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培育以“學”為中心的教與學關系,倡導將知識建構、技能培養與思維發展融入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成長為技術使用者、技術設計者和技術反思者,從而成為具有未來技術勝任力的數字化時代的合格中國公民。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未來數字化公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不應把知識作為提前預設好的結論單向地傳授給學生,不能用教師的“威信”去“降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應該更注重理解、分析和應用。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以培育信息技術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把信息技術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應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的視角去觀察、行動和思考,并在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中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逐步建立起信息技術知識之間的關聯。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在課程中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境,給予學生最真實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探索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學科在高中階段需要通過學業水平測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通過測試是學習的動機之一,但更多的學習動力應該源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好奇心。自2020年9月信息技術新教材啟用以來,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應對學測考試上。特別是在講解Python 程序內容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就題講題”,以練習刷題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程序的理解,容易導致一批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興趣,引燃生長點,筆者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
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一些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毫無選擇地接受外部呈現給他們的任何事物,而是在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新的內容進行解讀。
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學生前概念進行診斷,結合學習內容設置恰當的情境,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原有經驗聯系起來。調查發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場景通常是激發其前概念的最佳情境,能有效解決學生已有經驗和將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認知沖突。
學業情緒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與學業有關的主觀情緒體驗。學業情緒存在兩種不同的來源:一種是由學業成敗所引發的各種情緒。比如學生在課堂練習全部正確時感到驕傲,在沒有完成時感到羞愧。另一種是伴隨學習活動本身而產生的情緒。比如學生在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時感到快樂,在老師提問時感到焦慮,在小組討論時感到輕松。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能判斷出學生的學業情緒,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避免學生陷入消極情緒中無法自拔。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的主觀判斷。學生在獲得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為影響其后續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在完成階段性學習內容后,要及時進行反饋,提優補弱,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升的空間,激發其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科自信和能力自信。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共有5 種不同版本的教材,江蘇省主要使用的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對教材中部分內容打散再融合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和課程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在第一輪教學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是按照書上的內容進行順序講解,同時橫向對比其他版本的教材。筆者在教學結束后反思,發現有些章節的內容可以進行解構重組,有些獨立的“小項目”可以整合成“大項目”,更便于學生學習。
以教科版必修1 第三單元“認識數據”為例,“數據探秘”是項目主線,貫穿于“探秘數字化”“網絡購物”“旅行助手”和“賬戶安全”4 個小項目中,共計6~8 課時。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認識了我們身邊的數據,但是對數據如何在計算機中呈現等問題沒有深入理解。“探秘數字化”這個小項目能讓學生認識并體驗文本、音頻的編碼過程和原理;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后再推進“網絡購物”和“旅行助手”這兩個項目的實施,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分析數據的結構以及數據在生活中的應用;“賬號安全”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與能力。整個過程一脈相承,環環相扣,能讓學生對數據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獨立的“小項目”到融合的“大項目”,既可以將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沁潤到每節課,又能整合各章節內容,達到跨章節融合實施的效果。
以“學”為中心突出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自主性,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內化后的內在感受。在最初的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科特點倡導“做中學”,特別是在遇到一些枯燥生澀的理論知識時,教師會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用模擬實驗的方式營造學習氛圍,達成學習目標。但是,學生在學習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這本教材時遇到了瓶頸。必修2 中的部分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更多的內容偏硬件實操,相對較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采用“用中學”的策略成功突破了瓶頸。
比如學生在學了“組建無線局域網”這節課以后,可以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當家里的無線局域網在使用中出現小問題時,學生可以嘗試自主解決,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反過來促進其對知識的渴求,提升學習的內驅力和自主性。以“學”為中心的真正價值不僅僅在于學生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知識,還在于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感受、體驗情感、提高認識并將知識內化成智慧,最終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形成了多樣化的能力結構。從“小項目”到“大項目”、從“做中學”到“用中學”的內容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把握好落腳點。
新課標在學科教學內容上強調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使學習在情境中真正發生,需要創設一定的項目主題引領教學,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在處理教科版必修1 第三單元“數據編碼”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發現學生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二維碼的編碼原理和制作方法非常感興趣,于是順理成章地引入“探秘二維碼”這個項目主題。鑒于“數據與結構”內容理論性較強,筆者結合當前盛行的網絡購物,以“包裹的旅行”為項目主題,引領學生逐層揭開數據結構原理。
在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時,教師要分析學生所處的認知環境,設計貼合學生現狀的項目主題,可以是貫穿整個單元的大項目,也可以是具體到某一小節的微項目。
信息技術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是每一位一線教師肩負的責任,為此筆者做了如下實踐研究。
以“探秘二維碼”為例(如下頁圖1 所示),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設計思路,筆者圍繞項目引入、項目分析、項目實施、項目總結四大方面進行探究,在分解、細化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將學科核心素養浸潤其中,促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圖1 “探秘二維碼”項目探究流程圖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學”為中心的理念關注學生的發展訴求,注重以項目迭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是推行實踐出真知。探求真理的過程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試錯的機會,學生只有經過親身體驗后才能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探秘二維碼”項目進行探究時,筆者創設了“掃一掃”“試一試”兩個模擬真實情境的實驗,學生可以借助平板電腦或者通過“在線解碼器”完成實驗探究。在此實驗中,學生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獲取過程,通過反思與歸納獲取了直接經驗,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是巧用數字化工具。項目實施的主體是學生,但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為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搭建學習平臺或者提供數字化工具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樣以“探秘二維碼”為例,學生通過實驗掌握相關知識后,對二維碼的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適時推出體驗、嘗試和挑戰制作二維碼的三個進階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驗活動。同時,利用數字化工具“喵喵機”(口袋打印機)將學生制作的二維碼直接打印出來,物化了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巧用數字化工具可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敏感度和適應性,引導學生體驗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活動,幫助學生學會有效利用數字化工具,提高多途徑化解問題的思維能力,優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是提升拓展性思維。項目迭代的過程亦是思維碰撞與提升的過程,碰撞的火花不但會在生生之間產生,也會在師生之間發生效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調整實施策略,在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的基礎上針對薄弱環節進行補充解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討論,復盤體驗過程,有助于拓展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找準切入點,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境,及時關注學生的體驗,時刻秉承以“學”為中心的理念,針對不同學情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以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