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的變革,媒介生態的演變,都昭示著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必須與時代接軌。2020年11月,我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其中對為何發展新文科、怎樣發展新文科以及新文科建設的總體任務作出了明確要求。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在新聞理論這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如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其中,成為探討的重點。文章以新聞專業基礎課程——新聞理論為個案,緊抓課程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這一關鍵環節,從新文科建設視域下分析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境,特別是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方面呈現的特點,并對其提出應對舉措,從而為課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新聞專業;新聞理論課程;困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201-03
新聞理論是新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是后期新聞采、寫、編、評等課程的先導性課程,處于整個新聞學學科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地位。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概念,了解新聞事業的發展變遷與社會功能,厘清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操作原則,從而有效指導今后的新聞實踐。
一、新文科教育理念為新聞專業課程改革提供契機
專業課程的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對新聞專業來說,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我們認識到“新”的具體指向。
(一)新時期有了新變化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清晰地認識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涵。傳播力關乎影響力,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正如《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指出的,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在2021年《好記者講好故事》的晚會現場,新華社記者徐澤宇分享到,不是只有槍林彈雨、戰火硝煙的才是戰場,國際新聞輿論場也是戰場,在面對西方媒體斷章取義的灰黑濾鏡時,中國記者同樣也是戰士,要用自己筆下的文字、記錄的鏡頭,要用別人能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堅決回擊,打碎他們的灰黑濾鏡。
(二)媒介技術日新月異
著名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這一經典論斷,當前VI、AR、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達99.7%[1]。即時通信應用基本得到普及,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等應用的快速增長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媒介環境的不斷演變必將為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三)人才需求新轉型
時代在變,媒介環境在變,與之對應的人才需求也在發生轉變。《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2]。從“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這一表述可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突破專業壁壘,要走交叉融合的道路。
二、當前新聞理論課程面臨的教學困境
(一)教學理念模式化
教學理念存在模式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以教師為課堂主導者的實質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原本教師應承擔起課堂指導者、協調者這樣的角色,在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知識和理論之余,更重要的是做好學生的價值引領工作,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以及協作意識。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知識時并沒有很好地把握住度的問題。舉例來說,傳統的講授法在當前課堂上仍采用居多,即教師通過語言敘述的方式向學生闡述事實、解釋概念、分析規律,而這種教師純講解的時長通常占據總課堂時長的四分之三左右。
另一方面是對理論課程認知的局限性。該課程在培養方案中設置36個課時,其中理論課時36個、實踐課時0個。在這里,須轉變的理念在于沒有實踐課時并不等于在課程中不注重學生對理論的實踐運用能力,反而應該更加巧妙地設計,讓學生將所學理論與實踐項目聯系在一起。
(二)教學內容與新時代聯系不足
現階段,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依舊艱巨繁重,伴隨著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媒介技術迭代融合發展迅速。由此教學內容必然要與新時代、新的媒介環境聯系起來,但當前課程內容與新時代的聯系度還存在距離。主要表現如下:
1.教師對增強課程時代感的意識不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如何以案例或其他方式貫穿近年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現狀的思考有待加強。新文科教育理念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全面、立體、真實地了解中國,能夠明辨是非、懂得民族大義,能夠開闊視野,自覺用所學本領服務黨和國家、服務社會,因此只有知道自己的過去、知道自己的現狀,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2.作為與大數據、AI、VR、云計算等技術關聯較為緊密的學科,新聞理論課程內容的設置相對滯后,忽視了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特征的解讀。例如,我們看到的機器新聞,它是依據大量標準化的數據信息,挖掘背后隱藏的新聞價值點,從而確定報道角度與內容的。雖然它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從工作量、精準度的層面來看,它大大縮減了時間成本,對新聞從業者來說必然是一種壓力。媒介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如今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移動終端,而移動端媒介產品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是分離的,它們基于算法機制向受眾推送其關注的信息,這就使內容的推送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對信息提供的要求規格越高,對其提供者本身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就更要走雜家型與專家型并行的道路,以滿足受眾多樣的信息需求。
(三)教學設計意識不足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學習方式、教學資源與環境、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系統性決策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的系統性構想。”[3]不同教師在講授相同的課程時,由于對課堂、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同,產生的教學效果也會不同。在當前的課程教學實踐中,具體體現在如下幾點不足。
1.統籌缺失,不成體系。教學設計要服務于教學目標,要形成體系。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與整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整個專業的培養目標相統一。在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設計為了設計而設計,忽視了與教學目標的聯系,如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了一組生動有趣的圖片,雖然引發了學生的關注度和興趣點,但是它與后續要講的知識點關聯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說這種鏈接很突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應貫穿整堂課、整門課程,這就需要對整門課程的章節、每個章節的知識點作系統的分析與安排。
2.按部就班,缺乏新意。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夠多元化。由于新聞學本身與政治學、史學、文學、心理學等學科有密切聯系,理論知識不僅涉及面廣,而且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因此授課方式更應該多元化。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上還是以講授法為主,其他的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課堂提問法多以輔助形式出現,缺乏創新。
