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從事職業教育研究工作多年,我的體會是,在中國的各級各類教育中,職業教育是最“出力不討好”的教育。所謂“出力”,是指我們的職業院校在“為國育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這么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高職院校分別把中考成績、高考成績排在后面的學生,用3年時間(學習時間2.5年,還有0.5年是頂崗實習)培養成具備一定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工作,或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其中有些還成長為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支撐了我國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發展。所謂“不討好”,就是職業教育的成績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社會上某些人對職業教育的誤解、曲解、錯解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生源質量差、在校學習時間短、畢業水平要求高、外部環境支持弱的情況下,職業院校的辦學可以說是步履維艱。
好在這幾年,國家決策層面重視,連續出臺助推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更為關鍵的是有一大批愛崗敬業、孜孜以求的職業院校校長、教師,立足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學生職業生涯長遠發展,明知不易為而為之,千方百計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盡其所能地幫助職校生在學校里學有所知、練有所能、行有所依,走出校門后做一個合格的職業人。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就是全國成千上萬所負重前行的職業院校中的一分子,它以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為切入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符合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符合職業學校和15~18 歲這個年齡段職校生的實際,育人成效顯著,做法可圈可點。
作為一個概念,“產教融合”是近些年來的熱詞。2017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 年10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6 部門又印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產教融合受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作為一種實踐,產教融合并無新意,在現代國家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甚至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層次、類型及其內部的專業設置、課程框架、教學方式、實習實訓、設施設備等都與所在國家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階段息息相關。產教融合是常態,不融合才是怪事。區別不在于產教是否融合,而在于融合的方式、內容、深淺各異。
理解產教融合,應該從分析產教不融合開始,先有分然后才有合。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分化的社會,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組織、不同群體、不同的人各自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有獨立性,彼此之間又相互支撐、有依賴性。有分化才有融合,產教融合是現代社會分工背景下,物質生產(產業系統,比如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人類經濟活動和教化育人(教育系統,比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等)這種人類社會活動之間互動、交流和合作的狀態。分工是產教融合的前提,分工導致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具備不同的屬性和功能。比如,產業系統以生利為目的,教育系統是以育人為目的,一個是掙錢的,一個是花錢的。又比如,從我國管理體制的角度看,產業系統中的國有企業屬于國資委管理,教育系統的公辦職業學校屬于教育行政部門管轄,兩者“雞犬之聲相聞,往來交流不多”。互補(你有我沒有但是我需要,我有你沒有但是你需要)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礎,雙贏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動力,這一點要搞清楚,正所謂“沒有三分利、誰起早五更”。
職業學校培養具備一技之長的職業人,不能沒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產教畢竟是在兩條道上跑的車,不同之處遠遠大于相同之處,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融合呢?前面提到產教融合建立在產教、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就是要找到產教、校企雙方目標的交匯點、利益的共同點。交匯點、共同點就是產教融合的切入點、著力點。從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來看,主要有3 個這樣的交匯點。
第一,技術工人的企業需求和學校供給是產教融合的交匯點。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包括數量和結構兩個層面。理想狀態是行業企業需要多少人才,職業學校就培養多少人才;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業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但是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很難出現,因為人才需求的數量處于動態變化之中,人才的年齡、學歷、性別、能力等結構層面的供需更為復雜,如果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間沒有相應的溝通和反饋機制,兩者只會“各行其道”,出現所謂的結構性失業的問題。產教、校企雙方通過建立信息渠道和合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企業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樣的人的交匯點,這是產教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一定是圍繞人才培養展開的。
