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芳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學生自學、同學互學、教師導學”為主的有特色、高效益、多樣化的“三學”教學模式,運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依托信息化2.0,以課堂為載體,以教師調控為手段,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實現“導學、自學、互學”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進而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語文學習能力;“三學”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本文旨在探索總結出以“學生自學、同學互學、教師導學”為主的有特色、高效益、多樣化的“三學”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果。
一、自學,提升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關鍵。也是素質教育的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將微課引入課堂,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诖耍W語文教師可以學習制作視頻課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也可將微課視頻放到網絡平臺,讓學生在課余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明確課文的教學任務:(1)完成課文關鍵詞的閱讀,強化閱讀技巧,對文中所蘊含的盤古的獻身精神能有所了解。(2)引導學生去深入了解我國的神話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及特點,讓學生發散思維,積累相關文字及詞匯,引導學生在課堂要對故事進行朗讀及復述,以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領略盤古之偉大。同時,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在課前預先設計微課視頻,并根據后續課堂教學計劃,讓學生觀看視頻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及應用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對神話故事的重要元素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可見,小學語文教師制作微課視頻,不僅可以自己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能力,還能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基于學情反復觀看,進行探索研究,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提高對教材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二、互學,實現深度學習
學習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與同學的協作交流中,思想產生“碰撞”與“沖突”,從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更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交流探究,進行深度學習
譬如,以《三衢道中》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游記類的古詩,詩人描寫了在游覽三衢山途中的景物游記和見聞。全詩有人物、時間、所感和景色完美呈現。作者用旅途的不斷變化,描寫了初夏的怡人景色,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的美好心情。但古詩中某些詞語與現代文有著一定的差異,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譬如,“小溪泛盡卻山行”中的“卻”字,與現代文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的內容,在不改變原文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最佳詞語進行替換,。有些學生可能找不出來,則可讓學生與小組的同學一起合作,共同交流與討論,直到找出最佳答案。學生們在不斷地質疑、交流與討論中正確理解了“卻”字的某些用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促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再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們合作學習,以此構建良好的“三學”課堂模式。首先,教師先對課文內容進行解構,以學生的學科素養為目標,設計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是怎樣的?”讓學生們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交流與互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實現深度學習。
三、導學,培養探究精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以引導啟發為主要手段進行授業解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舉一反三,建立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引領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這樣,不僅能確保課堂學習達到高效、高質,學生的探究精神還能在學習過程中得以提高。
例如,《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家》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在互動時發生的有趣故事。在研究這一課的文本內容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本課時,可先分析文本內容,了解本課的情節發展和教學目標,就學生的學習思維情況提出相關問題,以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在正式上課時,老師稱向學生拋出問題:“這篇課文的主人翁是哪一個?”“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主題,再進行回答。在學生們完成這兩個問題后,筆者再向學生提出問題:“故事發生在哪個國家?時間和地點各是怎樣的?”“顧客在幾天內提出了幾次制衣要求?而慢性子的裁縫是怎樣回答的?他的態度如何?”對于這些問題,讓學生在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去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對這些這些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分析的時候,對于有疑問的地方,教師要進行適時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所表面的情感,大致了解和體驗課文的深層涵義。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三學”教學模式就是運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依托信息化2.0,以課堂為載體,以教師調控為手段,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實現“導學、自學、互學”的有機結合。通過“三學”教學課程設計,讓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另外,教師要予以科學指導,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成貴.《讓孩子的心靈在閱讀中飛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新課程學習》,2015(2):40.
[2]周良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2):54-55.
[3]臧麗娜.《構建"主體—和諧—高效"課堂》[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