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學術期刊也進入了新媒體時代,這一變化使學術失范者更易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出現抄襲、篡改他人成果、不當署名、一稿多投等一些學術不端行為。為有力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文章從新媒體背景下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演變趨勢出發,層層剖析,發現學術不端行為危害有三:其一,污染了學術研究環境;其二,影響了人才培養計劃;其三,制約了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的路徑,首先要對投稿文章進行多次查重,即收到文章時要查重,在刊發前也要查重;其次要嚴懲查到的學術失范者,讓其對學術不端心生畏懼,不敢隨意破壞學術規范;最后要制定網絡問責的新舉措,讓網民積極監督學術不端行為。
關鍵詞:新媒體;學術不端;學術出版;原因;危害;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234-03
在市場經濟不斷向好發展的背景下,有些學者的研究驅動力從興趣轉變為職稱、職務,純粹的學術研究出現了功利主義色彩。為了謀取私利,這些學者不惜破壞學術規范,采用各種欺騙手段獲取名利。在這種背景下,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行為。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及演變趨勢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
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國家新聞出版署于2019年7月1日發布《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下文簡稱《規范》)。《規范》明確規定了以下一些行為屬學術不端。
1.剽竊、偽造、不當署名
《規范》指出,剽竊是學者將他人的研究方法、學術觀點以不當表述,讓他人誤認為是自己的創新。偽造是指學者對一些數據、觀點沒有經過調查,卻當作事實作為文章的論點、論據加以引證。不當署名是學者在發表文章時,將沒有實際參與文章撰寫的人作為作者之一署名或將實際參與了文章撰寫的人除名;或者是作者均參與了文章的撰寫,但不按文章的實際貢獻排序發文[1]。
2.篡改、一稿多投、重復發表
篡改是故意修改、刪減、挑選已確定的實驗數據、事實,將已失去真實性的數據、事實作為原始數據。一稿多投是作者將自己的論文投給兩個以上的期刊,其中包括將論文微小改動再次投稿。重復發表是作者將自己的論文公開發表后,在沒有向其他期刊說明的情況下,又向其他期刊投稿并被公開發表的行為。
(二)學術不端行為的演變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方式也呈現出多樣性,此前簡單的抄襲行為已越來越少,利用網絡實現改寫的新型學術不端行為越來越多。
1.利用查重系統的漏洞規避檢測
利用查重系統檢測投稿文章是各期刊鑒別學術不端的第一步。由于各查重系統在技術上還存在漏洞,學術失范者會利用系統漏洞規避查重檢測。如各期刊對投稿文章一般會要求重復率在10%~20%之間,為了比對投稿文章的重復率,期刊一般會用知網等查重系統對投稿文章進行查重比對。學術失范者為規避查重系統的檢測,會有意通過同義詞或近義詞的轉換,逃避知網系統中連續13個字重復就會被標紅的規律,進而實現對文章的改寫。
2.利用網絡資源改寫文章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豆瓣、百度貼吧、微博等各種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在這些發表的觀點中,不乏真知灼見,所以一些學術失范者就會直接抄襲一些既沒有被知網收錄,又有新意的觀點。此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一些外文資料也可以在網上搜索到,于是一些學術失范者就將外文資料直接翻譯為中文發表。
二、學術不端行為的生成原因
(一)功利性價值觀
在西方經濟學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線,即成本與收益。學術失范者的學術不端行為既可看作社會問題,又可看作經濟問題。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在競爭環境的壓力及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學術失范者道德淪喪、底線下滑,沒有堅持學者的職業操守。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學術失范者的學術不端行為符合功利主義原則,對他們來說,即使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撰寫文章,也未必能投稿即中,而抄襲、篡改他人文章也不過如此。
(二)職稱評定標準
現行我國學者職稱評定標準的主要依據是學者主持過的課題和發表過的文章。至于這些課題或文章有什么成果轉化或社會反響,則不是主要評定依據[2]。另外,很多單位在評職稱時,規定論文須發在某些特定期刊才能作為評職稱的有效文章,發在其他期刊的文章即使再多,也是無效文章。可事實上,由于各單位指定的期刊版面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學者的發文需求,所以很多學者只能將文章發在非指定期刊。這樣一來,對于需評職稱的學者來說,這些文章只能算作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不能算作評職稱的必要條件。然而這些成果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1977年中醫研究院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發表在《科學通報》上治療瘧疾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道德底線滑坡
