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晴


2017年,隨著“新高考”的逐步展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有了新的調整,語文作為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高考場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作為分值最高、難度最大的作文板塊,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痛點和苦點。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按照高考的標準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如何讓學生能夠在高考指揮棒下的寫作能夠游刃有余,這是語文老師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是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構思而成,更多側重于作文教學策略的歸納與總結,可為一線教師的作文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課程標準》對作文寫作有這樣的說明:“書面表達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進一步提高運用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能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簡而言之,就是要規范、真實、出色。那么,實際作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的作文達到“規范、真實、出色”這一要求?
第一、制定明確的作文教學指導方案。
這個方案的制定,一般在進入高三的時候必須思路明晰化,并最終形成文本方案,內容上一方面要參考高考以來的命題大數據,了解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題方向,了解其側重點;另一方面還要緊跟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抓住近一兩年的時政熱點。以我擬定的2021年版《作文教學指導方案》為例:
首先對歷年高考真題進行分析整理,了解到:1951-1957年命題側重于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感觸,對未來的憧憬;1958—1965年命題呈現出了政治和革命色彩比較濃厚的特點;1979-1998年則側重于關注社會現象和人生哲理;1999-2020年命題日趨生活化,更強調多角度看問題。由此做出簡要的分析總結:
(1)關注已考過的,尤其是五年之前考過的作文題。(高考作文題“考三次以上”的,大約68%,高考作文題“考四次以上”,大約52%)。
(2)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價值導向)。
(3)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現象,多從生活小事切入。
(4)體現一定的哲理性,倡導辯證思維。
(5)表達一種期待,一種反思,一種關注。
(6)高考一直是有情懷、有溫度的。
(7)結合“核心素養”,重視高考“沒有考過”的。
其次,分析“核心價值觀”,梳理“考過”和“未考過”內容之后可以得知,在2021年之前,“法治”“富強”“民主”從未在高考卷中體現過,那么在2021年高考會不會有所體現?
以“富強”為例,“富強”是核心價值觀中的國家層面的首要的目標,民富而國強,才是國家的真正富強。加之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已然完成,“富強”會不會體現在高考考卷上?民富=衣食富足+文化富足,我們需要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生命的富足,也就是精神富足;國強=政治統一+軍事強盛,國家強盛的內在自信和持久保障,又以強而不霸、盛而不驕為智慧準則,體現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總之,“富強”是“富”“強”的有機結合體,既體現在國家層面上,也會體現在個體層面上。逐一進行分析之后,最后做出總結:在國家層面上,我們要建設一個經濟富庶、文化繁榮、政治強大、軍事強盛的國家;在個人層面上,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同時兼以文化修身,如果在我們關注領土糾紛的愛國之心里,還要堅決擁護著國家主權完整。通過以上分析,由此可以得出幾個寫作思路,如聯系“脫貧攻堅”,富強就是實現共同富裕;聯系“體育”,富強就是國強民強;“富強”還可以聯系“愛國”“科技”“科研創新”;還可以聯系“戍邊衛國”,維護祖國領土完整;還可以聯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再者,還要分析語文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即:語言素養、文化素養、思維素養以及審美素養,體現在作文里,則主要是“人文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作為考生,需要具備自我意識和國家意識這兩個重要意識,寫作必須圍繞著“兩個意識”展開。
通過分析整理,我繪制了如下的思維導圖:
最后,還要擬寫關鍵詞。
此處所說的關鍵詞,是根據近一年來的時政熱點或政策指導擬定的,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值得說明的是,這個《作文教學指導方案》制定出來之后,還需要根據時政熱點或者政策指導適時更新。有了這份方案,之后的閱讀和寫作就有了依據,老師胸中有丘壑,學生心中有方向,落到筆下,學生能夠緊扣時代性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作文的真實性。
第二、緊跟時政熱點,編輯學生閱讀材料。
信息化時代,各種閱讀材料、寫作素材俯首即是,可以說,我們不缺閱讀材料,但是缺少有方向性的閱讀材料。
在閱讀材料來源方面,我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海選新聞時評與修改網絡上的現成閱讀資料相結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新華網等官方媒體的發聲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另外還可以關注一些名師公眾號,這些公眾號上的微信推文往往也值得學習借鑒。
在內容構成上,閱讀材料一般是緊密結合時政熱點,以專題形式呈現給學生,如2021年9月有“晚舟歸航”,2021年10月有“長津湖”,2022年4月有“神舟十三號返航”“世界讀書日”……選擇材料時,既要選擇新聞時評全文,也要選擇素材運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加入模擬作文題及范文,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材料處理上,每周固定一節閱讀課,第一周是通讀、勾畫批注,第二周則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自行選擇優秀的語段進行摘錄剪切。一般情況,一份閱讀材料需要兩周時間落實完成。
學生在這個閱讀積累過程中,將精彩語段內化成自己的寫作語言,最終體現在作文寫作里,這樣,一篇觀點突出、選材新穎、語言優美的考場作文就誕生了。
第三、深入教材,逐一落實寫作任務。
2017 年課標中,寫作要求貫穿于任務群中,必修七個任務群皆有指向“寫作”的任務,如語言札記、讀書筆記、文學評論、文章鑒賞方法總結、研究心得、雜感、隨筆等,由此可見,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結合。
以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單元學習任務中有三個寫作主題:任選五首詩歌中的一首,學習通過意象來分析詩歌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思考并寫一篇札記;從《百合花》《哦,香雪》兩篇小說中選擇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并作簡要點評;以“青春”為主題,寫一首詩歌。
從三個寫作主題中可以得知,新課標體現出來的寫作要求越來越高,文體越來越豐富,內容越來越廣泛,回歸教材,找到那些隱藏在教材中的與時代契合的閃光點,教會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考場上不吃文體的虧,不吃格式的虧,那么,拿到高分有什么不可能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實際教學中,我們也許會發現有些寫作任務很難實踐操作,那么我們就可以創設寫作情境,結合生活實際對寫作任務進行二次加工,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實際的寫作任務,以此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
高考作文,某種程度上說不是考查學生的水平,而是考查教師的視野廣度和思維深度,教師如果能夠更好適應新課標新教材,能夠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深入思考,能夠引導學生能夠將自己置于社會大環境當中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寫作時寫出時代性、社會性,同時在語言設計、體裁選擇方面也能夠運用自如,那么,高考時候學生群體性拿到作文高分未必不可能。
參考文獻
[1]李安燕.統編本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寫作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1
[2]趙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學研究[J].2010.11(3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