3.考核形式單一,激勵不足。新聞理論課程的總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其中平時成績中考勤10%、課堂表現15%,平時作業15%,期末成績以試卷的形式測評,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關鍵概念、理論以及典型的新聞活動現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對課堂表現的測量沒有量化,容易有失公允,其次理論課程的學習難度系數較高,目前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新文科理念下新聞理論課程教學的路徑
(一)打破理念束縛,激發教學新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要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要求,不斷改進教學理念。首先,要摒棄課堂上教師主角的身份,要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一方面,“教師本身要明確自身在課堂中應承擔的引導角色,要把握講授知識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度的關系,杜絕教師滿堂灌的現象”[4];另一方面,轉變理論課就是沒有實踐的錯誤認識,要創新教學方法,有計劃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機會,如通過設定項目,劃分不同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獲得感以及對課程學習的信心。
(二)與時代接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新聞理論課程開設于大學一年級,它是學生認識和了解該專業的一個重要窗口,其內容的生動性、豐富性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的認知。特別是當前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生態環境日趨復雜,在講授理論課程時,一定要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用學生聽得懂的方式去解讀枯燥的理論知識。對教學內容的更新,不能脫離教學目標,新聞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三個維度把握,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
知識目標是使學生在了解新聞事業發展歷史與社會功能的基礎上,認識一些關鍵概念和核心理論,掌握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操作原則。能力目標是使學生具備新聞實務的操作技能、良好的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素質目標是引領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堅定學生樹立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理想信念”[5]。因此,結合教學目標的制定,可通過下列途徑更新升級教學內容。
1.巧妙地將教學知識點與國家社會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要讓學生明白所學的課程是研究什么的,學習它對我們的社會有什么作用,它不是束之高閣的冰冷事物,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例如在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發表個人觀點和意見的平臺和渠道,但我們也看到了由于發表言論的門檻越來越低,大量的謠言不脛而走。面對此類社會現象,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期待,適時調整,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篩選案例,及時更新。首先,篩選案例時要秉持典型性、接近性、時代性等理念。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有時候教師認為比較好的案例,學生未必感興趣,主要原因是選擇的案例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選擇案例時要反復比較,慎重確定。其次,數量、品質與形式要充足。案例要豐富,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每一個案例是否能把所要闡釋的問題說清楚。筆者認為,一堂課(50分鐘)最好不要超過3個;品質要精良,圖片案例、視頻案例的清晰度一定要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視覺沖擊;形式要多樣,可以是文字(切忌篇幅過長)、圖片、視頻、動畫、故事等,多元的呈現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
(三)完善教學設計,以信息化活躍課堂
教學設計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效,也是對教師的一項重要考驗。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持續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調動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以及對這門課程或學科的興趣。這里要強調的是持續性,一堂課50分鐘,一門課程10講內容,教學設計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種體系的搭建。在新聞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50分鐘的課堂要進行總體設計,如課程導入要采用什么方式,目的是什么,大概需要的時間,從導入過渡到知識內容的講解如何自然一點,在講解每個知識點時如何做到有效銜接,是通過案例、討論、演講、辯論、情景模擬還是其他方式進行。
此外,要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一方面,教師可以使用一些教學APP活躍課堂氛圍。通過使用雨課堂,可以實現課堂上與學生的實時互動;通過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線回答,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彈幕生成詞云,找到一些關鍵詞,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分析;通過大數據統計功能還可以對參與的學生進行評分,這樣平時的課堂表現就實現了量化,更具公平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通過制作短視頻的方式反饋學習成果,這樣既能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厘清所學知識要點,也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他們的積極參與,營造濃厚的課程學習氛圍。
(四)優化教師團隊,提升綜合素養
新文科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體——教師,更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可以通過以下舉措實現:一是學院要優化教師團隊結構,注重吸納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人才,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師隊伍。二是要支持教師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開闊學術視野,提升專業素養。三是要強化再培訓,特別是要鼓勵交叉學科的再培訓,健全業務培訓的各項制度。四是加強與業界的聯系,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例如,邀請業界的資深人士舉辦講座,分享交流成果,此外,做好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的保障也尤為關鍵。
四、結語
當前新聞理論課程在傳統教育理念下面臨著教學理念模式化、教學內容與新時代聯系不足、教學設計意識不足等問題,新文科教育理念為新聞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了契機。只有真正做到以新時代文科人才為培養目標,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束縛,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完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實現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現實需要,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2-25.
[2]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與新進路[J].中國編輯,2021(2):16-21.
[3] 郭元祥,劉艷.我國教學設計發展20年:演進、邏輯與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8):3-14.
[4] 趙紅勛,馮奕翡.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邏輯[J].中國編輯,2021(1):78-81.
[5] 孔令順,王曉冬.新文科背景下的傳媒教育轉型[J].教育傳媒研究,2020(2):19-22.
作者簡介?薛葉,碩士,助教,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