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閱讀是學生思維與智力發展的根源,將深深影響學生的審美、情感、知識與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增加閱讀的比重,除了讓學生在課文閱讀中積累閱讀技巧和方法,開展課外閱讀教學也是增加學生閱讀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重點分析了低年級課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整本書閱讀
作者簡介:趙梅羽(1979—),女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曹埠小學。
“整本書閱讀”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重要模式,更是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方式。教師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既能讓學生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又能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體會文本情感,積累更多的人生經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應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途徑,充分發揮課外閱讀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優勢。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經驗不足,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明確閱讀方向,讓學生從合適的閱讀角度出發進行閱讀,實現課外閱讀的意義。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為例,深入分析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讀物
低年級學生尚處于身心發育尚未完全的階段,其辨別能力較弱,在選擇閱讀作品方面,無法確定選擇標準。如果學生閱讀了一本并不適合他閱讀的書,那么其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遠遠大于不閱讀[1]。由此可見,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對小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為學生選擇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在簡單、有趣的情節中學習重要的知識,掌握一定的道理。在開展課外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閱讀書目,以提升活動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認字量較少,并且他們剛剛掌握拼音知識,所以字數較多、情節過于復雜的讀物并不適合他們閱讀。教師要了解和觀察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其閱讀能力的發展情況,從而在選擇閱讀書目方面不至于處于被動地位。筆者認為,以下三類讀物可以作為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素材。其一,以傳統文化為主的讀物,比如《八仙過海》《猴子撈月》等各類寓言故事、神話故事以及歷史故事讀物,這樣的讀物故事性強,又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能夠激發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其二,百科知識類讀物,比如《十萬個為什么》等,這類讀物以科普知識為主,與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需求較為貼合,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求知欲,使其保持閱讀興趣;其三,以國學元素為主的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這類讀物具有教育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傳統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童話故事書,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童話類讀物是幫助學生拓展想象空間、提高學生想象力的絕佳讀物。上述讀物都有簡寫本和注音本,完全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目。學生既可以輕松讀完這些書,又可以享受閱讀的快樂,可謂一舉兩得。此外,教師應當選擇一些圖文并茂且圖畫與文字的比例符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習慣的讀物,這樣能照顧到學生直觀思維強、抽象思維弱的情況,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效率。
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前提是選擇合適的書籍。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書籍的選擇更是至關重要。在選擇書目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征,這樣才能選出真正適合學生的閱讀書目。
二、合理安排時間,降低學生的閱讀負擔
根據《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小學一、二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家庭作業。這意味著小學生在放學以后,有較長的時間可供自己支配,教師要求學生在這個時間段進行自主閱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教師督促學生運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既能豐富其課余生活,更能使其在日積月累的閱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2]。但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時,部分教師急于求成,常常給學生布置要求過高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較短的閱讀周期里完成書目的閱讀,這樣做無異于拔苗助長。而且,有的小學生為了完成閱讀任務,不是囫圇吞棗般地閱讀,就是蜻蜓點水般地閱讀,既無法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又浪費時間。為了有效避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需求、能力等因素,科學安排學生的閱讀時間,并指導學生閱讀,減輕學生的閱讀負擔。
例如,教師選擇《安徒生童話故事集》作為閱讀書目,可以先分析這本書的目錄。這本書總共包括165個故事,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讀完。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合理安排課下的時間,比如每天放學后、周末以及節假日都是可以閱讀的時間。同時,根據故事的長短和內容理解的難易程度,結合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弱的現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每天閱讀3~5個故事。這種視情況而定的閱讀目標較為靈活,也不會對學生造成閱讀壓力,使學生能夠將閱讀作為愛好,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教師也可以布置符合學生能力的閱讀任務,比如要求學生圈出文本中的生字詞,同時引導學生做好文本批注,了解每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學生從中收獲了什么道理。除此之外,考慮到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要求學生將每天閱讀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長輩聽,鍛煉學生的復述能力。在教師的合理安排下,學生能夠以輕松的心情面對每一天的閱讀任務,這樣做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使其從心底愛上閱讀,為其后續的深入閱讀奠定重要基礎。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開始,需要進行合理的時間安排。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低年級學生有較多時間可供自己支配,如果教師可以科學地分配閱讀時間,必然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
