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娥 許麗觀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 福建廈門 361000)
胃癌屬于消化系統疾病,是臨床高發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二位[1]。胃癌好發于40歲以上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根治性手術聯合化療是臨床治療胃癌的常用方法,手術具有創傷性,術后需要長時間的休養和治療[2~3]。經濟壓力、疼痛的折磨、對手術效果的擔憂、營養狀況不佳等因素都會使患者出現焦慮、煩躁不安、恐懼等負性情緒,患者寢食難安,生存質量降低,也增加了并發癥發生風險[4]。良好的心態是天然的良藥,術后康復效果與患者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所以,重視患者的術后心理護理,做好術后心理護理干預工作對優化手術效果、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5~6]。本研究分析胃癌患者術后焦點式心理護理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4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根據術后不同護理方案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52例。研究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36~76歲,平均(52.3±4.0)歲;病變類型:腺癌37例,鱗癌15例;Borrmann分型:Ⅰ型16例,Ⅱ型24例,Ⅲ型12例。常規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37~77歲,平均(52.1±3.8)歲;病變類型:腺癌36例,鱗癌16例;Borrmann分型:Ⅰ型14例,Ⅱ型25例,Ⅲ型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胃癌;(2)已完成手術治療;(3)預測生存時間>6個月;(4)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能較好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1)嚴重營養不良;(2)惡性高血壓;(3)昏迷、意識障礙;(4)嚴重傳染性疾??;(5)腎、肺、肝等臟器器質性功能障礙。
1.3 護理方法常規組接受術后常規護理。(1)基礎護理。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室內物品擺放整齊,溫度維持23℃,濕度維持55%~60%,開窗通風。密切監測胃腸功能、靜脈補液、引流、心肺功能情況,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情況,讓家屬放心。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嚴格按照醫囑補液、吸氧。定時巡視,做好護理記錄。(2)健康教育。給患者發放《健康知識手冊》,講解胃癌術后防護、藥物作用、診療計劃等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率。叮囑患者注意預防跌倒、保持切口干燥,積極預防并發癥。(3)飲食指導。術后6~12 h輸注營養液,可飲用少量溫水。肛門排氣后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飲食,遵循少食多餐的進食原則,并逐漸向半流質、正常飲食過渡。(4)用藥護理。仔細核對患者及用藥信息,告知患者藥物功效、注意事項、常見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安全性。(5)疼痛護理。自控式靜脈止痛泵持續輸注2 d鎮痛藥物,然后通過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緩解疼痛感和炎癥反應。輕中度疼痛者可通過聽歌、看電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感。避開休息時間進行護理操作,減少器械噪音,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6)運動指導。術后1~2 d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如散步、體操、氣功等。引導家屬給予家庭支持,陪同患者堅持鍛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增強免疫功能,加快康復進程。研究組在術后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焦點式心理護理。(1)組建護理小組。由心理醫師、主治醫師、護士長各1名及護理骨干5名組成焦點式心理護理小組,護理骨干搜集資料,實施護理。心理醫師、主治醫師和護士長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焦點式心理護理培訓,讓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心理狀態評估方法、焦點式心理護理技巧、溝通方法等,提升護理質量。(2)調查現狀。悲觀、絕望可能與疼痛、無法正常進食、缺乏家庭支持、經濟壓力有關,嚴重者有自殺自虐傾向;焦慮煩躁可能與術后治療、疼痛有關;恐懼可能出于對病灶轉移、死亡擔心有關;緊張可能與陌生的治療環境、缺乏信心有關。(3)心理護理方案。在文獻庫搜集胃癌患者術后心理護理相關知識,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實施護理干預。協調式護理:在遵循醫囑前提下盡量滿足患者要求,如飲食偏好、音樂風格、運動方式、娛樂活動等。引導親友多鼓勵、陪伴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幸福、快樂,對治療充滿信心。討論式護理:每周組織病友開展一次時長為40 min的討論會,鼓勵病友之間分享情緒調節方法、積極的治療體驗、運動方式、藥膳等。分享結束后互相點評、建議,加入微信群,增加社交活動,相互勉勵。啟發式護理:耐心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說出面臨的問題,并告知患者醫護人員會一直陪在身邊,讓患者安心。啟發患者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會正確宣泄情緒,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解答,并給予情感支持。