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繼文
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園長
近日,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引發社會不小關注。“新課標”指出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種菜養禽、維修家電……那幼兒園怎么與小學進行有效的銜接呢?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應該怎樣進行呢?
生活中,孩子在幼兒園勞動的機會隨處可以挖掘,如:收拾玩具材料,飯前幫助擺放餐具,飯后把餐具送到指定位置、擦干凈自己的餐桌,也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養一盆小花等等,這些都是孩子能夠身體力行的勞動機會。豐富的勞動內容,需要站在孩子的視角,滿足孩子自然的參與過程,讓孩子感受到勞動就是自己游戲的一部分,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勞動可以服務自己,也可以幫助他人,并且在勞動中能夠享受學習的快樂。只要我們敢于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起協商、互動游戲,孩子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對于學齡前階段的幼兒來說,要把勞動變成生活中的游戲,讓孩子愛上勞動,從中習得勞動經驗,掌握勞動技能,并能夠成為勞動的主人。在我看來,幼兒園的勞動不是簡單地讓孩子們掌握勞動技能,更不是以有沒有做成像樣的菜品來作為評價課程的依據,而是要看在勞動過程中孩子習得的能力。
同時,勞動教育的過程也是對教師正視兒童教育觀的檢視。孩子本來就是好動的,他們只有在親手操作后才能夠真正地收獲經驗,在不斷地反思自我、感知中,才能夠引發他們主動創造的欲望。在勞動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孩子的有效互動、積極參與,孩子能夠收獲許多難能可貴的生活勞動能力,更要充分重視孩子們在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中建立起來的自我勞動意識。通過感受為他人勞動的快樂,養成勞動習慣,讓孩子懂得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在開展勞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攜手把生活變成勞動的大課堂,讓勞動在生活中自然浸潤,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給孩子充分探索、試錯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勞動的價值,慢慢地體驗到勞動的光榮。例如,每天清早起床,小班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整理好床上的物品。家長做一個欣賞者、鼓勵者就好,不要催促孩子、要求孩子、命令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學習速度,這樣勞動教育就會有好的效果。
我們經常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但從目前來看,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教育中,勞動教育是被淡化的。孩子的學習都在勞動中獲得的,沒有勞動就沒有學習。勞動教育不是孤立、獨立存在的,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孩子自信自立、敢于挑戰、團隊合作等優秀的品質,還能夠讓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力水平等得到更好的發展。當然,在勞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愛上勞動,從心底里會勞動、愛勞動、樂勞動,那才是勞動教育傳遞給孩子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