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云升
(河南省淮濱縣人民醫院 淮濱 464000)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易導致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出汗等癥狀。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藥物多以穩定斑塊、改善心肌缺血為治療目標。其中鹽酸曲美他嗪片是既往西醫常用藥物之一,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1~2]。中醫學認為,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屬“胸痹心痛”范疇,多為邪痹心絡、氣血不暢引發,因此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為主。而腦心通膠囊為中藥制劑,有益氣活血、通絡之功[3]。結合腦心通膠囊和鹽酸曲美他嗪作用機理,考慮兩者聯用或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在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淮濱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6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4]中相關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中醫辨證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心血瘀阻證,主癥: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為甚;次癥:胸悶心悸,面色晦暗;舌脈: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肝、腎功能正常;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Ⅰ~Ⅱ級。(4)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處于哺乳或妊娠期;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合并其他心臟病;合并腦血管疾病;有心肌梗死病史;有明顯出血傾向;合并惡性腫瘤。對照組女25例,男28例;病程2~15年,平均(9.35±1.38)年;年齡34~60歲,平均(42.35±3.24)歲;體質量指數20~25 kg/m2,平均(22.46±1.31)kg/m2;NYHA分級:Ⅰ級28例,Ⅱ級25例。觀察組女24例,男29例;病程3~16年,平均(9.42±1.41)年;年齡34~61歲,平均(43.08±3.23)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22.48±1.26)kg/m2;NYHA分級:Ⅰ級30例,Ⅱ級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先進行常規治療: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113013)口服,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213622)每晚口服,10 mg/次,1次/d;同時進行補液、吸氧,并控制患者鈉鹽及液體攝入量等治療;急性發作期時,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國藥準字H14020584),0.5 mg/次。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鹽酸曲美他嗪片,鹽酸曲美他嗪片(國藥準字H20065167),口服,20 mg/次,3次/d。觀察組采用常規治療+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腦心通膠囊(國藥準Z20025001),口服,1.6 g/次,3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治療12周后,評估兩組治療效果。治愈:患者癥狀消失,心電圖、實驗室指標檢查恢復;好轉:患者癥狀明顯減輕,間歇時間延長,發作次數減少,各項檢查指標有所改善;未愈:患者癥狀及各項檢查均未改善。總有效為治愈與好轉之和。(2)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治療前、治療12周后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ST段壓低數值總和(ST)。(3)心功能:兩組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的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 心 室 舒 張 末 期 內 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以上海三埃弗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SDS1800型心功能及外周血管參數綜合檢測儀檢測,其中LVEDd正常值43~51 mm,LVESd正常值28~38 mm,LVEF正常值≥50%。(4)不良反應:包括惡心、震顫、皮疹。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12周后,觀察組整體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ST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ST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ST(mm)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發作頻率(次/周)持續時間(min)觀察組對照組53 53 t P治療12周后觀察組對照組53 53 t P 6.75±2.10 7.03±2.09 0.688 0.493 2.25±0.83*4.22±1.37*8.954 0.000 8.92±1.78 9.07±2.07 0.400 0.690 4.22±1.58*6.30±1.26*7.493 0.000 2.30±0.72 2.25±0.69 0.365 0.716 1.17±0.32*1.85±0.43*9.236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治療前,兩組LVEF、LVEDd、LVESd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LVEF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兩組LVEDd、LVESd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LVEDd(mm)LVESd(mm) LVEF(%)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53 53 t P治療12周后觀察組對照組53 53 t P 63.48±3.31 62.91±3.29 0.889 0.376 48.21±3.35* 52.37±3.24* 6.498 0.000 48.38±3.32 47.45±3.34 1.438 0.154 34.15±3.16*39.45±3.27*8.485 0.000 42.74±2.39 43.15±2.22 0.915 0.362 54.37±3.14*49.16±3.23*8.420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但臨床認為其發生與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心肌梗死,增加患者病死風險。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冠狀動脈痙攣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況,但患者癥狀仍易反復發作,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尋找一種有效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方案十分必要。
鹽酸曲美他嗪片是一種細胞保護劑,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肌細胞有直接保護作用,可通過保護缺氧、缺血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防止心肌細胞內的三磷酸腺苷水平下降,穩定心肌細胞內環境,從而保證心肌細胞功能的正常運轉,進而起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6~8]。中醫學將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納入“胸痹心痛”范疇,多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阻遏心陽;或寒邪內侵,暴寒折陽,血行瘀滯,以致氣血運行不暢,寒、瘀、痰盤踞,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脈止痛。而腦心通膠囊為中成藥制劑,其中黃芪為君藥,行補氣固表的功效;地龍、水蛭、全蝎為臣藥,行逐瘀破血、通絡息風的功效;當歸、赤芍、川芎、桃仁、丹參、沒藥、乳香、紅花為佐藥,行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祛瘀止痛的功效;桑枝、桂枝、牛膝、雞血藤為使藥,起到引藥入經的功效。以上諸藥聯用,同起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9]。這表明鹽酸曲美他嗪聯合腦心通膠囊或可在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中獲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12周后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說明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用鹽酸曲美他嗪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效果顯著。證實上述研究假設。
在臨床指標及心功能指標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觀察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ST均低于對照組,LVEF較對照組更高,LVEDd、LVESd均較對照組低,提示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具有較好療效,可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改善患者心功能。究其原因:腦心通膠囊的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等,還可有效減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保護血管內皮,確保血管內血流通暢,增強心肌供血能力,抑制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損傷,繼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0~13]。同時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時間。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面,本研究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提示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并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其原因在于,腦心通膠囊是由藥性溫和的中藥組成,不易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因此,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聯用不易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鹽酸曲美他嗪片聯合腦心通膠囊在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可縮短心絞痛發作時間,減少發作次數,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