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2020 年4 月27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面對青少年體質日漸衰弱、傳統體育學校運動隊建設不佳、學生課堂以及課外體育活動不足、運動員學訓矛盾突出、師資力量不夠等情況,《意見》的提出主要是作為一個指導手段,引領學校體育進行相應的改革。在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育俱樂部在小學中的開展和發展前景涉及體育政策的革新、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改革,同時自身也面臨著俱樂部經營模式、運動員培養模式和規則制度變革等等。本文旨在了解體教融合的發展歷程,發現體育俱樂部進入小學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并根據目前小學在體和教上的雙困境提出改革策略,從而促進體教融合的育人層面的落實。
《意見》第二十五條指出,要鼓勵青少年俱樂部發展,教育部、體育總局共同制定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校園的準入標準,由學校自主選擇合作俱樂部。中國在2016 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指出要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社會體育組織在健身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意見》的出臺就是把競技人才的培養融合到國民教育體教之中,其內容豐富、內涵深邃,是教育、體育融合發展的指導性綱要文件。社會體育俱樂部與學校的聯合旨在整合社會體育資源,對體制機制進行優化,通過政府購買社會體育組織的服務或學校自主引入體育俱樂部的形式,充分利用社會體育俱樂部在場地資源、專業技能、項目形式等方面的優勢,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便于校內、校外競賽組織的開展以及有利于彌補學校體育師資的不足。根據《2018 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顯示,學生的體質健康不斷下降,近視眼、小胖墩等數量增多,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學校層面要承擔起應有的教育義務,同時社會體育俱樂部也應盡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因此《意見》提出“支持社會體育組織為學校活動提供指導,普及體育運動技能”,只有把有效的體育資源整合起來、把離散的教練員系統組織起來、把空閑的體育場館利用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體育俱樂部在小學課程上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體制機制的改革,通過管辦分離的形式以達到實現治理體制現代化,在這當中就非常強調市場需求的引導作用,通過市場調節來促進體育的高質量發展,并且也激起了較好的市場反饋。體教融合強調的學校引進社會體育俱樂部,對于體育課程的開展和俱樂部自身的發展都有相互促進作用,但在不同的體制下,要達到一種融合狀態終究是一種難題。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市場性突出了其自身的盈利性和靈活性,它所提供的服務是一種消費屬性,通過多元化的消費結構來為消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產品,從而幫助消費者達到其體育消費的目的;而學校體育層面,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專注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以實現一種育人的目的。社會體育俱樂部和學校的聯合在經營管理上必然會遇到分歧,在經費投入、場地維護、人才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問題上都將導致學校較難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過于靈活多元的經營體制,必然會導致學校在管理層面上的擔憂,學校體育管理是一種系統且有條理的課程安排,更加強調其整體效益,在管理體制上需緊跟政策走,服從大局;而社會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較為松散,沒有嚴格的制度標準,容易在市場的調節下過分強調盈利性,使雙方在管理體制上會遇到分歧,從而阻礙了學校真正愿意去引進社會體育俱樂部。
“少年強,則國強”,突出強調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物質條件持續發展,學生的體質卻不斷衰弱,身體問題、心理問題不斷讓社會各界和家長所感到焦慮。在小學,體育課程的態度呈現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意見》的出臺為中小學體育的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指示,其中一點表示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與社會體育俱樂部合作,通過購買其服務來豐富學校體育課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專職教練員和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師在課程指導方面的分工界限模糊,以至于會出現幾套評價標準和教學風格的沖突,給學生的體育學習帶來困擾。目前,小學的體育課通常是一周兩到三節課,在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學校后,學生所能選擇的體育項目多元化,但是在人員分配和測試指標方面的不統一會導致課程效率的低下。盡管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但是學校的教師和俱樂部的教練員容易對課程分工產生模糊,從而出現消極課程和在期末測試上的重復。分工的不明確,會給教師和教練員帶來不必要的任務,并且對于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身心愉悅產生不好的影響。
體教融合政策的提出,旨在將政府、學校、市場等資料融合利用,而社會資源的利用也會提高體育的認知程度。在當前,只教授簡單幾種運動項目的體育課程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全面發展的需要了,這也是《意見》出臺的宗旨之一。學生是體教融合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并且也是開展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主力軍,但也因為人數的龐大和體育資源的短缺,同時有許多項目由于地域差異和學校條件而不能開設,對于學生身體機能的發育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都會有不利的影響。在滿足了學生的體育需求后,社會體育俱樂部和學校在學生責任管理和意外事件的處理上并沒有一個很好的統一標準。體育運動帶有一定風險性,其中運動競賽更是具有較高受傷的風險。學校和社會體育俱樂部對于相關責任的處理,以及責任邊界的劃定必須有清晰明確的制定,不能相互推諉。小學生愛動好動的性格決定了其需承擔高損傷風險,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的出現,不管是俱樂部的教練員還是學校的體育教師都要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好師資配置,把以往一個班幾十個學生重新分班達到小班教學。例如游泳課程,我國大部分小學沒有條件開展,并且每年對于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宣傳也都限于理論教學,很少進行真正的實操教學。在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后,小學就具備開設游泳課程的條件,讓學生懂水并充分滿足學生對水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需要學校和俱樂部明晰各自的責任邊界。
