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要]當前,國產影視劇對外傳播成為我國提升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及展現當代中國社會風貌的國產影視劇要更加積極地“走出去”,采取專業的譯制手段,通過海外平臺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文章通過內容分析法,以大眾傳播效果的“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為理論框架,對比研究《溫州一家人》和《最美逆行者》兩部國產影視劇在YouTube的受眾接受情況,探析海外受眾對國產影視劇的接受態度,并提出國產影視劇國際傳播力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對外傳播;國產影視劇;“走出去”;影視劇譯制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當前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我國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的工作目標。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國際傳播力建設,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國際話語體系,積極推動以國產影視劇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有大國高度的中國概念的提出,我國國際傳播力建設的策略逐漸發生變化:主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同時,積極構建周邊外交的“親、誠、惠、容”,提高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防疫抗疫舉措雖然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也遭到了部分西方政客及媒體的抹黑。面對這樣的傳播“崛起困境”,如何從以西方為主流的國際傳播秩序中突圍,改變國際傳播的內容傾向,加強對外傳播的中國敘事能力和話語建構,是我國對外宣傳和傳播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問題的緣起:新冠肺炎疫情下國產影視劇的對外傳播
2020年伊始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場生死考驗,在世界人民應團結一致抗疫時,部分西方國家曲解事實,顛倒黑白,將新冠肺炎疫情的矛盾中心引向中國。如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示真實的中國國家形象,成為我國對外傳播面臨的嚴峻考驗。
當前,國產影視劇作為重要的對外傳播手段,始終采用官方與民間二者并行的方式,承擔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重任。我國自2012年起加大扶持國產影視劇“走出去”,旨在通過優秀的國產影視劇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對話,講好中國故事。我國政府先后實施“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電影普天同映”等項目,對中國影視作品的譯制與傳播予以資助[2]。在非洲熱映的《媳婦的美好時代》成為國產影視劇外譯的優秀案例,之后更多優秀的國產影視劇走出國門,如《生活啟示錄》《歡樂頌》《都挺好》以及脫貧攻堅主題劇《山海情》,被翻譯成英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海外熱播并引起熱議。當代中國的社會風貌、人文風采正在通過影視劇這一載體,被世界人民所認識。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外宣工作并未停滯,反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通過官方捐贈、自有平臺播出等方式,向海外輸出優秀國產影視劇。2021年,我國向烏拉圭提供新冠疫苗的同時,捐贈西班牙語譯制版的影視劇《溫州一家人》和紀錄片《中國抗疫志》,獲得了烏拉圭民眾的喜愛,中國駐烏拉圭大使王剛稱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為“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3]。除了向友好國家捐贈影視劇,我國同樣在YouTube的自有頻道上推出抗疫相關的國產影視劇。
對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我國在海外上映的國產影視劇,海外受眾的接受態度是否有較大的區別?這對未來國產影視劇“走出去”有何啟示?筆者在此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二、研究路徑:國產影視劇對外傳播的接受對比研究
文章對2019年國產影視劇《溫州一家人》西班牙語配音版在秘魯的傳播效果和2020年譯制為西班牙語的抗疫題材電視劇《最美逆行者》在YouTube上的傳播效果進行比較研究,以此來探析新冠肺炎疫情前后這兩部國產影視劇對外傳播的不同效果,以及其傳播效果與新冠肺炎疫情時代背景的關系。
文章采用希倫·A·洛厄里、梅爾文·L·德弗勒等人的媒介傳播效果框架,將網絡信息傳播效果分為三個維度,即認知、情感和行為[4]。認知是傳播效果最為基礎的層面,也是受眾對信息的初始反應;情感則更進一步表示傳播內容已經從深層次的角度開始打動觀眾,使其產生情感上的變化,這也是形成文化認同的前提;最高層次是行為上的表達,也是傳播效果的最終體現。
以網絡信息傳播效果的三個維度作為理論框架,文章將這兩部國產影視劇的網絡留言依次編碼為“想繼續收看該劇”,對應認知維度;“探討該劇內容”,對應情感維度;“表達對中國看法”,對應行為維度。
《溫州一家人》講述了浙江溫州一戶普通人家的奮斗歷程,其貫穿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麗歷史。因此,《溫州一家人》的譯制版就承擔著如何向世界人民講述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崛起的故事,如何讓外國人改變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理解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
文章通過內容分析法,在YouTube的TV Perú(秘魯電視)頻道的近30條《溫州一家人》宣傳視頻中,收集70條收看留言(表1)。其中有28條留言表達了對觀看該劇的渴望,詢問哪里可以看到《溫州一家人》全集內容;有2條留言提到了主題曲,希望獲得音樂資源;有16條留言表達了對這部劇的喜愛,甚至有留言認為這是TV Perú頻道中最好的電視劇,并且希望觀看更多來自中國的優秀電視劇;有7條留言探討了《溫州一家人》的劇情、風格、人物等內容,說明有少數觀眾對這部劇的理解已經從表面的劇情深入深層的內涵。還有2條留言從觀劇層面延伸了更加多元的思考:一位叫作Mendoza的受眾認為,在觀看影視劇的過程中,將影視劇的引進和本國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會有更多收獲;另一位叫作Cordova的受眾則認為,不應該忽視影視劇對國民的影響力,希望平臺能夠引進更好、更多的影視劇作品。此外,在僅有的負面留言中,都是與作品內容無關的惡意信息。可見,國產影視劇的國際傳播力已經在海外形成影響,盡管現在其影響力和覆蓋面仍不足,但優秀的國產影視劇已經開始走進海外民眾的心里。E19B0AF6-8299-42FC-A669-1A3563D4FA1A