新媒體時代,整個社會都進入了快車道,每個人如果不努力,就可能被時代的列車拋下。雖然人口老齡化即將到來,但當前的實際情況卻是各行業空余崗位較少,特別是一些薪資優厚的崗位,更是鮮有空缺。每年公務員考試幾百人、幾千人報一個崗位的事例比比皆是,更不用說每年的考研人數逐年攀升,究其原因,還是就業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者如何會不努力向上、不力爭多發文章,早日評上職稱。但在這個向上的過程中,在法律約束還不夠強硬的情況下,依靠道德的約束,似乎很難起到自律的作用。從過往情況來看,大多數學者依然會勤于律己,嚴謹做學,但也不乏投機取巧、抄襲篡改他人文章之輩,尤其是在當前很多單位評職稱唯論文的前提下,學術不端者比比皆是。
三、學術不端行為的多重危害
(一)污染學術研究環境
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不端已不局限于抄襲、篡改、一稿多投、不當署名等,而是又升級到了洗稿、利用網絡資源改寫等新型的學術不端行為。這些行為無不腐蝕學術精神、敗壞學術風氣,偏離和異化學術精神,使學術研究喪失本身特有的學術意義和時代價值[3],學術研究不再具有科學性、嚴謹性,也不再具有前瞻性、創造性。在學術不端行為的侵蝕下,學術研究場域逐漸陷入困頓化、邊緣化,單純的學術研究不復存在,學者也如走卒販夫般,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利益量化,從而使功利化的學術研究心態充盈著整個學術場域。
(二)影響人才培養計劃
學術研究是一件推動社會進步、福澤后人的大事,但每一項研究往往不是一帆風順、唾手可得的,而會磨難重重、歷經艱辛,因此需要研究者以無比的熱忱投入其中,并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所以,必須讓青年學者對自己的研究有無尚的榮譽感,其才能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反之,如果整個學界的研究氛圍讓他們感到腐敗、病態,就會讓他們失去研究興趣,即使投身學術研究,也會投機取巧,同流合污,對工作敷衍了事,不再鉆研。長此以往,學者的創新精神不再,使命感不存,培養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制約創新型國家建設
在現代社會,科技在一國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科技強國已不僅是我國的發展戰略,在各國的發展戰略中也都有一席之地。20世紀中期各國對晶體管的競相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20世紀中期,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由于其體積小、成本低,被廣泛應用于通信、廣播電視、計算機等電子工業領域。之后,人們發現其在航空制造業等領域也作用巨大,各國遂競相投資,展開了對晶體管的深入研究,都希望通過對晶體管的研究,使本國電子技術領先于他國。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晶體管技術的支撐下,集成電路、芯片技術相繼問世,而最早掌握這些技術的美國,無疑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國。
歷史經驗表明,有效抓住科技創新的國家將能夠引領未來的經濟發展。所以在當今新媒體背景下,應盡可能搶占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但在學術不端的魔咒下,有些學者蠅營狗茍,投機取巧,不但少有科技創新,而且會形成一種不求甚解的思維惰性,如此下去,會嚴重影響國家科技強國的發展戰略,阻礙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四、新媒體背景下應對學術不端的措施
學術不端不僅造成了學者學術生命和學術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會從根本上扼殺學術創新、貽害青年學者,損毀學者及學術界的公信力,所以對學術失范者必須嚴加懲處。鑒于目前迅速發展的新媒體及滯后的規章制度,對學術不端的懲處可先從多次利用查重系統、嚴懲學術失范者及實行網絡問責做起。
(一)多次利用查重系統
1.應共享期刊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
當前,我國的中文期刊數據庫主要有知網、維普、萬方三家,這三家數據庫除了共同收錄的期刊外,都有各自獨家收錄的期刊,這些獨家收錄的期刊為三家獨有,不會被共享。自然,各數據庫在利用自己的查重系統檢測時,只能檢測到所測文章是否與自己收錄的文章有無重合,對于與期刊以外的文章是否重合則無能為力,這就為學術失范者的抄襲而不被檢測到帶來了可能。從這一角度講,為了有效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三大數據庫可嘗試從后臺建立聯合查重系統,即普通用戶無法在某一個數據庫訪問、下載其他數據庫的文章,但后臺卻可以在數據庫查重時互相支持,共享一個數據庫平臺,這樣既可以有效制約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又可以有效保護各數據庫的版權。
