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俊 常德技師學院
社會適應能力幾乎是每個社會個體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我們生存于社會、發展于社會的必備素養之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斷的鍛造我們,也需要人類通過自我消化和自我培養,衍生出與之相對應的處理能力。中職院校的學生尚未真正地踏入社會,但是職業教育與社會的對接要超過普通的素質教育,因此在中職院校學生培養的過程中,讓其感知到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需求,不斷地增強全面素養,是培養職業素養,提升學生個體能力的關鍵。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與形成幾乎孕育在所有的素質培養和學科教育中,素質培養能夠讓學生感知社會,尋找自身與社會的聯系,而學科教育能夠腳踏實地地讓學生明確社會需求,不斷的扭轉自己的認知,以最好的身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社會挑戰。個體適應社會的方式通常都表現為順從、同質化、遵守規則、服從領導等等一系列的順應意識,但是一味地順應并不能鍛煉學生的全面社會適應能力,這需要在教育階段為學生做好鋪墊,提供必要的挫折訓練和負面信息。體育素養的培養蘊含在體育運動和體育訓練之中,體育作為積極向上的健康運動,能夠啟發學生,積極地調動學生的思想。體育活動能夠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點方法。如今中職院校的學生面臨的社會壓力和工作挑戰在不斷地增大,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中職院校主動從體育素養的培養方向入手,為其提供必要的素質培養空間,幫助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身體素質。
中職院校的學生年齡通常介于剛成年與未成年之間,心理和生理都處于最終完善階段,對于社會和校園環境的認識不足。因此大部分的中職院校在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過程中,都不會過度關注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培養情況。究其根本一是因為學生年齡導致與社會階層之間有代溝;二是中職院校當前發展思想較為滯后,不能敏銳的感知到社會及市場需求的變化。回歸到中職院校學生個體中去,經調查發現,大部分中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滿足社會適應需要,但身體已經出現了不符合年齡的發展。以并不豐富的社會經驗強行融入成人世界中,對于尚未掌握完全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沾沾自喜,滿足于當前發展現狀,而對未來社會發展和自我行為發展沒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這是目前中職院校學生群體發展最具爭議也最為顯著的發展特質。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綜合能力的一種全面展示,其中不光體現了個體的優良素質、品行、職業素養,還包括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成熟。當下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但對新鮮事物的渴求度很高這一特點,這導致中職院校的學生對社會發展和新事物產生的興趣要遠高于同齡人,但是在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卻沒有足夠的素質和能力為其提供根本的保障,被打擊和被欺壓的事件時有發生。職業院校本身是為我國一線崗位輸送技術型人才的搖籃,學生素質影響著職業發展的未來前景,也決定了其市場眼光。一味地放任中職院校的學生生存于這樣的環境中是不實際的,因此需要針對當前問題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通過了解中職院校學生的當前發展實況,根據其個體發展能力,給出相對應的能力培養策略。
體育是所有中職院校都會開展的學習項目,但是體育課程開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增強體魄,放松身心。體育訓練本身所附帶的特殊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足量的發展空間,競爭模式的形成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提高個體的全面素質發展能力。因此如何利用體育鍛煉和校內體育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是未來中職院校體育課程發展的關鍵。
體育鍛煉過程中一定要先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基礎合作意識已經成了學生的基本素質理念,但是考慮到體育運動環境的特殊性,優先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比較有優勢。首先中職院校內部應該要多開展體育競賽和日常對抗性的體育運動,在安全合理的環境里為學生創造競爭空間。有了體育活動的加持,學生的競爭模式調整和競爭意識的萌發都是合理可控的,體育鍛煉本身強調“優勝劣汰”,這與社會發展的基調相符,因此將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意識融入個體發展中去,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部分單純競爭類的體育運動,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等球類運動,個人對個人,也可雙人對雙人,人數有一定的限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個體競爭意識,降低在集體中“劃水”的可能性,最終勝負的呈現也較為直觀。競爭意識的培養在體育比賽中的呈現最為直觀,體育是一對一且勝負分明的比賽模式,最終結果的呈現沒有可取的中間值。因此能夠一步到位的鍛煉學生對社會競爭環境的接受度,不排除有部分學生在接受體育競賽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是持抗拒和害怕心理的,這種心理的最終呈現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的過程中,以直接對抗的方式回應學生的負面心理,有助于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剛強的社會人格,這對后續投入到社會作業中去有很大的好處,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第一步。
