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翠玉
摘要:在基礎教育之中,幼兒教育屬于重要的構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總則第三條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促使幼兒健康成長,家庭是教育的起點,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幼兒園和家庭的緊密配合。”因此,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實際工作中,我們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保教工作中,開展了一系列的家園共育活動,從而實現幼兒園與家庭教育一體化,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 家園共育 實施策略
許多新教師,在面臨家長問題時會有很多困難,但不能因此就避開和家長的正面交流,應該努力去了解家長的心理想法、理解他們的擔憂,用真誠的態度與他們溝通,及時把問題處理好。可以向有經驗的前輩教師借鑒與家長溝通的方法,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一、幼兒園當中家園共育的意義
如今,教育發展和社會、家庭與校園存在著緊密關聯,三者存在相互關聯、協作與幫助的關系,若想促使教育快速發展,需要把社會、家庭及校園進行有機整合。所以,當幼兒達到一定年齡之時, 家長需按照幼兒年齡及特征展開適時、適當的教育。而且,幼兒發展不能離開教師與家長,盡管家長沒有教師專業,然而家庭教育依然能夠對幼兒產生較大影響。父母是幼兒的啟蒙教師,而且幼兒的世界觀會受到家長世界觀較大的影響。在幼兒成長當中,需要家庭教育參與,這是教師教育無法替代的。所以,幼兒教師需和家長進行合作。
為提高幼兒實際學習能力,在幼兒教育當中,家庭教育應當得到支持。實際上,幼兒園與家庭并非孤立存在,幼兒可以在幼兒園當中學到很多知識,盡管在家庭當中同樣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然而在家里缺少集體氛圍與環境。將二者獨立開來,就失去一同發展的價值及意義,這樣會對幼兒發展造成阻礙。所以,只有將二者進行結合,才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
二、家園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家園共育工作實踐中發現,我們的老師青年教師,特別是新老師在家園共育只想工作在存在著續不到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家園共育交流互動不深入
家園共育是一種家庭和幼兒園的“雙向互動”活動,需要家長積極參與配合。但由于家長工作繁忙等原因,家長的參與配合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參與”,比如按照傳統方式參加幼兒園家長會、聯系老師家訪了解在園表現等,而實質意義的家園共育工作反而參與少或者無,比如參與到班級的活動中,走進幼兒園、走進班級走進課堂等。
(二)家園共育交流地位不平等
平等,是家園共育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平等的基礎前提下,幼兒園教師才能和孩子家長進行深入、充分地交流、互動、協作,從而推進家園共育工作開展。但當前家園共育交流明顯存在兩類“不平等”傾向。一是幼兒園教師處于“高地位”一方,經常以“教育專家”角色出現,在與孩子家長交流過程中逐步演變成“教育家長”;二是幼兒家長處于“高地位”一方,教師過于強調幼兒園的教育服務功能,將自身放在“為家長服務”的角色,甚至認為“家長就是上帝”,忽略了幼兒園的教育本職,害怕家長“找麻煩”等,與家長溝通交流更像匯報情況。
(三)家園共育工作責任不清晰
家園共育,需要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同,因此必然需要一定的責任和分工,才能更好地推進工作。但就目前來看,有一些幼兒園還沒有形成高質有效的家園共育工作機制,較大一部分的幼兒教師和家長還未完全理解領悟家園共育的內涵理念,對家庭和幼兒園在家園共育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各自應擔當的角色認識不清晰、不明確。
三、幼兒園當中家園共育的具體策略
(一)樹立家園共育理念
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教師,都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不是幼兒園單獨負責的,家庭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將幼兒園中的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結合,才可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以及受教育環境。而且,教師與家長應當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中的教育一樣重要,二者的充分結合能夠促使幼兒健康成長。在幼兒園當中, 幼兒教師的專業性是家長難以取代的。針對家庭教育來說,具有明顯的親子教育特征,這是幼兒教師很難提供的。
所以,建設家園共育期間,幼兒園需要彰顯自身的指導作用,幼兒教師需和家長積極聯系,這樣便于構建家園共育的互動模式,給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為讓家園共育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幼兒園需要讓家長系統了解幼兒園,借助此種方式獲得家長理解與支持,這是家園共育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微信、電話、家訪以及主題活動與家長聯系,了解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同時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獲得家長的理解以及支持,讓家長主動配合教師工作,樹立家園共育理念。
(二)幼兒園可組織不同的活動
在家園共育理念指導下,幼兒園需邀請家長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此一來,教師可直接了解家長對教學活動的看法與建議,并且讓家長感受到幼兒園當中專業的教學氛圍。而且,讓家長參與其中, 能夠增強幼兒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幼兒教師可將此種模式當作依托,在園內實施多種形式、由家長與幼兒一同進行的親自教育,促使幼教質量不斷提升。此外,幼兒家長可以在多元豐富的親子活動中感受陪伴的力量,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例如,幼兒教師在開展“我的爸爸”主題活動期間,可以讓幼兒父親積極參與到主題活動當中,讓幼兒對自己的父親進行介紹,然后讓父親與幼兒一同完成一些活動,如親子閱讀、搭積木以及拼讀等。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增進家長與幼兒間的情感。
(三)有效利用家長的職業優勢
幼兒家長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各不相同,他們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伴隨幼兒園當中的主題活動的深入探索,幼兒教師可以根據以及利用家長的職業特征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教學活動之中。例如,一些幼兒家長的職業是醫生,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教師可邀請這些家長來到園中,對一些醫療保健有關的知識進行講解, 為幼兒講解怎樣對疾病進行預防。一些幼兒家長的職業為西點師, 教師可邀請這些家長來到園中給幼兒上烹飪課,可以教幼兒怎樣制作一些簡單的西點。一些幼兒家長為消防員,教師則可邀請這些家長來到園中給幼兒講解一些安全知識。這樣一來,家長可以利用自身的職業優勢,促使幼兒全面發展,給幼兒教育提供更多資源[1]。
(四)組織新穎并且多樣的活動
現階段,家園共育這種活動方式較為單一以及落后,并不具備吸引力,需要教師及時解決。幼兒教師通過組織極具吸引力以及趣味性的活動,鼓勵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到教學工作之中,此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幼兒園開展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助于幼兒教育,而且還能提高幼兒教師的教育能力,促使其主動參與教育工作。比如, 針對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幼兒家長,可以組織他們參加入學之前的講座,讓幼兒家長了解一些注意點。幼兒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組織的一些活動,可以提高幼兒主動性,促使其主動配合教師,使教學效果不斷提升。幼兒家長可提出一些可行的活動方案,豐富教育活動,使活動效果不斷提升。
結束語:家長為幼兒園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合作伙伴,需本著平等合作、尊重的原則,積極取得家長理解,使家長主動參與, 同時幫助家長提升教育能力。幼兒教師開展教學期間,需要家長支持以及信任,樹立家園共育理念,組織不同活動,通過家長具有的職業優勢豐富教育資源,進而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曾立立《家校共育,綻放德育之花》,《師道·教研》2019年第8期。
[3] 趙軍《優化家園共育提升幼兒教育水平》,《好家長》2012年第22期。
[4] 劉小娟《論學前教育中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及實踐方案》,《活力》201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