識應用的刻板印象,樹立學習情感與學習興趣喚起之間的認識維度。周福雄認為,這種對于“朗誦認知情感的領悟與喚起”需要從文本維度、知識維度、體驗維度、想象維度四個方面來把握,[3]以充分發揮課文與朗讀者之間的認知交流,提高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了解和認識到朗讀優勢的前提下,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而朗讀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推廣普及普通話對促進人際交流,促進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承擔著推廣普通話的使命。標準的普通話并非輕易可以練就,它必須建立在反復按照普通話正確發音進行課文朗讀的基礎上,需要多讀,更要讀準。引導學生在語文日常學習中養成正確使用普通話的習慣,是推廣普通話,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的主要途徑之一。
2.提升學生的語感
初中階段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依靠重復的習題訓練,更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感覺認知,即“語感”。因為一定水平的語感意味著語言直覺反應認知能力的形成。朗讀在理解語義、判斷語法正誤、體會文學內在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尤其是文言文,以培養語感,并突破現代漢語和文言文之間的語言壁壘,扎實地奠定語文基礎。
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朗讀,可以上升為一門藝術。它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的《安塞腰鼓》一課中,腰鼓藝術作為西北民間藝術,距離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精細備課以后可以發現,全文最好的教學切入點就是“讀”。讓學生借助語言的刺激進入課文所描述的黃土高原上腰鼓表演的激蕩氛圍,那腰鼓的節奏感,腰鼓唱詞的氣勢,都可以通過朗讀的過程而被感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著學生通過默讀、齊讀、精讀、重點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跨越文章本身的寫作背景和學生生活環境之間的認知障礙,直接感知文章的精神內核。朗讀的過程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東漢儒學家董遇曾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體裁和教學流程選擇合適的朗讀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安塞腰鼓》一文,氣勢磅礴,可以全班齊讀;七年級上冊的《皇帝的新裝》人物眾多、故事風趣,可以分角色朗讀;八年級上冊《短文兩篇》一課中的文言文《與朱元思書》和《記承天寺夜游》,篇幅較短、易于理解,可以在疏通文章內容后,讓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快速背誦的目的。這樣因文而異、有的放矢,對于幫助學生加深課文理解,有良好效果。
5.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于課后反復朗讀名家名篇,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值得反復朗讀的課文,在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結構、語言文采上都有值得學生反復吟誦體會的地方。學生通過課后反復朗讀,可以增強寫作的大局觀,從而在臨場實戰時做到胸有成竹,作文自然有了章法。學生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常常表述不夠詳細,或者描寫順序混亂,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中“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一段,可讓學生替換其中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進行仿寫。
從以上不難看出,朗讀教學方法可以滲透到學生課上課下的各個方面。作為最基本的語文教學、語文學習手段之一,它對于學生的語文興趣培養、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雙減”政策下的朗讀對四種學習關系的促進作用
1.對生生關系的促進作用
“雙減”政策給初中階段的學生帶來了更多的課余時間,這些時間除用于充分休息和進行文體活動外,也可以引導學生采取一些學習活動取代傳統的書寫性作業。就語文學習而言,初中階段每學期的教材都要求學生朗讀甚至背誦一定數量的課文、古詩和文言文。學生如果能夠充分用好朗讀這一學習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學業成績,與同學進行合作并實現良性競爭。而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語言交流,亦是義務教育的目標。
清晨是學生朗讀的重要時段。晨讀的時長可根據政策要求和各校實際適當延長;形式不必拘泥于齊讀,還可采取小組朗讀、一對一背誦檢查等個性化互助方式;地點可以是教室、花園或操場;教師作為活動發起者而非監督人,要使學生充分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激發和鞏固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還可以通過平等參與朗讀的方式來弱化單向評比,積極強調學生的全體參與、充分參與和主動參與。根據筆者的經驗,初中階段班級內部學生朗讀能力的差距小于語文成績差距。通過開展朗讀教學,能夠使成績較落后的學生更容易感知到朗讀活動對語文能力的促進,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學生在朗讀活動還可以逐漸學會團隊合作與競爭,由此而形成的良性競爭有利于緩解青春期學生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
2.對于師生關系的促進作用
傳統師生關系中,學生對于教師的敬畏建立在知識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如果這種敬畏不能及時轉化為教學活動的內驅力,就不利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教學關系。
朗讀教學天然具有互動平等參與語言交流的優勢,相較于教師布置的傳統書寫作業,學生更喜歡將朗讀。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有過大量朗讀練習,對于朗讀中遇到的問題,如生字詞等,已知道通過何種工具釋疑。因此,在朗讀活動中,師生于學習關系上的身份不再懸殊。此時教師的角色多是發起者和記錄者,即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活動,記錄學生的過程性成果,關注學生的階段性變化,學生看似“玩著學”,卻能收獲更多自信,更喜歡語文,進而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3.對于家校關系的促進作用
“雙減”政策實施前,家長在監督學生作業完成時是被動的。由于對學生學習內容不熟悉,或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初中階段的家長在輔導學生完成作業時越來越吃力。客觀上,家長將會尋求家教或輔導班的幫助。同時,家長對學校也會產生諸多不滿情緒。而輔導監督學生朗讀的過程對家長而言更省時省力,同時也是一個觀察和欣賞孩子的過程。將朗讀布置為語文作業,給日益緊張的家校關系找到了一個“泄壓閥”。
4.對于親子關系的促進作用
朗讀活動易監督、易合作,可成為親子交流的橋梁。一是家長有能力完成監督任務。家長只需對學生朗讀內容的正確性進行基本甄別,這一任務的難度大大低于輔導學生功課,增強了家長在學業交流中的參與度。二是學生通過朗讀完成作業,相較于傳統作業,能夠更直觀地展示學習成果。家長能夠感受到孩子語文能力具像化的提高,學生能夠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切實關注與支持。因此,朗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途徑,也成為親子活動的一種延伸,成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動力。
朗讀教學因諸多優勢而正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雙減”政策實施后,朗讀對于面臨中考分流選擇的初中學生,在由多向選擇升學方向所導致的愈發復雜生澀的學習關系中起到了很好的協調作用,對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緩解學生學業壓力和家長的焦慮,促進良好家校關系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總之,積極互動、平等樂觀的朗讀教學不僅可以促進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對學生積極的語言表達、健康的學習關系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杜威.我的教育信條[A].杜威全集(第八卷)[M].何克勇,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周福雄:朗誦情感領悟與喚起的四個維度[J].文學教育2022(02):190-192.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