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婷

【摘要】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我們進行了將近三個月的線上教學,線上教學期間,在眾多線上教學平臺中,我們選用了釘釘平臺。釘釘平臺運行比較穩定,需要的硬軟件平臺比較簡單;它的在線教學各種功能與實際教學的需求比較吻合;它融合了很多平臺的功能,功能豐富、強大,而且使用比較簡單并有豐富的教程資料供初學者學習,方便使用。釘釘平臺在疫情期間輔助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2020年5月復學后,釘釘平臺在擴充學生學習資源、鞏固新知、突破學習難點以及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線上與線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廣泛使用,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本文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為例,探究釘釘平臺支撐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釘釘平臺;信息技術;小學英語課堂;融合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信息技術也被更廣泛地應用在教育行業,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傳播。何克抗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就明確指出想要避免傳統教學中極端強調學生為主體或教師為主導的弊病,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信息的加工者,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就要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進行整合,整合學科教學資源。英語教學資源的良性整合可以幫助教師建立多維、立體、完整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快速吸收。同時,互聯網也逐漸成為學生在課下獲取英語學習資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深入挖掘互聯網與英語教學資源的關聯意義,才能打造新型英語教育教學方式,正向引導學生上好英語課。
一、利用釘釘班級群的作業布置功能,有效指導學生完成英語朗讀作業
英語學習離不開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以往布置學生做朗讀英語作業的時候,只能通過“家長簽名”來了解學生是否有按要求完成朗讀作業,朗讀作業的質量也無法了解,在新課教學中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來指導學生朗讀,難以體現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在釘釘班級群發布朗讀作業并提交在釘群,教師可以逐個收聽學生的朗讀作業并進行個性化糾錯指導,不會遺漏一個學生,對學生是否交齊作業也一目了然。逐個收聽指導學生英語朗讀作業在開始時是會花費教師一定時間,但是教師從學生的英語朗讀作業中可以知道學生哪些讀音已經掌握,哪些讀音還沒有掌握,在課堂講授中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培養學生朗讀英語的準確性、流利度、培養學生背誦英語的能力方面很有幫助,還可以避免“啞巴英語”情況的出現,釘釘平臺支撐下,英語教師可以突破時空成為學生英語口語“陪練”,對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很有幫助。實時指導還可以加深師生間的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與幫助,逐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能力。持續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朗讀水平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確定一位組長,組員收聽組長的朗讀錄音,組長檢查組員的朗讀錄音,同伴間進行互助學習,教師進行抽查,讓小組合作學習在線上與線下間來回對切,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同伴互助學習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
二、利用釘釘平臺班級群的存儲功能發送學習資源,助力課堂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習得原理,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的。英語學習離不開情景輔助,英語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習學得更有趣、更有效。利用釘釘班級群發送導學資源,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預習新課,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思維,提高預習效率。例如我在教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Four When is the art show? Read and write讀寫課的時候,我從B站找到了一段小貓從出生到長大的視頻,與課文的內容非常匹配,我利用“剪輯師”截取了視頻,按課文故事發展的情節把視頻分成了三小節,每小節布置兩個觀看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觀看視頻并完成任務。在第一節視頻中,我設計的問題是:How old is the kitten? What colour is it? What can it do?學生帶著任務看視頻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學生看完視頻后,會在腦中搜索曾經學過的語言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去回答問題、完成任務。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預習提問與課堂提問中讓學生復述教師的話還是讓學生通過思考后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是不一樣的。“教師復讀機”是比較低層次的思維培養,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才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看完視頻完成任務也更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學生把預學視頻看完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在課堂上聽課的時候也更有針對性。通過釘釘平臺發送導學案可以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很有幫助,同時也能較真實地創設學習情境,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連接起來。導學案可以是視頻、文檔、錄音,學生在完成任務中完成預習作業,完成導學案的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強調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習者來展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并盡可能讓學生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形式豐富的導學案的運用可以讓學生一邊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完成任務,一邊學習新知識。
利用釘釘平臺班級群推送課后微課,助力課堂教學。英語是一門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學習,通過英語學習,可以了解世界文化,也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受課時限制,文化學習比較難在課堂上完成,這時就可以將相關文化學習錄成微課供同學們學習。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錄制重難點知識的微課或是語法講解的微課放在釘釘平臺上,分門別類放好,供同學們利用空余時間學習。為了確保學習效率,設計相關微課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觀看微課,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任務單可以跟學生的作業結合一起,讓作業的類型更豐富,充分調動學生的五官功能完成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微課可以自己錄制,也可以利用強大的互聯網。
視頻資源、微課資源有效運用到教學中去還可以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讓學生明白學科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雖然我們在學習英語,學習語言,但是跟科學、數學、語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知識是互為利用的。
三、釘釘平臺班級群的直播功能,實時實地實現培優輔弱
釘釘班級群的在線直播功能可以分享屏幕,還可以與學生連麥,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周末與放假期間師生可以約好時間共同在網絡上暢游知識的海洋。釘釘平臺的這個功能,利用于師生共讀一本書,教師帶著學生讀名著,讀課外書方面非常高效,對培養學生的有效閱讀非常好。閱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最好的途徑,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合理利用縫隙時間、周末或是放假期間定期抽一點點時間出來暢游書海,對師生均是一種很好的觸動與幫助,讓家校之間的溝通更緊密,也能比較好地營造家庭的閱讀氛圍。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培養學生口語類的APP非常高效、有趣。筆者曾做過這樣的嘗試,筆者在“英語趣配音”APP上挑選了與課文主題相匹配的配音內容發到釘釘班級群讓學生去配音,每位同學提交配音作業,老師進行批改,然后選一些優秀作業或是需要特別評講的作業展示,樹立榜樣引導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改進,共同進步,讓英語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持久興趣與學習內驅力。源于生活的語言學習更有魅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好的教育離不開有質量的陪伴,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學習的持久興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意義非凡。
四、利用釘釘平臺班級群里班級圈功能制作小獎狀,即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釘釘班級群里的評價功能齊全,具有及時、簡便、美觀等優點,家長可以快速收到作業批改結果,教師還可以定期在線上制作圖文并茂的獎狀即時發給學生,肯定學生的努力付出,表揚先進,樹立全體學生學習的榜樣。釘釘班級群功能制作獎狀的模板很豐富,圖文并茂,還可以把電子版的獎狀打印出來發給學生,很受學生歡迎。
小結: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英語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究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中去。經過將近一年的使用,釘釘平臺支撐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途徑如下:
釘釘平臺支撐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教師可以設計全新的整體教學過程,讓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緊密融為一體,促使教師對教學構想產生新的創意,促使教學過程發生根本變化,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變為主動,學生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練習,形成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方式的新組合,讓教師的教學具有交互性、對學生的教育更具個性化。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還能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教育研究,2002(04)
[2]崔悅敏.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資源整合初探[J].廣告-書評,2021(11)
[3]王實.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06)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