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明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文明也得到了提升,更多的農村青年夫婦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選擇進城務工。隨著農民工進城人數的增加,留守兒童數量也呈現了增長的趨勢。很多留守兒童的不良表現深受社會的普遍關注,他們大多數內心都比較脆弱、道德意識比較模糊,本文就對農村留守初中生思想教育對策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農村;留守;思想;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孩子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教育問題更是不容忽視。而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產物,其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甚至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發展,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的文件以及政策來確保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不受侵犯。作為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來講,要對學生思想教育加以高度關注。但是,由于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家長的關懷和教育,在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缺少家長的正確引導,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一、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
在中學階段,教師是德育的主導力量,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學校德育的具體實施,并最終反映在教學效果上。初中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始終存在這樣一個誤區:他們認為道德教育就是道德知識的傳遞,盡管他們采取了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了理想教育、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但是都收效甚微,對學生的觀念的影響和啟發比較小,這是因為初中教師總是試圖將道德知識以真理的形式并運用精確化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但是道德是一種認知和觀念,是一個人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綜合,它并不是一種可以直觀傳達的知識和技能,道德從本質上來說屬于價值觀念和態度理念,它需要作為學生的個體去理解和體驗,而不是簡單的背誦和接受。因此,初中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要意識到道德教育是價值引導教育,是促進學生進行道德自律的教育,它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和在線,它需要受教育者親身的體驗。
二、教師要多關注留守初中生,重視與他們的情感交流
在農村剩余勞動力中,教師是最重要的群體,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對家庭的關愛,所以他們更希望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關愛與幫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與家長、代理監護人進行定期的溝通之外,還要注重與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對其進行生活關懷,從思想上進行教育,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變化或行為的偏離,進行引導、矯正。尤其是在留守兒童犯錯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如果能用包容的態度去寬恕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身邊的人對他們的關心,讓他們感覺到集體的溫暖,這對他們的心理會有很大的幫助。老師也可以積極地進行情緒教育,鼓勵他們與家長進行信件交流,組織家庭聚會,邀請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出去玩,或者請他們去家里吃飯、過節、過生日,這樣可以縮短他們和同學的距離,讓他們感覺到在自己的班級就像是在家里一樣溫暖。
三、整合社會的教育力量
縣、鄉、村應積極組織學校、社會力量,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針對思想道德建設成果做好及時監督與反饋,推動家長、教師的教育培訓機制的構建,提高教育人員的責任意識與專業能力,以確保家庭、學校、社會針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合力。其次,優化資源組合機制。從設施保障、人才支持、活動引導等層面激發思想道德建設活力。資源匱乏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推進遲緩、效果不佳的關鍵。作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社會管理部門應推進資源流入,優化資源配置,以活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過程。(1)加強鄉村教育的投入。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校的資源投入,完善教育基礎設施。為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建立相對穩定的教育環境,教育部門應積極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并基于學校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建立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的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提供良好服務,以規范兒童行為,促進其思想道德、價值理念的形成。(2)注重人才隊伍的構建。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人才隊伍的構建,拓寬德育工作人員的來源渠道,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兒童教育中來??梢园l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老黨員的余熱,用親身實踐為兒童做好思想道德引導;提高德育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責任心,并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結成教育小組,以落實教育管理責任;加強對德育工作人員的監督與評估,謹防思想道德有失的人進入兒童教育隊伍,保持工作隊伍的專業性與純潔性。(3)組織多元的教育活動。緊貼農村發展現實,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組織、設計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可以組織開展留守兒童“童心向黨”系列活動,活動包括“五星紅旗”美術課、“紅旗飄揚”手工課、“紅色少年”舞蹈課、“紅星閃閃”音樂課和“歌頌母親河”普通話課等;還可以組織開展“有夢想,共成長,慈善助學愛起航”夏令營活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紅色教育,密切農村兒童與黨的聯系,并提升其社會責任感。
四、加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接受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應該不斷完善政思想教育體制,創造良好的思想教育環境。學校應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改變教學理念,加強智育與德育的共同建設,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不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注重學生文化、心理、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共同發展。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深入德育教學內容、創新德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道德行為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系統、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學校應該完善寄宿管理制度,注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管理,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寄宿的留守兒童不斷豐富生活內容,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學校要定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通過講座、班會、獻愛心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溫暖與力量,促進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五、結束語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孩子茁壯成長,我們祖國的發展才有希望。留守兒童作為祖國發展的一大部分,他們的發展問題必須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要樹立起留守兒童自我、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體系,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參考文獻
[1]曹鳳英.農村留守兒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開展反思[J].成才之路,2019(16):13.
[2]李寧,傅凱.關于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以濟寧市農村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4(52):2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