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華
農村小學英語的開設,為農村孩子文化素養的提升給予了廣闊平臺,縮短了與城市的差距。但在現實教學實踐中,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情況不容樂觀。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知,在農村,想要依靠學生的自覺,借助家長的幫助來拓展英語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那是很困難的。為此,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讓英語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氣氛中學習、使用英語?面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困難處境,我們不可盲目地效仿他人,而應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盡可能設計出符合本地實際的教學方法,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小學英語教學之路。
一、激發學生興趣,刺激孩子“說”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必須讓學生獲得學習之樂,才是正軌。”小學生頭腦中沒有明確的求知欲。只有事物本身有趣,才能激起他們認識事物的動機。玩是孩子的天性,英語本身就非常枯燥,如果沒有游戲,學生就很容易對英語感到厭倦。如果對孩子玩的天性進行合理、科學的引導,使學生在游戲中來學習英語,學會說英語,增強他們對英語的樂趣,揭掉英語的神秘面紗,使學生進入一種“樂于說——愿意說——敢于說——會說”的良性循環。教師可尋找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開口,例如自己的家庭、見面的招呼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初學,有害羞、怕出錯等心理,所以在練習過程中,對表現積極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增強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如果發現表達有錯的學生,教師也不要馬上制止和批評,而是要予以因勢利導,啟發他們大膽開口說話。學生學習英語有了樂趣,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增強,成績也會慢慢地提高。
二、教師要下功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加以指導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學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幾乎所有小學生在學英語之前已較熟練地掌握母語,他們習慣用母語思維、交際,用母語接受新事物、理解新問題,母語在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總要自覺與不自覺地把英語與母語聯系起來,由于小學生們沒有相應的讀音規范訓練,教材中沒有音標教學,他們總是用漢字或拼音字母來給單詞注音。比方學習yes時,會用漢語注上“爺死”,這嚴重影響了單詞的正確發音。在我發現之后,嚴加制止,反反復復糾正發音,讓他們多聽錄音。教師不要僅僅把英語作為一門學科知識來教,讓學生去背單詞、學音標、記語法,而要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多聽、多說、多玩、多演,在活動中接觸語言信息。我采取的方法是小節奏、多頻率,課堂上少講多練多重復,讓學生多聽錄音,多參與英語游戲,提高其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三、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給學生一種語言的熏陶
我經常給孩子們說,如果讓你們在講英語的國家住幾年,肯定能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既然語言環境對學習語言很重要,而小學生學習英語時,缺少學習母語時真實的語言環境,那么作為教師就要營造出一個語言環境來。
首先,課堂要英語化,創設語言環境。在農村,學校里的英語課是農村小學生們學習和接觸英語的唯一途徑。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指出:“要使學生學好外語,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盡可能盡量暴露于目的語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盡可能地去用英語組織教學。課堂40分鐘,老師多用英語來表達,學生的思維也會隨著英語的思路和方向去轉,自然而然會慢慢地去說英語了。但是小學生的詞匯太貧乏了,尤其是農村的小學生,開始他們會聽不懂、不習慣,教師在上課時可放慢語速,并輔以身體語言。老師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說慢一點,反復重復,反復感受,盡量少說漢語,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純英語的語言環境之中,融入到學習中去。這樣,教師帶動學生講英語,逐漸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創造一種輕松愉快、活潑開朗的語言環境,提高口語水平,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語感。
其次,要創設情景。實踐性和交際性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特征,而且它不同于其它學科,不能僅僅是一般的實踐,如重復、模仿、套用、改寫等,而要利用英語進行交際,要讓學生習慣用英語思維。大膽和好表現是小學生的特點,也是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有利因素,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才會思維活潑,敢說敢做,才能有效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以保持。教師就要想方法創設情景,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通過小組合作,讓他們充分地發揮想象,運用所學的內容自編自演談話場景。這樣學生可以活學活用英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才能。有的學生極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有一些新點子自創情境。
四、廣辟第二課堂,促使學生樂學,學以致用
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說會的。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時機,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要精心組織口語交流及多種課外活動,構建課外英語學習平臺,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與氣氛。可以定期舉辦“英語角”,房間里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報刊,每月定期擺放部分學生制作的優秀英語手抄報,供學生欣賞。室外利用學校黑板報定期更換功能,鼓勵學生在出黑板報時盡量使用英語,并且定期更換內容。組織學生在教室張貼英語單詞。同時,還可以倡導學生在生活中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老師要帶頭“學以致用”,“課堂學了,課外就用。”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成立校園英語播送站,每期有一至兩個人利用早讀前及兩操后的課間活動時間,教日常交際用語或播放課本的兒童歌曲,此項活動由學生負責,以期達到在快樂中學習英語的效果。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交際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在實踐中以交流為主要目的。只要我們農村英語教師勇于進取,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提高自身鉆研大綱、駕馭教材的能力,結合學生實際組織教學,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努力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教學良方,就能早點走出英語教學困境,能夠早點悟透小學英語教學的玄機,就一定能培養起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興趣與能力,為我們農村小學的英語教育做出自己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