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舒君 陳育中 沈 瑾
“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根本要求。教材直接反映教學內容,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重大問題,尤其是職業教育教材,應兼具職業性和教育性。[1]
對職業教育立體化教材的研究和開發源于教育者對職業教育教材落后于技術發展、不利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等問題的反思。[2]立體化教材是在傳統紙質教材基礎上,融入現代教育技術,采用網絡技術平臺,以大容量、多媒體、多用途、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和各種教學服務為內容的結構化出版物。[3]以立體化教材建設為切入點,促進教法的創新和“雙師型”教師的成長是推進“三教”改革的途徑之一。
五年制高職是一種培養專科層次學歷、實施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融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于一體的職業教育,以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本文以五年制高職“環境監測實訓”課程為例,對立體化教材建設與應用進行初步探究。
傳統高職高專環境監測類實訓教材多作為“環境監測”理論課程的附冊,對照教育部頒發的《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中對教材提出的要求,該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現有的五年制高職“環境監測實訓”課程教材內容與高校教材相似度較高,與工作內容相關度較低;形式上為多個單項檢測實驗的組合;教學目標設定為幫助學生了解環境監測的原理和方法而非熟練掌握監測技術,這與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一致。工業分析類實訓教材中雖有采用項目化編寫的案例,[4]但由于專業面向崗位不同,在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方面有較大差異,教材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無法精準對接環境監測相關崗位工作內容和要求。
傳統的“環境監測實訓”課程教材為紙質教材,多數以實驗項目為主要教學單元,而學生完成實驗所需的基本定性和定量分析技術分散設置在其前續“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等課程的實訓教學中,實訓內容相互割裂、銜接困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同時,實訓內容需要借助大量的演示、操作來輔助完成教學,單一紙質媒介的教材與當下五年制高職學生學習和認知的特點適配度較低。
隨著第三方環境監測行業的迅速發展,企業要求學生除了能按質量控制要求獨立完成常規檢測項目之外,還要具備安全意識和基本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實施應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化學習和模塊化學習形式,而傳統的紙質教材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
“三教”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工程,只關注教材的改革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筆者所在團隊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立體化”教材建設、“多樣化”教學改革為建設思路開展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
在分析檢測崗位能力的基礎上,基于工作過程進行教學項目的設計,以化學分析職業資格考試評價標準和技能大賽環境監測與治理賽項評價指標為依據,參考1+X 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職業等級培訓教材編寫大綱,編制項目化教材及活頁式培訓教材,讓學生能夠通過項目實踐,主動構建專業知識體系、掌握職業技能,實現知行合一。在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安全意識、應急處置、嚴謹的實驗態度等職業素養的培養,德智融合,為學生勝任環境監測和相關分析崗位打好基礎,拓展學生職業發展的方向。
以網絡教學平臺和虛擬仿真平臺為載體,開發微課、動畫、仿真軟件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實訓教學效率,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
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將企業一線工程師和教師混編,組成教學團隊,根據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學生學習特點和教育教學要求,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漸進式的實訓教學和實踐指導。創新信息化背景下的實訓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實訓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通過混編團隊、參與實踐、共同授課、共建資源等形式,打通校企之間的合作路徑,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培養一批“雙師型”專兼職教師,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組成“環境監測實訓”課程資源建設團隊,進行教材、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配套實驗實訓場所的改造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項目為載體,以“一中心、雙主體、多場景”為特點,以“培養+培訓、線上+線下”為形式的“環境監測實訓”課程立體化教材,內容包括項目化實訓教材、活頁式培訓教材、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和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資源庫。