同時,由于《溫州一家人》的譯制是官方配音版,所以沒有關于翻譯的差評,留言都是對作品的認可和理解,可見,好的譯制對作品接受度的影響很大。同樣,在烏拉圭的播出平臺Ciudad TV上,該劇也得到了平臺相關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他們希望平臺引進更多像《溫州一家人》一樣優秀的中國影視劇。盡管沒有收集到收視率等相關數據,但我們通過《溫州一家人》海外平臺留言內容不難看出,該作品的譯制和內容都屬上乘,并且確實起到了讓當地觀眾“聽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是優秀的“走出去”案例。
我國首部抗疫題材電視劇《最美逆行者》講述了發生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動人故事。該劇于2020年在YouTube我國官方賬號China Zone下面的西班牙語賬號China Zone-Espa?ol播出,筆者采集了其中的38條留言。在這38條留言中,有26條留言表達了對該片內容的喜愛,希望China Zone-Espa?ol能夠更新全集;有4條留言對醫務工作者的犧牲精神和中國式家庭觀念表示贊賞和感動;有7條留言表達了看完該劇后,在情感和行為上對中國認知的改變。一位名叫sunflower的網友留言:“在災難面前,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年輕人更加應該貢獻力量。”一位叫La Maria的網友認為,該劇展示的人性很偉大。這些在情感上認同的留言,無疑證明了這部劇產生了深入人心的傳播效果。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前播出的西班牙語配音版《溫州一家人》,在疫情期間播出的西班牙語字幕版《最美逆行者》在三個維度的留言比例都超過前者,尤其是行為維度的留言比例達18%,遠超《溫州一家人》的2.9%。可見,《最美逆行者》的對外傳播達到了對受眾態度層面的積極正向影響,增強了我國防疫抗疫的國際影響力,發揮了傳播效能,可以被稱之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國影視劇對外傳播的成功案例。
三、國產影視劇國際傳播力的提升路徑
從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兩部國產影視劇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效果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非但沒有削弱國產影視劇在海外的傳播力,反而促使中國故事在海外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相較于疫情前的國產影視劇,疫情暴發后上映的《最美逆行者》成功地宣傳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國際傳播領域的信息流動長期呈現“中心→邊緣”的特點,即信息主要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單向流動、由國際大媒體向一般性媒體流動[5]。在這樣的國際傳播語境下,中國想要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智慧和風貌,就需要在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中,理順內宣外宣體制,在大外宣格局下積極助力以國產影視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增強國際傳播力。
(一)響應頂層設計:政府主導,助力國產劇“走出去”
自“一帶一路”倡議伊始,我國越來越多的國產影視劇“走出去”,國產影視劇已經成為官方和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拉美地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2016年是“中拉文化交流年”,為踐行中國電影“走出去”,由《人民日報》海外版指導,海外網主辦,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等協辦的“映像中國”拉美中國電影展成功舉辦。同年8月,“映像中國”電影展在巴西、阿根廷舉行。2016年11月15日在坎昆開幕的墨西哥國際電視節中,中國影視海外推廣平臺“中國聯合展臺”首次亮相拉美。在海外舉辦電影節、電視交易市場、電影展等活動,是官方層面的外交手段,能使這些國產影視劇走進國外觀眾的觀影世界,通過影視劇這種媒介,搭建國外民眾與中國交流互動的橋梁,久而久之提高中國文化被認同的程度,擴大中國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力,進而擴大海外受眾群體,逐步具備國際輿論引導力。因此,頂層設計是國產影視劇“走出去”最基本、最核心的保障。
(二)中國敘事體系:拓展海外市場,爭取話語權
話語是軟實力,但話語權卻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二者缺一不可。國家軟實力不強,雖有話筒和場地,卻打動不了受眾[6]。因此,國產影視劇“走出去”是我國建構中國敘事體系至關重要的環節,尤其是能展現我國改革開放經濟成果、人民幸福生活、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當代優秀作品,其故事以中國理論為核心,其劇情則是中國實踐的藝術化表達,其人物塑造和對白設計則是可愛中國的生動體現。近年來,國產電影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如賀歲檔的《唐人街探案》《你好李煥英》都被譯制成英語在海外上映,而2021年5月新上映的諜戰劇《懸崖之上》,其英文字幕版在美國院線與國內同步上映,體現了國產影視劇以文化人,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
(三)宣介中國智慧:用影視劇打動人心
國產影視劇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是區別于經濟工業等硬實力的另一種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根據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小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是一種通過讓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而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與命令他國按照其意志行動的硬實力或強制力形成對比[7]。軟實力在他國產生的可能性是復雜的,并不因為它自身的內容和傳播手段符合道德的要求就自動地產生軟實力,還取決于他國及其公民對它們的道德判斷[8]。也就是說,國產影視劇想要提升國際傳播力,就需要實現這種吸引力,具備在道德認同層面的勸服功能。