我國社會體育俱樂部大部分是以盈利為目的,通過招收學員來維持自身發展和規模擴大,根據學員需求進行相應的教學和指導。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它主要依托政府以及學校場地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在資源配置上與學校有所交融,人員主要以專職的教練員為主,有著明確的指向和良好的專業素養。在學校中,體育活動的開展是由學校組織并領導的,學生無須繳納相應的費用,具有公益和義務性。但是由于部分小學體育資源的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在體育上的全面發展,由此需要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來進行補充,這是學校體育的一種延伸,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和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以及社會體育俱樂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出臺也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雙減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并且小學體育主要以享受樂趣為主,無須提供專項化的技能教學。這表明小學生有著大量的體育需求,而社會體育俱樂部可以為其提供優質的服務并從中獲得收益,達到一種學生體育得到滿足、社會體育俱樂部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局面。由此看出小學引入體育俱樂部的開展是極為迫切的,我們要轉變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觀念,開足開好體育課程,讓青少年學生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體教融合的提出不僅強調體育鍛煉可以提升文化學習,同時也強調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養成好的鍛煉行為。學校體育的目標指向是育人,通過開展體育課程來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確保其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和增強體質,而體育俱樂部的目標指向是喚起學生、會員以及運動員的主體性并對其進行技能指導。同時雙方在管理邊際、運營資源、體育項目上也有著不同的目標要求,為了使體育俱樂部更好地發揮其自身作用,必須使其與學校體育進行融合,在體制和運營管理上進行相應的轉變。以體教融合為樞紐、學生為目標導向,社會體育俱樂部與學校體育之間的聯合要以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和滿足學生體育需求為主要目的,建立好相應的規章制度,力爭達到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以實現學生體育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此外由于學校學生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在學生體育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反過來促進社會體育俱樂部的高質量發展。
《意見》提出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從落實稅收政策、場館使用政策、行政審批政策、購買服務政策等方面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整合社會資本和構建網絡關系,逐步實現青少年體育賽事、訓練和培訓體系社會化、市場化、校園化課程資源的統一,主要體現在人力和物力上要形成系統的體系,使社會體育俱樂部和學校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競爭合作關系,并且找到雙方的需求點和互動點。學校在管理和教學編排更加系統和有效率,但是由于場地和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體育教師在課程安排上壓力大、任務多,部分教師上課熱情低、教學手段單一機械,而社會體育俱樂部的專職教練員可以彌補學校體育在這方面的不足。通過雙方資源融合,相互補充,這樣既可以使俱樂部場館設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也能緩解學校師資短缺的現象。此外,還需加強雙方之間的交流溝通,統一好課程測試指標和標準,還應該避免一些重復測試,以實現體育課程在效率上的提升。
體育改革和發展是一項艱巨且系統的工程,不僅要求體育教師在課程安排上創新,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助力。《意見》的出臺是國家層面在體育方面的一個重大政策指引,并且未來還會有更多相關政策法規來對體育進行指導。過去《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簡稱兩個《條例》)的制定為我國學校體育在宏觀層面上提供了指示,但是具體落實到位時卻不盡人意。當前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小學,也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依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進行引進。只有在政策的引領下,學校體育才能煥發巨大的動力,打消家長、學生以及教師的多重擔憂。同時,完善《體育法》中對于事故責任評定的具體條款,保護體育活動組織者和經營者,這樣才能發揮體育教師和教練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對課程進行創造,以實現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并且社會體育俱樂部也可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課余體育訓練和舉行體育競賽活動,來進一步挖掘體育后備人才,讓學生在競賽中找到自我價值觀。
產業市場的明晰有助于學校找準自身定位,并且在引入時要明確自身在哪些體育項目上缺失場地設施和體育師資,以求來滿足學生體育需求。而在社會體育俱樂部方面,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和維護,體教融合的提出不僅僅是體和教的簡單融合,也推動著學校體育內部與外部產業相互關聯、互補和升級創新的過程,體育俱樂部融于學校中,對于體育產業的活力有著巨大的激發作用,例如現在的“體育+文化、體旅融合、體育+健康等”多元產業,必然也會將體育產業助力為我國支柱型產業。并且,在建立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基礎上引入第三方監管機構,對于社會體育俱樂部所提供的體育服務進行監管,以此促進其體育服務、體育內容以及體育管理等進一步創新,從而不斷提高俱樂部的社會影響力。
體教融合的提出是對于青少年體質健康以及我國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會增強學校、社會、家長對于體育的重視,從而達到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在新時代下,學校引入社會體育俱樂部必定是大勢所趨,是多方資源的融合,不僅能促進學校育人和俱樂部經營,也必然會促進社會經濟轉型和市場行業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