三、注重閱讀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教育領域的使用頻率頗高,可見“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何等重要。因此,在閱讀指導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興趣所在,無論是在選擇讀物時,還是在開展閱讀活動時,都要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主動自覺地展開閱讀。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從導入環節入手。導入環節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指在課前的幾分鐘用一些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如果教師可以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前對學生進行閱讀導入,為學生創設適宜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能保證學生更投入地閱讀,讓學生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進而提升閱讀活動的效果。
例如,《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的自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小學生,其生活經歷有趣又溫暖,因此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且整部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在開展這本書的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懸念進行閱讀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將為你們介紹一個有趣的小朋友,她可是個調皮、淘氣的女孩子,非常可愛。不僅如此,老師還將帶你們走進一所奇特的學校,認識一位可愛又可敬的校長,你們說好不好呀?”從教師的話中,學生會忍不住想象,并且猜測這個小朋友是誰,這所學校又是怎樣的,那個可愛又可敬的校長是什么樣子的。教師通過設計懸念進行導入,能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時,教師就可以介紹作者背景的相關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選擇書中最有趣的故事進行講述,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教師再順水推舟,引導學生課下閱讀這本書,就能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教師還可以布置多樣化的閱讀任務來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安排閱讀任務時,以問題的形式聯系后一個故事的情節,以引發學生的猜測,從而激發其好奇心,使其保持閱讀熱情。
閱讀導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書籍產生好奇心,進而能夠沉浸在閱讀的氛圍里。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書籍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以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指導具體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不應只將目光放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上,適當傳授閱讀方法與技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閱讀效益。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學生掌握了科學的閱讀方法,就能享受閱讀的快樂,在收獲快樂的同時,形成自主閱讀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學生正式閱讀前,教師需要專門抽出時間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指導,讓學生科學閱讀,避免學生因盲目閱讀而造成閱讀資源與時間的浪費。
例如,在進行《伊索寓言》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給學生傳授了4個閱讀方法:第一,批注閱讀法。所謂批注,指的是在文本上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悟、疑問以及思考。在閱讀書籍時,適當地批注必不可少。無論是對文中的生字詞,還是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進行批注。第二,跳讀法。當學生讀到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時,勉強閱讀收獲不大,因此適當地跳讀可以幫助學生重拾閱讀的快樂,但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向學生強調,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讀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來做好標記,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查閱,或者求助家人、教師等,幫助學生明確不明白不等于不喜歡。第三,對于書中的精華部分,可以采用精讀法進行閱讀。在精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確文本的主要內容以及核心要點,試著梳理文本的結構,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精讀。第四,制作閱讀卡片。閱讀卡片上包括書籍的標題、主要內容、心得感悟以及好詞好句四個方面的內容,能幫助學生鞏固閱讀效果,讓學生形成積累閱讀素材的意識。
在進行課外閱讀教學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上述4種閱讀方法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成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立足課內閱讀,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
整本書閱讀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是課余活動之一,也是增長見識的途徑之一。整本書閱讀教學于教師而言,是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提升閱讀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等的“萬金油”。但是,課外閱讀教學并不代表完全與學生的課內學習脫節。教師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應立足于課內閱讀,將課外閱讀視為課內閱讀的必要延伸,從而使學生獲得思想感情上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后,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雷鋒的具體事跡,讓學生學習無私和偉大的雷鋒精神,實現其思想感情的升華,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雷鋒的故事》,讓學生通過閱讀這本書了解雷鋒的生平、經歷等,進一步理解雷鋒精神的內涵。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故事交流會,讓學生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復述出來,并說一說為何印象深刻。這樣的交流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學習和感悟雷鋒精神的過程,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實現閱讀拓展。
教師將課內閱讀作為課外閱讀的基礎,圍繞課內文本主題,讓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課外文本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重點,實現情感、價值觀的提升。
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開展具體的閱讀活動時,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策略,就無法取得好的成效。本文從五個角度分析了課外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具體開展方式,并結合具體的案例探討了相應的措施,以期給語文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海琴.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立體課外閱讀模式[J].當代家庭教育,2020(17):120-121.
[2]藺金霞.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讀寫算,202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