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姚蘭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架設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結構,以螺旋式上升和階梯式遞進方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個向多元逐層實現教學目標。這些改變需要教師打破以往的逐篇教學模式,在單元整合的視野下進行語文要素的統整設計,也就是嘗試以單篇教學帶動課內或課外的多篇教學,以多篇教學撬動單元之間的整合教學,以單元鋪設主題系列化教學新路徑,開展形式多樣的字詞、句段、篇幅、單元以及主題之間的整合教學,實現課程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實效。[1]新媒體教學技術為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創造了更多可能。
當前的語文課堂重點立足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并以此開展相應的講解和訓練。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被切割,不僅使語文知識點碎片化,還導致學生的課堂體驗難以得到整合。零碎的課堂體驗感無法激起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共鳴,生本對話更如“空中樓閣”,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立足整合視野,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融合,利用直觀和鮮活的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推動學生自主建構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實現學習效率的“突飛猛進”。
脫離整合思想的傳統師生問答、僵化的知識點訓練和紙筆為主的學習媒介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堂教學應跳出原有樊籬,回歸生活的本真。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使語文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觸手可及的海量閱讀資源、多樣的問題解答方式、不同的學習探究主體和多渠道的提升平臺,使讀者和作者之間實現面對面的交流對話,閱讀的多元化和表達的多樣性已逐漸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改變單向和單一的學習方式,將更多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
信息技術為學習創設了合作探究、自主創新、個性表達的新空間,更為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提供了可能。線上的學習資源、智能化平臺、學習共同體將學習空間和主體不斷向外拓展,這些都為學生的個性化和創造性學習提供了支撐,更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開辟了新路徑。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適時運用新技術破解文本密碼,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調動學生聽、看、說、聞、觸五大感官,將教學內容整合成有內部聯系的單元或者組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力、合作探究力、閱讀表達力和思維發展力等,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不斷生長。
數字化環境下的整合教學,以多角度、多方式、多渠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語文要素落地生根。語文要素的實現需要語文學習過程的完整和統一,需要學生積極建構和主動內化。整合教學使學生勇于嘗試探索,逐步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數字化引領的學習環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與課堂學習有效連接,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與人際交往、溝通表達等能力密切勾連,實現多維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不斷呈現學生自主交互一體化的新樣態。借助新技術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有效分享交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課堂學習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以任務單為驅動,學生借助開放的學習資源和工具(平板、無線網絡、希沃一體機等)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第二,小組內交流,促進課堂智慧生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學習方法,希沃一體機將學習過程記錄下來,讓交流反饋可視化。第三,合作探究,拓展實踐。學生針對交流分享過程中的所得可以在課后繼續深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學習資源的推薦者和建設者,也是語文學習的引領者和導師。[2]
布魯姆提出,學生積極的情感特征是促成“掌握學習”的內在因素,即學習興趣能夠有效驅動學習。識字教學活動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性創設一些游戲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傳統文化”主題,編排了4 篇識字課文。筆者重新組合教學活動,以3 個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創設7 個情境活動探究漢字的秘密,鼓勵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小組合作探究,自主發現漢字蘊藏的奧秘。
任務一:以朗讀為主線,唱好神州謠。以課內歌謠《神州謠》的教學鏈接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十二生肖》兒歌,運用平板錄制拍手讀、配樂讀、唱一唱等作品,小組內可自由下載進行學習,認讀并識記這些與中華文化相關的生字和詞語。
任務二:鏈接生活情境,品味中華美食。活動一:曬曬我的菜單。根據學生課前自主制作的菜單,小組內曬一曬成果。活動二:菜單里的學問。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形聲字之美,找一找草字頭、火字旁和四點底的菜名,并運用平板將其歸類。活動三:我的特色菜單。借助數字化技術再現熱鬧的美食街場景,讓學生自主尋找感興趣的特色菜,在美食街上識字。
任務三:延伸“貝”的故事,學講漢字故事。把識字拓展延伸至學生習得的經驗,“女的故事、木的故事、鳥的故事”等內容精彩呈現。
任務一側重于引導學生體會祖國山川之美、臺灣與大陸情誼的濃厚、各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生肖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使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任務二旨在帶領學生在認識中華美食的過程中,高效率地識記生字。任務三主要考查學生的遷移表達能力。這三個任務既能夠幫助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有效識字,又能鍛煉學生歸類整理、語言表達、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能了解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利用數據準確分析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路徑,使識字單元整合教學的開展更有趣、更有效。
坡度太陡、序列雜亂、教不得法以及情感淡漠等原因,導致習作教學陷入困境。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時,筆者嘗試將習作與本單元課文《松鼠》有效統整,舉辦一場“藏書票:云端博覽會”。學生以播報員的身份抓住松鼠的主要特點做簡單描述,并以此為基礎引出藏書票。任務一:搜集云端資料,思考藏書票的特點。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在小組合作探討后,習得藏書票具有種類多、制作巧、外形小、歷史久和價值高的特點。任務二:觀看藏書票的制作過程視頻,用準確的動詞概括制作過程。學生捕捉到“繪、刻、拓”這三個動詞,自主選擇其中一種并運用以上方法有序分段介紹藏書票的制作過程。任務三:課后自主嘗試制作藏書票,將習作進行拓展延伸。任務四:云端分享成果。將學生的習作變成講解詞,配上圖片、視頻、音頻形成線上作品推送至朋友圈,學生可以在學習終端自由點評,從而把語文習作的學習延伸至綜合實踐。
在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理念下,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圍繞一個習作主題進行學習探究;獲取四個“學會”,以《松鼠》一文的學習所得鋪設習作支架,學會選擇說明方法、抓住事物主要特點、搜集運用資料以及有序分段介紹一種事物;云端單元整合學習、分享和實踐成為可能,學生可以在線上自由表達觀點、分享做法以及借鑒他人優秀作品等。一場云端博覽會打破了習作教學的傳統模式,多元評價主體跨時空互動讓習作指導和修改更具有針對性。學生在此過程中以云端資源助力課堂習作的學習,一次創作的成功體驗成為他們勇敢嘗試的內驅力,自信地開啟新的習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