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新時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別是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新時代智慧教學、高效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成為“新常態”。密切跟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趨勢,從新時代下人才培養目標的視角,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多樣化的改革實踐探索,創新“智慧課堂、翻轉課堂、情景課堂、聯想課堂”等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使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法重置和信息素養提升,實現教學理念人文化、培養方案個性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教學活動情景化、互動交流便捷化、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效果可視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創新? 應用探索
新時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地學校利用智慧教學系統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將成為“新常態”,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后疫情時代,大規模在線教學,不僅有效抵御了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的沖擊,還給教育變革帶來了新契機,搭建了新起點,并客觀加速了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創新的進程。如何推進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讓信息技術課堂“活”起來,切實提升小學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讓談“網”色變向濾“網”護航轉變?筆者以為,需要聚焦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現實困境,在整合信息技術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內容、打造特色教學課堂、完善綜合測評體系等方面進行思考構建,推動實現新課標提出的“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這一目標。
一、聚焦關鍵環節打造智慧課堂
(一)改革助力推動課堂“師生”關系重置。
明確師生角色新定位。順應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要求,聚焦課前策略創新、課堂教學革新、課后學習設計等關鍵環節,系統梳理出智慧課堂的切入口和著力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注重師生之間的心靈和情感溝通,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依托網絡教學等方式實現學習課堂延伸,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者、知識的“容器”向主動參與者、快樂的“舞者”轉變。
強化文本應用新認識。在以知識教學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中,“跳出文本看文本、跳出課堂看課堂”,注重教學信息的融通性、交互性、再現性,明確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強化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共享和技術支撐,依靠“數據”和“事實”,創新構建“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超文本知識體系,推動從“簡單裝備”向“全面應用”轉變。
注重立體鏈接新實踐。以課堂探究為前奏,以課外探究為后續,開展跨時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動,課前根據教學主題開展前置性“信息收集分享”,課中根據學生實際開展針對性“問題研究探討”,課后根據深化提升需要開展后置性“作業指導評價”,推動信息技術教學觸角從“學科知識”向“立體鏈接”延伸。
(二)創新著力深化課堂“教學”誘思探究。
創新問題導向式學習模式。教師針對教學具體內容和技能預先安排有關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能力水平,密切聯系學生實際選擇問題、創設情境,以真實的視角觸碰學生內心,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親歷信息獲取、加工、交流討論等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問答對話式學習模式。圍繞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趣味性、挑戰性、創新性、實用性,以討論的形式探究解決方向,倡導透過小組對話、師生對話等方式進行分析探討,互相表達各自的觀點,借助團隊力量和集體智慧主動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促進學習者內在認知結構改變。
創新問思拓展式學習模式。注重把課堂存疑問題和課后實踐探索有機結合,結合各學習小組成員實際,針對性設置課后研討課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在組內分享,驗證知識、觀點是否正確,并在討論中形成共同的解決方案。如,針對《網絡文明小公民》主題,引導學生廣泛征求老師、家長意見建議,圍繞解答“沉迷網絡對學習的影響”“如何健康的上網”等問題提出個性方案,促成對網絡文明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更廣泛的共識。
(三)平臺聚力強化課堂“內外”資源整合利用。
搭建跨行業資源集成共享平臺。以信息技術為推手,整合教育、衛健、司法、公安、工青婦組織等部門資源力量,吸納社會結構和學生家長廣泛參與,組建信息技術教學聯盟,探索構建跨行業、跨校際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設立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庫,組建跨校學生課題研究小組,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實現聯盟學校校校有節點、班班有群組、人人有空間。
搭建跨校際網絡課程學習平臺。積極搭建“網上授課、在線直播、聯合開發”校際合作平臺,依托網絡平臺設備實現課程在線直播、選修點播、課業輔導等功能,推行教師在網上授課、輔導、備課,學生可跨校在線選課、學習交流、獲得互認學分,建立在線直播交流系統和遠程互動課堂,聯合開發“創造發明、動畫實驗”等校本特色課程和跨領域、跨學科、跨學段的精品課程,為學生提供全新的課程和教學模式,為創新人才培養進行新實踐開辟新途徑。
搭建跨學科滲透融合平臺。探索建立多學科多課程資源整合融合平臺,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運用到其他學科教學中,把信息技術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多學科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課程目標的針對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把信息技術作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呈現工具、師生交流工具和教學評價工具,增強了課程之間的溝通和整合,書本學習與實踐學習的滲透和結合,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實踐能力。
二、聚焦過程重構打造翻轉課堂
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汗曾這樣解釋翻轉課堂:“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講臺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并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積極探索翻轉課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例研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重構,是推動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有益嘗試和深化實踐。
(一)“外顯內化”推進學習流程更新。打造高效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先學后教、少教多學”,倡導“信息傳遞”由學生在課前完成,“吸收內化”在課堂上完成,教師提供線上線下輔導。如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教學中,課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互動,廣泛收集了解“漢字諧音特點、字謎種類及猜謎方法”等學習資料;課程中按照“全員化參與、針對性設問、互動式解疑”的教學思路,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設計“童心戰疫順口溜、漢字謎宮、猜謎擂臺、諧音趣事、謎底解析”等教學環節,通過教師引導指導、學生交流探討促進知識的吸收內化;課后針對不同學生情況,分類設計課堂知識復習鞏固、實踐提升能力、獲取實證性資料等學習延伸活動,依托“校訊通、師生群”等云平臺進行匯總處理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在評價中給予學生鼓勵激勵,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
