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明
摘 要:民間美術作為重要的民俗事象,是民間文化的載體,也是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中華美術文化的瑰寶。從狹義上說,民間美術屬于民間造型藝術,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言,在教育領域,弘揚與傳承民間美術,需要從基礎認知入手,讓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價值有所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切身體驗和實際操作,感悟民間美術身后的藝術特征和美好寓意,激發他們對民間美術的關注和喜愛,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以傳承弘揚民族美術文化為己任的自豪感。
關鍵詞:民間美術初中美術教育? 蠟染扎染? ?剪紙
在初中階段,學生們雖然經過了小學數年的基礎學習,有了基本的知識積累和思維邏輯能力,但他們對審美方面的素養依然粗疏,如何提升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品位,教育者如何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課堂,這一過程,需要深入、長期、全面的研究探討,并付諸以實踐,課題。基于此,筆者將以初中美術教材為依據,具體闡述初中美術教學如何以民間美術為窗口,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跳脫出傳統知識傳授的窠臼,將學生引導到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領域中。
一、立足教材,探索延伸
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多樣,比如剪紙、蠟染扎染、刺繡、版畫、面塑、石雕木雕等,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用以點綴和豐富民俗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審美趣味和精神生活。初中階段,針對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我們在關注教材的同時,結合學生特點,為他們創設開合作互助的課堂氛圍,美術課堂是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才華的舞臺,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在人類活動中具有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探究民間美術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桂教版七八年級美術教材上下冊有關于民間美術版塊的課例,貫穿始終,依循較為科學的美術學習線索,我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門類,挑選適合學生身心和認知水平的教學案例,進行闡述。
桂美版美術教材就特別的注重民間美術的比重:比如《布依族的蠟染》、《苗族銀鳳冠》、《赫哲族樺樹皮工藝》、《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美術文化寶藏》、《民間美術的奇葩——蠟染 扎染》、《來自鄉土的藝術》、《剪紙》等內容,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美術文化的精深與燦爛。以桂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民間美術的奇葩——蠟染、扎染》這一課教學為例,在這一課例中,學生們通過教師授課了解了關于扎染藝術的基本定義、分類以及應用,以及扎染的制作過程較為詳細的解讀,蠟染扎染的制作步驟等,讓學生以某一扎染作品如扎染手帕為主要實踐目標,給同學們播放一些精美的扎染手帕作品,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進行扎染制作過程的介紹,還可以讓學生準備扎染的基礎工具,在課上先帶領學生們操作一次,在課下邀請他們用不同的折法,制作不同圖案的手帕,看看誰制作的手帕更為精巧。
蠟染與扎染是來源于民間的印染工藝,古稱“蠟纈”、“絞纈”與“夾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實用功能,工藝獨特,創作隨性,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學會使用菘藍、靛藍、蓼藍、吳藍、茜草? 植物染料它們的圖案紋樣鮮活靈動、樸實大方,制作工藝獨一無二,至今仍流行于苗族、瑤族、布依族和仫佬族的民間當中,有的地區已瀕臨失傳。尤其是貴州的安順,被命名為“中國蠟染之鄉”。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教學資源,切合學生好奇、喜歡創新、喜歡手工等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蠟染扎染工藝的研究與實踐,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原生態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生活時尚相結合,成立蠟染坊工作室,展開一系列的課題研究,舉辦蠟染扎染工藝品手工制作展覽,將課程拓展延伸,啟發學生創作思維,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傳承與發展民族美術工藝,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生活體驗,開拓視野
生活是藝術的衍生地,特別是民間美術,直接或間接以世俗生活為主要創作素材。換言之,民間美術尤其廣泛的生活土壤,傳承并發揚民間美術,首先需要了解民間美術的“原汁原味”,在廣泛的生活圖景中尋找民間美術,不斷增加自己對民間美術的實際體悟。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利于課余時間,深入民間作坊和拜訪民間老藝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方式,體察不同的民間美術創造。比如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剪紙》課例,教師可以帶領讓學生們,通過網絡資源,觀察生活中的剪紙藝術。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中的“福”字以及各類剪紙裝飾,還有結婚時的“囍”字,可以就近觀察這些剪紙的構圖設計,思考一些簡單的對稱作品是如何制作的。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去到專門的剪紙工坊,去觀察剪紙手藝人的精湛技術,觀察簡單的卡紙是如何被巧思妙手變成豐富多樣的藝術品的,再結合自己的觀察經歷去網上搜索有關剪紙的具體歷史,從自己的角度和所知思考為什么剪紙藝術能流傳至今,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如何讓剪紙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剪紙的淵源、歷史發展的解讀:①(萌芽期--圖騰崇拜,產生期--巫蠱祭祀紙幡,發展期--節日風俗)。②文化內涵(安居樂業,連年有余、魚蛙昌盛、松鶴延年、富貴花開、三陽開泰等、喜上眉梢等)。③南北方剪紙的流派(剪紙的民族地域性),北方派代表為:陜西、山東,北方人民性格豪爽,生活簡單粗獷,剪紙以陰剪為主,大塊面、天真質樸,多用于窗花、墻花、炕花,門戶紅福,頂棚花,門箋等。南方人民生性婉約、生活富足,精致講究,以“江浙、廣東、福建”為代表,剪紙講究線條,構圖復雜,以“精致”為美,玲瓏剔透。題材多用月牙紋配鋸齒紋,剪紙紋樣常應用于婦女女紅的刺繡:鞋花、背帶、包袋、衣襟、褲腳、裙擺、坎肩、枕頭的刺繡底樣,還有貼在嫁妝上、布置新房的囍花。
民間藝術源于生活、勞動,經過流傳與積累,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扎根民間的智慧與結晶。學生能夠通過個人的切身體驗深入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和探究,能夠獲取更多真實的思考。這就是民間美術課程資源的價值。
三、活動組織,開發潛力
民間美術是審美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在學習民間美術的過程中其實也就是完成審美學習的過程,美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感悟的過程,初中階段的審美教育開展,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組織。以活動為抓手,通過各式各樣的美術活動組織,幫助學生們找到自身的審美獨特性,激發學生內心對美的向往,提升民間美術教學的正向價值。
例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民間美術畫廊”,最開始可以展示一些經典的名作,讓同學們對民間美術作品感興趣的同時產生對本學科學習的向往。隨著同學們知識的增長以及實操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美術門類讓同學們完成自己的創意作品,并在班級美術畫廊上擇優展示,學生在觀賞其他同學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能夠通過對比分析,比較不同作品審美上的差異,進而激勵學生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除此之外,在現代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相關公共平臺上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公眾號、貼吧論壇、網頁等形式,將課堂活動內容和當地、社會的民間美術動態以視頻或圖片的方式上傳分享,學生們可以在評論區進行互動,充分利用數字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網生代優勢。
結語
借助民間美術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在審美體驗中建立對美的感知,進一步擴充學生的整體藝術思維和藝術視野,提升他們生活的樂趣,深入民間美術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豪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宛夏.以美感人,讓小學美術課堂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8:85-86.
2、吳美云.淺談民間美術與初中課堂教育的結合[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