第二,操作技能的企業實習和學校練習是產教融合的交匯點。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要到企業去,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上工作,這些崗位對從業人員最核心的要求是掌握在基本原理基礎上的操作技能,要熟悉設施設備,熟知生產工藝,“來即能用”。這就給職業學校出了個難題,職業學校是教育機構,企業是生產機構,學校的教學不可能完全和生產過程對接。再加上職業學校囿于條件,訓練學生操作技能的設施設備不可能經常更換,只能用老設備練新技能。產教融合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職業學校里練習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藝流程,到企業生產崗位上熟習真實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這樣對職業學校的技能學習是一個效果檢驗,也是一個熟練程度的強化。
第三,教學資源的校企轉換與統籌利用是產教融合的交匯點。職業學校的辦學需要校舍、經費、設施、師資等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從哪里來?公辦學校幾乎全靠政府的財政撥款,但總是顯得捉襟見肘,不敷使用。學校就要另辟蹊徑,眼睛盯住行業企業。好在與職業學校主干專業聯系密切的行業企業都有比較豐富的諸如企業文化、生產工藝、生產設施設備、具有生產實踐經驗的技工、各種各樣的制度文本等資源,這些資源經過轉換(比如經過從企業車間到學校教室的空間轉換、從崗位要求到課程教材的內容轉換、從人作用于物的生產到人影響人的教學方式轉換、從生產場景熟練技工到校園環境指導教師的角色轉換等等)后可以成為職業學校的教學資源,助力職業學校培養出企業用得上的員工。同樣的道理,經過多年辦學積累的教育教學資源經過轉換后也能被企業利用,助力企業培訓員工、改造工藝、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職業學校以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操作技能的熟練為重點、以校內外資源的統籌為基礎,千方百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其中離不開產教的深度融合。職業學校要把產教融合這件好事辦好絕非易事,從一些做得比較好的職業院校的實踐來看,須強化以下四個措施。
一是發揮行業協會產教融合的橋梁作用,為企業提供產學研融合的信息。政府和行業協會不僅僅只是人才需求創造方和經費、設施設備供給方,更為重要的是應該發揮其自身制定規則的作用。政府和行業協會既能在國內外接觸到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又能接觸到各類企業,可以說是各種信息、資源的集散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就要在產教之間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建立專門機構、區域范圍內的數據庫、信息交流平臺,服務于有意為企業提供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員工培訓的職業院校,也服務于對上述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員工培訓有需求且愿意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為它們牽線搭橋,讓產教雙方真正互動起來。
二是建立和運營適合的產教融合載體。職業院校可以和行業企業圍繞具體的目的,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形成松散式的合作(如技術服務項目合作)、名義上的合作(成立校中廠、廠中校),以及實體上的融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產業學院、企業學院、訂單班等)。事實證明,產教融合做得好,必須要有一個能夠被賦予獨立權利和義務的實體做支撐,這個獨立實體的意義在于形成同時遵循職業教育和產業行業雙重邏輯的運行機制,從而在規避合規風險的同時,盡可能地放大產教融合的優勢。有條件的學校和企業,應該通過新建、改造、合建等方式,盡可能地擁有獨立運行的產教融合實體。比如無錫汽車工程中等專業學校與相關行業企業共建了無錫東方汽車產業學院、蘇州清研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京東物流智能供應鏈產業學院、無錫市汽車職教集團等產教融合載體。
三是系統設計職校生的生涯發展體系。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校生生涯發展路徑,應將企業作為重要一元,使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產元素貫穿職校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從學校方面來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等的設計應由企業全程參與。“現代學徒制”“校企模塊化課程體系”“學校與工作場所的交叉學習”等都是職校生生涯發展路徑產教融合設計的體現。學生在職業學校與工作場所的空間轉換中,從一個“小白”逐漸轉變為具有基本職業能力的準員工。系統設計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校生培養方案和職業生涯發展體系是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的任務,做到“項目共建、課程共定、師資共通、人才共育、成效共評”,不僅有利于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最終體現為企業效益的提升和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
四是優化和完善產教融合的制度環境。產教融合歸根結底要學校和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合作的創新,良好的制度環境很重要。這不僅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松綁”“讓利”政策,也需要職業學校了解每一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對象,考慮每個合作方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劃定制度創新的空間和邊界,創造性地和企業開展在人才培養各方面的合作。職業院校和企業應該發揮產教融合主體的制度創新功能,在合規的前提下實現對傳統約束制度的突破。目前很多職業院校都有比較好的制度創新案例,如確保企業高質量參與產教融合的“產教融合保證金”“聯合招生和培養、一體化育人”“校企黨建聯盟”制度,成立校企混合所有的托管公司等。相信來自職業學校的制度創新,能夠為未來的產教融合提供更有借鑒意義的解決方案。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十全十美的職業學校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正因如此,也就給所有想在產教融合育人實踐方面有所作為的職業學校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