(二)“相融互促”推進教學方式革新。 堅持以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資源整合利用為重點,將信息技術貫穿應用于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評價反饋、教學反思等各環節,主張在班內建立跨小組、跨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分年級組建“音畫學文、數字說理、動漫學畫、抖音聽歌”等類別教學資源信息庫,校內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完善遠程互動教學、協作教學研究、虛擬實驗研究、網絡課堂質效評估等信息化教育平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推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合。
(三)“并行并推”推進變學習成果出新。積極探索“多元化實踐、多學科融合”校本翻轉課堂新教學模式,試點探索“教室分散自習課+學術廳集中展示課+室外實驗探索課+網絡拓展課”的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品德與社會、音體美”等學科“翻轉課堂”實驗,會同教體、衛健、文旅、團委、應急、司法、公安等部門,聯合研發信息技術教學校本特色教材,依托融媒體平臺、科研站所、數字化監控中心、智能車間等建立學生信息技術教育實訓基地,通過“現場觀摩、網上下任務單、視頻連線指導、線上提交作業”等方式開展對照實驗研究,制定完善課題項目申報、創新實踐大賽、微課視頻課件制作等激勵辦法,豐富互助學習、自主探究形式,變學生的“埋頭苦學”為“舒心樂學”,真正讓信息技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
三、聚焦思維聚性打造情景課堂
清代教育學家王筠曾說:“讀書雖不如嬉戲,然書中有趣,亦相從矣?!眲訖C和興趣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創設課堂情境,讓聚性思維照亮課堂,推動信息技術教學寓教于樂、寓情于景,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價值成果”同步提升。
(一)創設問題情境推動目標同化、過程呼應。注重以信息技術作為創設問題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思考驗證,完成“目標同化”和“過程呼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和方法體系。如,我在教學“信息的甄別”時,通過電子白板羅列“紅色有毒信息、黃色有害信息、綠色健康信息”等問題選項,讓學生分組進行搶答,甄別“正確打勾、錯誤打叉”,根據競答情況評選“護網先鋒隊、綠網小衛生”。此后因勢利導、展示課題,以“遂寧射洪縣胡安戈網絡成癮弒殺父母”案例為警醒,將學生帶入課題情境,培養辯異能力,喚起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火花。
(二)創設現場情境激起心靈共振、情感共鳴。新課標強調,“要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毙畔⒓夹g教學中,要注重創設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場景,將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的要點、化解知識難點。如,在教學“錄制與播放聲音”過程中,我們模擬“快樂男聲、快樂女聲”海選和“中國詩詞大會”誦讀現場,邀請學生代表擔任評委,先由教師現場演示音頻錄制與播放流程,再請“學生錄音師”分別操作實踐,切實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三)創設激勵情境培養競進思維、爭先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具有運載信息量大、反應速度快、綜合表現力強和容易控制的特點,結合小學生“躍躍欲試、不甘人后、奮勇爭先”的競賽心理,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激勵情境,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學習毅力。如,在教學“制作藝術字和特大號字”中,設計“接力闖關守擂”游戲,首先在小組內逐人接力進行制作,率先完成的小組選派兩位同學作為正副擂主,其他同學對“一對一”發起挑戰(符合要求且用時最短者獲勝),對于獲勝者分別發放校園周邊書屋優惠券或代金券,激勵學生在主動參與挑戰、應對激烈競爭中漸漸養成不服輸、勇爭先的好習慣。
四、聚焦延伸拓展打造聯想課堂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迸囵B學生的想象力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教學外部活動轉化為學生內部思維,需要我們進一步擴充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活動,把信息技術課上得有聲有色、多姿多彩。
(一)緊扣目標推動認知實踐和聯想擴散緊密結合。信息技術教學要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氛圍熱烈,在教會學生上網搜索信息、制作各種作品、熟練使用各種應用軟件的基礎上,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內在感情,喚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把認知實踐活動和聯想擴散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大面積、大容量、高速度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如,在“建立超鏈接”中,結合學習《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名著,借助網絡收集相關資料,了解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事件產生的根源等,通過“畫面插入、視頻切入、文字融入”等方式,發散聯想盡情暢想,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
(二)緊貼實際擴大學生想象空間和聯想空間。注重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各門學科及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滲透、融合,創新演示式導入等方式,把課件演示或人的表演導入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培養思維的良好品質。如,講授《制作基本動畫》時,向讓學生欣賞“小豬佩奇”“愛冒險的朵拉”“瘋狂原始人”等英文動畫片段,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局部情景,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維,由簡入繁、化繁為簡,從設計制作簡單的動漫入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三)緊盯應用培養提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知識源于生活,創造起于實踐。要注重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依托多媒體技術模擬功能,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虛擬應用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體驗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將知識運用于生活、轉換為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Word中美化頁面”時,安排“制作母親節父親節賀卡”的任務,讓學生在文字、圖片、顏色、字體、排版等方面自由發揮,制作完成后打印展示,相互評價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并且在節日來臨前送給父母。通過學習實踐和知識應用,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理解問題,增強了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育人有道,教學有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作為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需要緊跟信息時代前進步伐、緊盯信息技術教育目標任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與時俱進、深根細作,積極開展后疫情時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找準課堂的切入點謀“同”,借鑒智慧課堂經驗謀“變”,加強區域的融合性謀“合”,提高課堂靈活度謀“新”,帶燃課堂的節奏感謀“效”,謀定而后動,知微而篤行,創新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探究,以數字化變革助力打通信息技術教育最后一公里,共同譜寫信息技術教育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李永,輕松掌握翻轉課堂專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6):141-150。
[2]袁澤姬,指向核心素養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M],2019(4):165-182。
[3]高鈞,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2):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