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摘要:新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從一年級起,就應該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朗讀呢?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訓練方式達到預想的效果:首先,訓練朗讀時要正確、流利、感情真摯;其次,教授孩子們朗讀技巧時,了解文章背景,情景再現等都是最好的辦法;再次,指導朗讀從范讀做起。
關鍵詞:指導;朗讀
正文:
出聲朗讀要調用眼、口、耳等多種器官,語言文字通過多種感覺器官作用于大腦。朗讀能夠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能力,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讀者能夠再次深入文本,體味語言的韻味,體會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奧妙之處。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是對文章的又一次升華。也就是說,出聲朗讀的過程,是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的過程。如果讀多了,讀順了,讀熟了,書面語言轉換為口頭語言,就能夠既入耳又入心。
我從教多年,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于如何指導小學生朗讀,提出自己的見解如下:
一、指導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感情真摯
小學生朗讀很是淺顯,總是覺得把不會讀的字拼上音,自己能讀出來就算是會讀了。這只是讀正確的第一步,還要想一想有沒有輕聲、多音字的情況,防止讀錯。
流利:朗讀時,先要慢一點,讀得比較熟了,再加快速度。
低年級學生因為他們一眼只能看一個詞,因而朗讀很容易變成“唱讀”或者“頓讀”。如果能夠一眼看一個詞組,把一個句子分成幾個單位連續地讀出來,朗讀就會比較流利了。
例如:《燕子》一文: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在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還要讀得感情真摯。要讀出句子的不同語氣,讀出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恰當的節奏、音色的處理以及各種體裁的朗讀處理等。懂得相關的朗讀知識和技巧,并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夠提高朗讀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指導朗讀要有技巧
朗讀是門技術,只有掌握其技巧才能做到會朗讀,朗讀出來打動聽眾。作為老師要教會學生們朗讀的技巧。
1.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背景、主題、感情基調。
了解時代背景,是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礎。概括文章主題準確、具體,才會有思想的升華。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基調:有的高昂有力,有的深沉堅定,有的喜悅歡快,有的豪放舒展……例如:《燕子》的基調是喜悅歡快的,《軍神》的基調是深沉堅定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給予指導,才能夠將課文朗讀到位。
2.情景再現
要想朗讀的好,必須要理解感受文章,然后調動思想感情,使文章的內容像過電影活動起來,再現在眼前。從而達到情景交融。只有這樣才能有感而發朗讀起來聲情并茂,感人至深。
例如:《燕子》第三自然段:在微風中,在陽光里,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一轉眼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
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朗讀這一段時,眼前要出現陽光、小燕子飛過、柳樹、稻田、湖面波紋所組成的畫面。
3.利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1)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學生自然融入課文角色中,領悟到文章的內涵及語言風格。因為在分角色朗讀時,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揣摩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態度,把對不同角色的理解轉化為不同的語氣和語調,用不同的聲音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2)配樂朗讀
音樂的介入,是為了借助與音樂更好地抒發情感,幫助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當學生充分把握文章情感之后,在朗讀時適當加一些音樂,渲染氣氛、推波助瀾,能夠更好地升華文章所體現的情感。
三、指導朗讀從范讀做起
學生是天生的模仿者,每時每刻都滿含期待地汲取接觸到的所有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更容易感染學生,因為教師的聲音相對來說立體感更強,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范讀的過程中反復想象、揣摩,從而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相關內容。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軍神》中教重點章節時,老師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本文沃克醫生為劉伯承做手術的過程為全文的重點,具體描述了劉伯承將軍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接受手術的經過。老師在課堂中,抓住“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病人一聲不吭,他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內容進行范讀,就能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劉伯承將軍堅強的毅力和為了革命勝利不惜忍受一切痛苦的態度。
由于老師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通過范讀,學生很容易被感染。另外,為了更好地打動學生,老師在做范讀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肢體動作,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同時,老師范讀時,能夠讓更多文體的朗讀方式最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記敘文朗讀時,要盡量口語化,運用情景再現的方法,使聽眾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同的人物根據不同的個性,要運用聲音去塑造。議論文朗讀時,要清晰、自然、語意連貫。不同的語氣表明不同的觀點。說明文要讀得清楚明白,語調基本平直,節奏較平穩,不夸張。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范讀,能夠很快地喚醒他們對文字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讀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朗讀對體會和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語言美有重要作用。語文課上,老師一定要讓朗讀的聲音響起來,讓朗讀溫潤每一個文字,恢復文字所特有的情感,從而引領學生愛上朗讀,讓學生在朗讀聲中走進文本的更深處。
參考文獻:
[1]黃芳.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誤區及科學指導初探[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2.
[2]饒滿萍.教師如何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J].小學教學參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