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很多的體育運動中都與競爭意識并行,但是在中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鍛煉的過程中,合作意識必須要在競爭意識之后進行。合作意識具體指代學生為了達成某一成果,而彼此配合互相協調的一種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在進行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所有的成員都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都能夠在合作的過程中出一份力。比起其他的合作模式,體育競賽中的合作精神有其自身獨特的應用價值,與其他學科相比有不可替代的效果。體育運動中的合作與競爭都很透明化,因此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都必須要有準確的站位,為了贏得目標,每個學生都需要在各自的站位中不斷地努力。這在其他的學科合作中很難呈現。中職院校和體育教師可以定期舉行班級與班級之間的體育比賽,大型的足球比賽、籃球比賽,女生較為適用的排球比賽等等都可以納入比賽日程中去。提前為學生規劃好基本的比賽規程,按照嚴格的比賽要求進行落實。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的尋找其他同學進行合作,從比賽規程到比賽計劃的制定都要由學生個體來完成,學生互相之間都要承擔一定的比賽責任,不同站位的學生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在比賽中幫助集體贏得勝利。合作意識的培養要后于競爭意識,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了競爭意識之后,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合作。體育訓練和體育比賽中呈現的合作與競爭都較為極端,但是社會適應過程中通常都取中間值。在學生尚未進行社會生活,尚未真正融入社會時,通常會對社會抱有一定美好的幻想,因此通過體育競賽的模式來幫助學生扭轉這一思想,以較為嚴苛的素質培養模式鍛煉學生,更加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社會感知能力的培養。
挫折教育是勝負教育的集中呈現,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存在競爭的地方都存在輸贏,而輸贏過程就是經歷挫折教育的過程,但是為了能夠盡量降低學生受挫折過程中負面情緒的滋生,因此進行挫折教育非常的必要。通常我們將不能實現的心理沖突稱之為挫折,這種挫折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會體會到的,中職教育過程中將挫折教育合理的融入體育教育中去,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提前適應挫折的感受,建立心理調適的空間。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表現,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學會總結自己失敗的經驗,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勝利。
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在體育學科教學中進行呈現。體育運動中有很多需要多人進行配合的項目,例如籃球、足球、排球以及部分娛樂性質的體育運動。教師通過合理的分配學生的站位,確定學生的基本位置,能夠幫助學生走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拿籃球舉例,不同身高、不同反應能力和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有不同的站位安排,在規劃個人位置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學生提出異議,也可能會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某一位置。此時教師需要合理的引導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沖突要及時地制止,并告知學生調整不同站位的目的是因為個體在不同的站位有不同的優勢,與劣勢相比,學生本人的優勢條件顯然更為重要。人際交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認知自己和認知對方的過程。個體在社會中發展也是如此,很多個體在社會生活和發展的過程中,一味地看到自身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在工作和合作過程中也無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這會導致個體被某一集體甚至是社會孤立。在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為緊密也最為重要的關系,是幫助個體形成社會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社會發展能力的關鍵。在中職教育階段,如何正確地面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既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在社會空間里,人人都需要在不同的崗位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將角色扮演引入到教學程序中,通過根據教學目標來為學生設定不同的角色,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角色內容,并通過角色這個面具,來學習如何在群體中更好地立足,如何與他人溝通,也更好地保護自己,并提高個體對社會的觀察和了解。角色扮演可以安排部分并不熟悉的同學通過對抗或合作的方式來加深彼此之間的認識,通過有效溝通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如何進行溝通,也能設身處地地從角色出發思考問題,這有助于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也有助于學生認識個體在群體和在社會中的不同角色。
自控能力是學生基本社會適應能力的必備要素,自控能力與控制能力相輔相成,前者是對學生個體的要求,后者更多是對外部環境的要求。自控能力的滿足是個人成熟的標志,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任何可能會導致心理失控的因素都會打破正常發展的平衡,導致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影響。因此自控能力是中職學生基本素質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自控能力在體育運動中主要體現在沒有教師或者教練引導的時候,學生是否依舊能夠按照基本規則的要求進行比賽或繼續體育運動。教師可以每周組織一次自由活動,活動內容與日常的體育鍛煉內容相同,但是自由活動時間內沒有教師或者教練進行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自由組織并自由完成比賽。通過學生自己組織自己運轉規則,能夠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形成基本的“規則效應”。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服從紀律,尊重他人并學會約束自己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也是社會適應能力形成的要素之一。順應社會道德,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是每個公民和社會人都需要具備的,離經叛道與標新立異的人格并不適用于基礎適應行為的培養,也不適合社會基本行為的培養。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有一定的限制,在中職教育階段,幾乎所有學生的人格和基本素質都會發生巨變,這是內在心理的轉變,也是外在教育行為培養下的轉變。學校的體育教育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更為關鍵的是培養行為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中職院校應該要重視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通過靈活調動體育行為,來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體育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幫助學生更好的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