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重要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高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不僅對其學好物理知識有很大幫助,而且對其后續的成長也具有積極作用。文章分析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并探索信息技術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核心素養教學策略,以為高中物理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物理;核心素養;教學
作者簡介:王永鋒(1980—),男,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一中。
物理學科“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核心素養的提出,為物理課堂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1]。在信息技術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對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要積極與時代接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一、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分析
核心素養也被稱為21世紀素養(21st century competences),即個體在面對不可預測的情境時,能夠調動自身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一種高階能力。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一,物理觀念是學生認識、解釋物理現象的基礎,通過物理學習,學生要對物質、運動、能量觀念有初步的認識。物理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物理情境,引導其主動開展探究,從而認識客觀世界,探索自然物理,感受物理學家們的科學精神。
第二,科學思維是一種關鍵能力,要求學生利用分析、推理、論證等方式來研究事物內在的聯系。高中生在具備科學思維后,即可對事物進行建模,找到其中的規律和原理;也可以對外界的觀點提出質疑,進行修正,提出創新性的意見。
第三,科學探究是學生提出問題、收集證據、觀察實驗的過程[2]。
第四,科學態度與責任是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品格,學生要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形成堅持不懈、樂于探索的精神。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關注對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養,引導其主動分辨信息的真偽,并能夠給出自己的見解。
二、信息技術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樹立物理觀念,激發探究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教師需要通過提問、設疑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激發其學習物理的興趣。在師生交流環節,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師就需要講究提問的策略,找到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知識點,把握好提問時機,控制好提問次數和問題的數量。提問時,教師也不能只關注優等生,而忽視中等生與學困生。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停頓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降低問題的難度,如果學生還是無法回答,教師也要肯定學生,并引導其從其他角度進行思考探究。
如,在教學“加速度”的物理概念時,教師如果直接為學生講述教材中的“加速度”概念,就會過于抽象化,讓學生難以理解。對此,筆者借助微課視頻,為學生播放火車、小轎車、飛機等多種交通工具的直線運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環節,學生產生一些疑惑,此時,筆者根據學生的情況予以引導,使學生從中學習并樹立物理觀念,得到啟迪[3]。筆者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再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接下來再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學生自然可以順利理解。
高中物理的知識點大部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創設情境和制作微課視頻時,需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引入生活化的內容,不但不會讓學生有違和感,還可以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動力。而且,科技在飛速發展,物理知識也日新月異,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及時補充更新教學資源,讓物理學科知識與現代科技產生更為密切的聯系,更好地樹立學生的物理觀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把握預習環節,培養探究習慣
在物理教學活動中,預習是一個重點環節,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抓好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環節。物理學科常見的預習方式有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預習,即教師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內容,了解其中的定律、概念和實驗等,再嘗試發現問題、做好標記,并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力求理解內容、解決問題;第二類是教師根據新課提出預習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找到答案,達成預習目標。由于高中物理的內容難度較高,部分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好習慣,在預習中無法集中注意力,預習的成效往往不理想,而無效的預習不僅會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還會影響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要進行科學安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例如,在講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知識時,筆者提前借助微課引導學生預習,預習內容包括以下兩點。第一,復習動量定理內容、動量表達式、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動量定理表達式。第二,觀看微課中有關冰壺比賽的視頻,思考:在兩只冰壺發生碰撞后,其運動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兩者的動量有什么特點。在這個預習環節中,學生經歷了自己探究的過程,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借助微課,學生的預習資料不再只局限于教材或習題,預習活動也變得饒有趣味,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教師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學生在借助信息技術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如果使用不當,則會造成反作用。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正確使用方式,確立科學的學習態度,避免沉迷網絡。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在預習的時候,不能盲目照抄互聯網上的答案,要保持獨立探究的態度,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優化答疑環節,鍛煉科學思維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授課方法比較單一,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遇到問題時,不能積極地思考探究,導致物理教學課堂成效并不理想。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優化答疑的環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究空間,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物理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基于此,在課堂探究環節,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提供提前設置好的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小組成員將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疑問一一記錄,再讓各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并提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由教師進行答疑。