2.文章須在發表前再進行一次學術不端檢測
目前,各期刊在收到投稿文章后,都會利用檢測系統檢測文章,以防范投稿文章有抄襲、改寫、一稿多投等。而有些作者早已清楚期刊的工作流程,所以他們會注意文章的重復率,以求達到各期刊的刊發要求,但期刊在告知作者投稿可刊發與最后發表之間實際上會有一個時間差,而個別學術失范者就會利用這一時間差,將文章稍作改動再進行二次投稿。自然,這種二次投稿的文章檢測也會輕松過關,甚至被二次發表。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在正式刊印前再對文章進行一次檢測。同時,對于已發表的文章,如有發現重復率過高者,也應及時發布撤稿、勘誤聲明,并在聲明中注明撤稿或勘誤原因,以此打擊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學者造假。
(二)對學術失范者加重懲處
學者出現學術不端無非是為了謀取各種利益,根據學術失范者的這一心態,可將學術失范者的失信行為與其職稱、職務掛鉤。各單位可明確規定,對于學術失范者,一發現其有任何學術不端行為,不僅要取消其評職稱、職務的資格,而且應規定其近年內不能再參加職稱評選,終身不再有任職資格,以作為懲罰。
至于學術失范者所在單位是否承擔責任,則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僅是學者自己在寫作、投稿的過程中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讓單位承擔連帶責任顯然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學者的寫作屬于個人行為,讓單位為個人的失范行為買單顯然與當今法治社會的精神不符。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己權利的自由。當然,如果權利人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超出了法律允許的邊界,而其所在單位也沒有盡到應盡的管理義務,促使學術失范者進一步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就需承擔連帶責任。如對翟天臨事件的處罰,因其讀博期間沒有發表論文就讓其畢業,這其中導師顯然沒有盡到監管義務,所以對翟天臨的處罰中,導師也承擔了連帶責任,被取消了導師資格。不僅如此,在各種獎勵申報過程中出現的學術不端,單位如沒有盡到管理義務,也應承擔連帶責任。
(三)開辟網絡問責的新舉措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的獲取更加方便、快捷,這一方面為人們獲取信息打開了方便之門,另一方面也為學術不端行為的恣意出現提供了條件,于是在泛濫的學術失范行為與乏力的制度問責情形下,網絡問責也應加入懲治學術不端的行列中。
網絡學術問責的載體是網絡新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民可以實現跨時空的無障礙交流,所以當一些網民發現學術不端行為后,可以自主通過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各種聊天軟件,將自己的發現和想批判的學術不端行為發布出來。
由于新媒體背景下網絡問責具有開放性,檢舉學術不端的聲音不僅能夠傳遞出來,而且會因網民的參與被放大,從而產生公共圍觀或公共景觀效應。一旦出現這種狀況,為了避免網民的情緒波動過大,引起網民對一些人、事過多的關注,學術不端行為者所在單位一般會及時站出來表明態度,并積極處理相關事件。因為拖延和無視將極大影響單位的聲譽,甚至被圍觀者上升到包庇、不作為等更高層面。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問責的效率還是較高的,但其負面影響是在問責過程中可能存在媚俗性與學術偏見,對于這種情況,還須正確認識網絡問責的影響力。
五、結語
學術不端行為的存在時日已久,特別是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不端行為又有了新變化。但不管它如何變化,其宗旨就是以不當手段謀取個人私利。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不僅是因個人具有不當的價值觀,還因為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對于個人的價值觀,無法實現統一的塑造,但對于不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則可以有針對性地改進以及完善,并在相關規則的框架內,嚴格執行,只有這樣,學術不端行為才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 國家新聞出版署.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2019[EB/OL].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處,https:// www.cdutcm.edu.cn/kjc/zcfg/content_58271,2022-04-03.
[2] 侯玉花.新形勢下學術不端行為的防范與道德規范[C]//第十五屆(2017)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 2017:113-116.
[3] 王海燕,張莉.高校學術不端現象的生成機理及治理路徑[J].廉政文化研究,2021,12(3):84-90.
作者簡介?侯玉花,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