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鐵克
(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仁安醫院 遂平 463100)
手術是目前治療子宮肌瘤最主要的方式,但術中牽拉、創傷等可引起機體產生氧化應激反應,雖然適宜的刺激對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有一定作用,但應激反應過于強烈或持續時間較長,可導致患者出現病理性變化,進而損傷機體功能;且氧化應激還可通過多種通路調節蛋白家族,引導細胞凋亡,造成組織器官損傷[1~2]。另外,氧化應激反應產生游離的氧自由基可促進多種致炎因子的釋放、聚集,引起炎癥反應,進而影響手術進程,不利于預后[3]。既往研究報道,有效的麻醉方案可緩解氧化應激反應,減輕炎癥反應。全身麻醉是臨床應用較多的麻醉方式,操作相對簡單,但誘導時間較長,可能引起相關并發癥,需尋找更為有效的麻醉方案[4]。腰硬聯合麻醉將腰麻與硬膜外麻醉方案相融合,具有鎮痛效果好、起效快且并發癥少的優點[5]。本研究探討腰硬聯合麻醉對子宮肌瘤手術患者血清致炎因子及氧化應激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遂平縣仁安醫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擲硬幣法分為對照組(43例)與觀察組(44例)。觀察組年齡29~63歲,平均(45.85±6.38)歲;體質量47~79 kg,平均(67.24±8.85)kg;子宮肌瘤分類,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分別為29例、11例、4例。對照組年齡28~62歲,平均(46.93±5.63)歲;體質量46~78 kg,平均(67.75±7.52)kg;子宮肌瘤分類,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分別為27例、10例、6例。兩組年齡、體質量、子宮肌瘤分類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經超聲或宮腔鏡等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出現月經增多、月經紊亂、下腹痛、腰痛等臨床癥狀;符合手術指征且同意手術治療[6];均行腹腔鏡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近期采用免疫抑制劑、激素治療;伴有宮頸癌;伴有急、慢性感染;妊娠期合并子宮肌瘤;術中轉為開腹手術。
1.3 麻醉方法對照組實施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并采用多功能監測儀進行心電、血壓等監測,同時面罩吸氧。術前給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國藥準字H13021755)肌注,0.01 mg/kg。麻醉誘導:達唑侖注射液(批準文號H20160399)0.1 mg/kg,鹽酸昂丹司瓊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70315)0.1 mg/kg,依托咪酯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379)0.2 mg/k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0.5 m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42022076)2 μg/kg。誘導成功后行氣管插管,設置麻醉機相關參數: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2~14次/min。麻醉維持:微量泵持續泵入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91011)4~6 mg/(kg·h),芬太尼0.1~0.5 μg/(kg·h),直至手術結束。觀察組實施腰硬聯合麻醉:術前準備與對照組相同。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后,L2~L3間隙穿刺,若回抽后有清亮的腦脊液流出則穿刺成功。注入0.7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34020931)1.2 ml,退出腰穿針,觀察5 min無不良情況,取平臥位,置入硬膜外導管。將3~4 m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44020243)經導管注入,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1.4 觀察指標采集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靜脈血3 ml,常規3 000 r/min離心10 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氧化應激反應指標[過氧化氫酶(Catalase, CTA)、谷 胱 甘 肽 過 氧 化 物 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致 炎 因 子 [白 細 胞 介 素-6(Interleukin-6, IL-6)、腫 瘤 壞 死 因 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同時記錄患者術后24 h內惡心、嘔吐、心動過緩、嗜睡、肌肉震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23.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對比術后24 h,兩組血清CTA、GSH-Px、SOD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對比( ±s)

表1 兩組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對比( ±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CTA(U/L)GSH-Px(U/L)SOD(μU/L)術前觀察組對照組44 43 t P 術后24 h 觀察組對照組44 43 t P 14.71±2.47 14.24±2.25 0.927 0.356 25.14±4.24*19.55±2.28*7.633 0.000 92.41±4.35 93.14±1.71 0.026 0.308 127.25±6.31*98.57±6.35*21.130 0.000 67.63±4.24 67.14±4.32 0.534 0.595 88.74±5.32*74.62±5.34*12.354 0.000
2.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術后24 h兩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致炎因子水平對比( ±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IL-6(ng/L) TNF-α(ng/L)CRP(mg/L)術前觀察組對照組44 43 t P 術后24 h 觀察組對照組44 43 t P 107.23±8.85 108.31±8.47 0.581 0.563 43.14±6.21*58.34±7.53*10.282 0.000 90.82±8.05 90.54±7.85 0.164 0.870 34.57±5.63*49.34±6.43*11.406 0.000 22.58±3.04 22.32±3.28 0.384 0.702 9.62±2.67*13.38±2.96*6.224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術后24 h內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腹腔鏡手術雖然可有效剔除子宮肌瘤,但手術過程中CO2氣腹的建立對機體循環以及呼吸功能均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可引起高碳酸血癥,誘導機體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順利實施,影響預后[7]。全麻是腹腔鏡手術應用最多的麻醉方式,患者術后存在疼痛劇烈、清醒時間較長等缺點。同時因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對肌松要求高,而單一全麻患者較難達到標準肌松要求,從而增加了手術應激[8]。因此臨床還應尋找更加合適的麻醉方法。
創傷、疼痛可導致患者產生應激反應,促進相關致炎因子釋放,使得機體處于微炎癥狀態,甚至發生術后持續性炎癥反應,造成感染,影響預后[9]。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當機體受到感染或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時,其水平急劇上升。IL-6是一種多效應的細胞因子,參與機體免疫、抗感染進程。TNF-α可激活免疫細胞,促使炎癥反應細胞的聚集黏附,導致炎癥反應。而臨床研究發現,致炎因子的大量釋放、激活可導致還原型輔酶Ⅱ氧化酶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損傷細胞,并引起細胞凋亡[10~11]。此外,大量游離的氧自由基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釋放炎癥介質,誘發炎癥反應。本研究觀察組術后24 h的IL-6、TNF-α、CRP水 平 均 低 于 對 照 組,CTA、GSH-Px、SO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腰硬聯合麻醉可緩解子宮肌瘤手術患者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其原因在于,腰硬聯合麻醉的誘導與起效時間均較短,可快速達到松肌效果,且對組織的牽拉反應不敏感,并具有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的雙重優勢。運用于子宮肌瘤手術中,腰硬聯合麻醉可有效阻滯T6以下的脊神經,起到完善骶神經阻滯的作用,具有減輕患者內臟牽拉反應的作用[12~13]。且通過腰硬聯合麻醉,局麻藥可直接注入患者蛛網膜下腔,對脊髓表面、脊神經根等產生阻滯,在優化患者術中狀態的同時保證術后鎮痛效果,進而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程度[14~15]。此外,觀察患者術后24 h內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發現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似,提示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該方案具有可行性。但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可明顯減輕患者術后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理論上來說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因而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仍需進一步探討。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手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可明顯緩解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值得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