例如,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布置了預習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筆者分析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力的矢量性”這部分內容上。學生能夠按照筆者布置的預習任務,記錄實驗數據,得到定性結論,但是對于彈紙盒時,小紙盒移動代表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存在疑問。課堂上,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場景一:用不同的力推動同一輛車,在相同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不同;而采用相同的力推動一輛空車,速度變化的快慢也不盡相同。接下來筆者再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場景二:用彈射器彈小紙盒,小紙盒移動的距離越遠,說明彈紙盒時,速度的提高更快;反之,小紙盒移動的距離越近,說明彈紙盒時,速度的提高較慢。這時,筆者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一起歸納定性關系:推車起步和彈小紙盒,都是加速的過程,力與加速度之間成正比,質量與加速度之間成反比。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答疑環節,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鍛煉科學思維,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實驗探究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用計算機技術來模擬真實環境的一種技術。虛擬現實實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物理教學模式,它可以將相應的實驗環境、實驗信息資源、實驗儀器模擬呈現,也可以讓學生有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親身體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科學探究,可以彌補傳統物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如在電磁學的教學中,涉及磁場、電場這些抽象的內容,學生只能通過想象來理解,學習的難度較高。而如今,針對這些物理問題,教師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來呈現有關物理實驗,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電磁感應與電磁波初步”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發現磁場。第二,對磁場進行描述,包括定性、定量等。第三,探討“電能生磁,磁能否生電”的問題。第四,電磁波的發現和應用。第五,認識能量量子化。由于磁場的抽象性,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磁場概念的解釋和模擬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筆者將奧斯特和法拉第的實驗重現,讓學生進入虛擬世界中了解電磁場的發現歷程,并了解磁能生電。筆者讓學生手持設備,模擬操控小磁針、蹄形磁鐵、條形磁鐵、強力磁鐵等不同磁體,吸引小鐵釘、小別針、線圈等不同物體,直觀地感受磁場是有強弱的。筆者還讓學生在虛擬的場景中,自由地操作設備,讓學生觀察在電螺線管的磁場中,不同位置的小磁針有什么不同的變化。學生可以觀察到小磁針的指向是不同的,從而了解磁場是有方向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一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高中物理電磁學課程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呈現,將抽象的電、磁知識點變為可操作的全息動態模型,從而讓學生化抽象為具體,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核心素養的一種重要途徑,教師要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將科學精神滲透其中,鼓勵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鍛煉學生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實驗中真正獲得提升。
(五)學習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態度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人類步入蒸汽時代;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人類步入電氣時代……物理學的發展,直接推進了社會的發展[4]。而物理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杰出貢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養。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求真務實、積極探索,努力肩負起責任。
在“劃時代的發現”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古今中外科學家的相關資料,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結合的方式,展示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讓“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教學內容變得更直觀形象。筆者為學生制作視頻合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以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例,法拉第出身貧寒,少年失學,但是他一直不忘學習,并自學成才進入英國皇家研究院。法拉第為了研究電磁理論,十年如一日,經歷了數不清的挫折和失敗,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終于,在1831年10月17日這一天,法拉第在偶然的條件下,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在觀看視頻合輯的過程中,學生看到科學家的人生經歷,看到科學探索道路的艱辛,體會到科學研究取得成功的不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對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核心素養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密切聯系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在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同時,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意識。例如,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為學生補充關于“量子”的知識。量子是物理世界最小的個體,量子理論被稱為物理世界的“百歲幽靈”。隨著量子的特性被科學家們不斷認識,以量子為基礎的新技術也逐漸被應用。而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成為世界矚目的科技創新成就。筆者向學生強調,我國科學技術取得的偉大成果,離不開我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的堅守與奮斗,科學家們篳路藍縷,乘風破浪,秉承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奉獻了智慧和心血。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家的故事,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結語
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對高中物理的教學改革具有導向作用。作為物理教師,需充分認識核心素養的價值,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為高中物理教學賦能,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冷冰冰.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分析[J].教育導刊,2015(08):49-52.
[2]李潔如.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3]韓敘虹.STEM理念創新課堂? 培養物理核心素養:以“奇妙的光現象—全反射”為例[J].中學物理,2019,37(11):21-26.
[4]王守來.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育路徑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