職業教育的教材應當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其建設過程離不開校企合作。從最早的1~2 個本地中小型第三方檢測企業參與,到全國龍頭企業的加入,建設團隊逐漸摸索出一套職業院校實訓課程教材開發的“一個中心,兩個主體”模式(見圖1)。

圖1 “環境監測實訓”課程立體化教材校企合作開發模式
“一個中心”指的是以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和有針對性的學習反饋;“兩個主體”指學校和企業是教材編寫的主體。校內外實訓基地是校企共同培養學生的場所,混編的團隊根據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學生學習需求等進行實訓教學和實踐指導,將教學和指導過程中獲得的反饋再運用于教材的修訂和資源的補充建設等工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層面的“立體化”合作模式。
團隊組織編寫了“環境監測實訓”系列課程的課程標準,并通過了專業委員會審批。課程標準圍繞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尤其注重將安全素養、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數據責任意識等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課程,從項目設置、資源呈現、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滲透。
為了保證教材內容的科學性且更貼近實際工作過程,團隊自建立之時就將校企人員進行混編,在充分的企業調研和崗位能力分析基礎上確定培養目標、分析工作任務、提煉典型任務、梳理職業能力、設計和序化教學項目,確保教材的科學性。團隊對環境監測崗位工作內容和能力要求進行調研,梳理出7 種崗位能力要求共19 項知識技能點。同時依據實際工作生產過程,設計了43 個教學項目來承擔上述知識技能點的培養任務(見下頁表1)。

表1 能力點和知識技能點及對應教學項目
按照學生技能學習的規律,依據循序漸進、由分到合、螺旋上升的原則,將該課程分為“環境監測基礎操作”“環境監測指標檢測”“環境監測綜合實訓”三部分進行遞進式教學。在不斷鞏固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應用立體化教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環境監測知識體系,掌握扎實的操作技能,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
基于對學生技能學習特點的調研,團隊借助多種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建設配套網絡課程“環境監測基礎操作”和“環境監測指標檢測”,開發針對大型分析儀器教學的虛擬仿真軟件,如“氣相色譜虛擬仿真”“區域環境監測”“土壤樣品檢測前處理”等。從提高演示效率、實時反饋到使用仿真技術“拆解”大型分析儀器,解決了傳統實訓教學的難題,大幅提高了實訓課程教學效率。在此基礎上,團隊還摸索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實訓課程教學模式,提高了教材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在教學場景中,學生通過課前觀看微課、完成習題進行知識點和技能點的預習,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使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便于進行教學調整或預設。在課中,學生登錄平臺獲取資源或者進行仿真操作,通過平臺和仿真軟件的評價反饋,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實時實驗數據,便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課后,學生既能通過平臺獲取復習資料,又能與教師互動以及時解決疑惑。這種“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實訓課程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實訓課堂演示效率低、過程評價難的問題,提升了實訓課程的教學實效。
教材的應用場景不僅僅局限于實訓課堂教學,還能滿足職業技能鑒定和企業培訓的要求。配套建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上傳到網絡課程平臺,便于學習者開展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自主泛在學習,實現了教材的立體化。
通過成績、考證通過率及滿意度調查收集平行班對比實驗數據,進行立體化教材應用效果的反饋,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立體化教材應用反饋
結果顯示,使用立體化教材的班級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優于使用普通教材的班級。同時,學生、教師和企業對立體化教材的滿意度更高。但是在問卷中,師生和企業專家也對立體化教材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議,結合學者們對立體化教材建設與實踐的研究,[4-6]總結如下。
一是項目化教材雖然融入質量控制這一行業新要求,但主要是由學生或教師進行評價,形式較為單一,可以以行業企業內部培訓考核為載體,對師生提出考核要求,進行知識和技能的企業評價。
二是注重立體化教材的“紙數結合”,傳統紙質教材立足解決基本概念和問題、數字化資源立足解決重難點,在實踐中應突出亮點,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避免出現兩種資源的內容重合或不相適配等問題。
三是需要針對崗位核心工作內容開發更多針對性的數字化資源,提高其在教學和培訓過程中的使用率。
四是立體化教材的建設應該與時俱進,要根據行業發展、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反饋實時進行補充和完善。同時,立體化教材的開發和應用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教學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定期對團隊教師進行培訓。
立體化教材的建設工作應該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授課教師既是資源的使用者,又是資源的提供者。教師借助課程平臺不斷將最新的專業知識、技術手段和教育教學理念融入課程資源庫,最終形成一個課程建設共同體,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科學、客觀的資源審核和版權問題的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