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揚 洛陽廣播電視大學
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也已經成為學校的重要任務。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指有機結合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將體育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實現體育課程的價值引導作用。體育“非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蘊含著較多德育因素,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體育“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也將此項工作引入學校,使之成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且以其特有的人文價值推動了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實現。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融入各類課程中,使兩者能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純的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而是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學科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秉承著長遠眼光,積極投入到協同育人特色路徑探索中。從本質方面來看,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指在人才培養體系、過程、理念、任務、方法中融入體育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在人才培養目標指導下,構建多元化體育課程思政發展格局,屆時將學校立德樹人的作用發揮出來。
1.符合新課改發展趨勢。為了解決傳統教育存在諸多問題,改變學生機械化發展的現狀,我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革新了傳統教育理念,也積極構建了素質教育目標。各階段學校積極投入到新課改制度落實中,并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轉變傳統方法,切實將素質教育落實下去,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構建起思政格局,為學生創建良好思政氛圍,使其在學習到文化知識的同時接收到思政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質。而這與素質教育是相符的,也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推動傳統教育革新。體育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形成獨特的體育文化,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可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獲取到更多豐富的經驗,實現思政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因此說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新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有利于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體育學習成效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社會環境。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外來文化與思想,而學生辨別能力有限,因此易受到不良影響,導致三觀出現扭曲,甚至會出現個人主義、金錢主義,過于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摒棄了我國優秀的體育精神和傳統美德。而這些思想問題會對學生今后的專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體育課程中的不良思想也會對學生學習造成影響,具體表現為體育課程學習中缺乏拼搏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所以學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一定要追求靈活性,為學生創建更大的空間,以釋放其天性,同時進行專業技能滲透。德育教育對體育教學綜合質量進行提升,將外在因素對學生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小。所以說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傳統體育文化是對先民生存技巧的一種再現,且與規范化行為準則之間有著密切關系,這些行為準則在社會教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了傳統社會生活規則。如尊師重道、尚武崇德等理念,均是從傳統舞術非遺文化中提煉出的,體育“非遺”是以特定的內容作為載體對傳統文化教育精神進行弘揚,可以說體育“非遺”發展至今,依然有著較強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體育“非遺”作為一種重要載體,承載著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等觀念,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其具有民族精神指向,肩負著振興民族的責任,蘊含著豐富育人因素,有著重要育人價值。體育“非遺”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使思政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形式更加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融入非遺元素,還可使學生在學習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對民族文化有更深層次認識,提升其對中華民族共同價值的認同感,突破現階段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弊端,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這一目標。
對于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來講,課程是其實施的關鍵因素。在以往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會將重心放在體育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上,但卻忽略思政元素的挖掘。體育“非遺”的融入可提供抓手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延續性、民間性特征,其與我國基層民眾生活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折射著基層民眾的社會文化以及生活形態,同時肩負著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的重任。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高度關注對體育“非遺”的挖掘以及傳承工作,而體育“非遺”也已經成為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的重要資源。非文化遺產的融入,可使體育科目立德樹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有利于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如體育“非遺”有著引領、凝聚作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的精神世界也會受到影響,變得浮躁,借助體育“非遺”中的價值觀念融入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學校可利用體育“非遺”育人因素對其開展思想引導,使學生能樹立起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如傳統體育項目表達了努力開拓的精神,其中蘊含著古老先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些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價值觀念。同時體育“非遺”文化中強調道德規范,如尊師重道、恪守武德,這也是傳統體育所追求的價值標準。因此說非遺元素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滲透十分必要。
體育“非遺”文化中蘊含的內容,契合于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是易于被學生所接受的價值觀。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規范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具備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著家國情懷,而其流傳的事跡和傳說都能引領人們融入集體中,有著弘揚榜樣的作用。學校將體育“非遺”項目引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具備強烈的家園情懷,緊密相連中國夢與個人理想,并能在人生道路上選擇正確方向。
此外,非遺元素在體育課程思政中的融入,也是對體育“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以及傳承。活態保護是非遺項目最好的一種保護方式,可使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和進一步推廣。非遺資源向體育課程轉化也是其傳承的重要途徑,可使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得到擴大,培養出更多的非遺愛好者,發揚非遺、傳承非遺。學校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而教師自身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學術特長,所以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開設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可將學生的愛國之情、民族認同感充分喚醒起來,使其能認同非遺文化,并積極投入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因此說,體育“非遺”融入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了兩者的共同發展。
對于現代學校體育教育來講,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體育文化是其應有之義,通過非遺元素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學校內構建特色體育課程教學品牌,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傳統文化學習了解中,是樹立文化自覺、構建良好體育氛圍的重要措施。
體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歷史價值。體育是學校重要教學內容之一,通過體育教學可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并能養成體育興趣和習慣,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但同時學校體育也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新時代下的體育教學,需對體育教學資源進行豐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嘗試結合體育教學與非遺資源,使學生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將體育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首先,教師要從整體高度來進行系統規劃,對體育“非遺”資源科學合理地進行整合,并根據學校特征將非遺元素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其次,要分類分批循序漸進地在體育課程中導入體育“非遺”元素,以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此外,積極進行課程建設,在課堂內構建良好體育氛圍,將環境和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學校是多種空間交織的有機體,有機融合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傳承,可進一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而在體育教育中融入非遺元素的目的是將傳統體育文化魅力和智慧充分傳承下去,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我國體育“非遺”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其是在經歷過幾千年歷史發展之后創造沉淀的文化資源,也是對中華民族審美理念以及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反映,有著重要的傳承以及教育作用。而作為體育文化傳承渠道,學校體育課程必須堅持適用性原則,有機結合傳承計劃與體育教學系統性,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只是進行體育非遺知識講解,而是要挖掘出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結合體育培養目標來對其傳承價值進行強化,確保非遺元素的融入能夠統一于體育教學規劃。想要實現兩者的適用性融合,關鍵點在于有效植入傳統項目,并要積極宣傳其蘊含的精神,所以在篩選項目時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并確保項目切實可行性,能符合體育教學體系結構,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學生可自行選擇“非遺”體育項目,也可由師生共同探討進行選擇。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大多數學校選擇體育“非遺”項目時,均是由領導或教師共同決定,但并不會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導致選擇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不符合學生興趣,無法發揮出體育“非遺”項目的思政教育作用。因此學校應改進與完善階段的體育教學方法制度,除結合學校特征引入體育“非遺”項目之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投票選擇,之后再結合學校能力設備、學生學習興趣點等選擇投票最多的項目,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體育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到思政教育。如學校可與學生共同選擇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體育“非遺”代表項目,這些項目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髓,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除具備較強的健身價值之外,還有著重要德育意義。這些項目與課堂體育教學在運動形式上較為契合,且能提供寶貴且豐富的資源,推動體育課程改革。教師在圍繞這些傳統項目教學時一定要對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與社會歷史意義深度進行挖掘,在對學生運動技能進行提升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認同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同時非遺項目的引入還可使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化,解決了以往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可有效調動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同時還可有效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總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可使學生在習得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推動自身全面發展。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其自身具備較強的德育價值,而將其融入體育思政建設中,可進一步豐富體育思政課程建設內容,推動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