一直以來,我國的外宣方式經常為西方的媒體稱為“宣傳”(propaganda),帶有一些偏見。影視劇外譯則不同,作為藝術作品,其雖帶有虛構色彩,但內核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當影視劇打動人心之時,它背后所代表的價值觀和文化內涵,就會在觀眾群體中傳播開來,比如《臥虎藏龍》的中國功夫會讓外國觀眾認為在中國人人都會功夫。同理,《媳婦的美好時代》讓外國觀眾看到了當代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而《溫州一家人》以溫州人創業為例,講述了中國人白手起家創業的故事。國產影視劇所塑造的國家形象更容易深入人心。
(四)開展人文交流:通過影視劇增強文化認知
文化影響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精神內容體現,表現為其文化在其他國家地區被認知、被認同的程度,是一種有別于政治、軍事等硬實力的軟實力。文化影響力體現為文化認知和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是文化認知的最佳狀態。文化認知是一個包含許多復雜因素的心理結構系統,研究者一般認為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成分系統和情感成分系統。前者多表現為一種基本常識認知,后者則包含情緒和情感評價[9]。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文化認同是通過社會性建構起來的[10]。作為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大眾媒介是建構文化認同的普遍方式,而媒介接觸是其行為表現。媒介接觸的過程包括受眾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所以它也是傳播行為產生效果的過程,那么媒介接觸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受眾的文化認知。例如,美國傳播學者伯格納的“涵化理論”認為,“看電視”能夠培養受眾的現實觀、世界觀和價值觀[11]。也就是說,媒介接觸可以建構受眾對文化的認同。影視劇既可以作為傳播內容,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人文交流的媒介,其蘊含的中國故事越走進海外受眾的觀影世界,越能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進而達到文化認同。E19B0AF6-8299-42FC-A669-1A3563D4FA1A
(五)重視對外譯制:通過優秀外譯講好中國故事
我國影視劇“走出去”是帶有使命和責任的,而翻譯是幫助影視劇走入新的語言文化環境的橋梁,沒有翻譯,再好的影視劇也無法被海外受眾接受、理解。從黃會林教授對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效果的調研可以看出,翻譯問題始終是國產影視劇“走出去”的基本難題,若對外譯制問題不能夠解決,國產影視劇的對外傳播就更多的是“看熱鬧”,不能達到文化認同的境地。尤其是以中國古典文化為藍本的影視劇作品,傳播難度更大,來自高語境的中國古典文化很難被翻譯得恰當,比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雖然大受歡迎,但是其字幕翻譯在IMDb上受到了一些批評,也證明了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優秀的對外譯制。我們以對外譯制為有效手段,助力更多優秀的國產影視劇走向全世界,在英語外譯的基礎上,展開多語種對外譯制,與更多友好國家地區的民眾“民心相通”;以影視劇為媒介,用優秀的譯制,把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給世界人民,以達到價值輸出和文化認同的有效傳播。對外譯制將成為我國軟實力建設、話語權建設的中堅力量。
四、結論與思考
在后疫情時代,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我國的外宣工作應以大國的姿態增信釋疑,在努力構建新時期國際傳播體系和建構中國話語的實踐中,以頂層設計作為基礎,積極打造中國敘事體系,選擇合適題材的優秀作品來宣介中國智慧,重視國產影視劇所具備的國際傳播力,以影視劇作為人文交流的媒介,增強文化認同,發揮對外譯制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國產影視劇對外傳播作為一種文化輸出的有效形式,能夠以“軟”化“硬”,助推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
[2]金海娜.影視外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EB/OL].(2020-09-21)[2020-04-11].http://www.cuc.edu.cn/2020/0921/c1383a173184/page.htm.
[3]王剛.中國駐烏拉圭大使王剛: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EB/OL].(2021-03-18)[2020-04-11]. http://cn.chinadaily. com.cn/a/202103/18/WS60532a27a 3101e7ce9744a78.html.
[4]李寧,徐嘉偉.疫情紀錄片的敘事創新與國際傳播效果研究:以CGTN《武漢戰疫紀》為例[J].中國電視,2020(09):22-27.
[5]檀有志.公共外交中的國家形象建構:以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例[J].現代國際關系,2012(03):54-60.
[6]馮仲平.中國緊迫需要國際話語權[J].世界知識,2014(18):34-36.
[7]金衡山.美國文化特征與“軟實力”表現[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34-44.
[8]蔣英州,葉娟麗.對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解讀[J].政治學研究,2009(05):114-124.
[9]佐斌.論兒童國家認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02):33-37,72-73.
[10]Clifford, J.Taking identity politics seriously: The contradictory, stony Ground [M].London: Verso,2000.
[11]Gerbner G , Gross L , Morgan M , et al.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Cultivation processes[J].Jennings Bryant, 2002(06):43-67.E19B0AF6-8299-42FC-A669-1A3563D4FA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