有經濟壓力者可告知其通過借助醫療補助、慈善會、水滴籌等募集資金;因疼痛引發負性情緒者合理使用鎮痛藥,強化家庭支持,解決心理困擾。開放式護理:向家屬了解患者飲食偏好、職業、生活習慣、性格等,協同家屬幫助患者改善不良嗜好和生活習慣,實行獎勵機制。列舉成功案例,邀請恢復良好者分享體驗,使患者堅定康復信心。引導患者每天正念冥想訓練30 min,摒棄雜念,讓身心放松。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術后3 d)焦慮自評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抑郁自評量表(SD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VAS評分,術后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出院前)。SDS、SAS評分用于評估患者心理狀態,SDS評分<53分、SAS評分<50分表示正常,得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Barthel指數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PSQI評分0~21分,評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VAS評分0~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輕。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護理環境、護理態度、護理技術、人文支持4個維度,每項評分0~25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 組 術 后 住 院 時 間 與PSQI、VAS評 分 比 較研究組PSQI、VA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與PSQI、VAS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與PSQI、VAS評分比較( ±s)
組別 n 住院時間(d)PSQI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VAS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常規組t P 52 52 7.4±1.6 9.1±1.9 4.935 2 0.000 1 16.7±1.6 16.6±1.5 0.328 8 0.743 0 6.3±1.7 9.1±1.5 8.905 9 0.000 1 5.9±1.5 6.1±1.4 0.702 9 0.483 7 3.2±0.5 4.1±0.8 6.879 4 0.000 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 護理環境 護理態度 護理技術 人文支持研究組常規組t P 52 52 22.6±1.8 20.1±2.5 5.852 1 0.000 1 22.8±1.3 19.9±1.4 10.945 9 0.000 1 22.7±2.4 20.6±1.5 5.194 1 0.000 1 23.8±1.1 18.7±1.2 22.591 7 0.000 1
2.3 兩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比較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s)

表3 兩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常規組t P 52 52 55.9±3.2 56.1±2.9 0.334 0 0.739 1 37.6±1.8 44.1±4.5 9.671 0 0.000 1 59.8±4.3 59.9±4.4 0.117 2 0.906 9 41.7±2.4 48.8±3.1 13.059 4 0.000 1 Barthel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67.8±4.1 67.7±4.2 0.122 9 0.902 5 85.1±2.6 79.7±3.1 9.624 3 0.000 1
胃癌病灶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7],主要與感染幽門螺桿菌、不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壓力過大等有關,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國胃癌患者眾多,早期缺乏典型癥狀,部分患者在有明顯癥狀時已達到中晚期,需行手術治療[8~9]。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運動、胃腸、免疫功能會發生變化,加之術后放化療、氧療、昂貴的治療費用、行動不便、治療時間長等因素,患者術后容易出現悲觀絕望、焦慮煩躁、恐懼、緊張等消極情緒。尤其是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術后情緒波動大,對病情轉化情況十分敏感,不利于術后診治工作的開展[10]。所以,了解胃癌患者術后心理特征,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
焦點式心理護理是一種針對性的新型心理護理干預模式[11~12],聚焦解決胃癌患者的心理問題,強調關注個體差異。對于手術患者,一般心理特征包括猜疑、情感脆弱、孤獨、悲觀、自尊心和敏感度增強,此時的患者需要被接納、被認識,盡快適應手術及治療后所面臨的環境變化,提升安全感。中年患者承擔家庭重任,心理活動復雜。老年患者容易產生孤獨感,認識不到自身價值,心靈脆弱。焦點式心理護理以臨床經驗、文獻資料、患者個體情況為基礎,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在尊重并關心患者的喜好、需求、心理感受等前提下把握交流時機,通過協調式、討論式、啟發式、開放式心理護理方式解決患者的疑惑,糾正錯誤認知,讓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曹林慧等[13]研究心理護理對胃癌術后的效果發現,研究組護理后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分別低于對照組,睡眠狀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護理干預能減輕胃癌患者術后疼痛感,改善負性情緒和睡眠質量。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護理后SAS評分(37.6±1.8)分、SDS評分(41.7±2.4)分、PSQI評分(6.3±1.7)分、VAS評分(3.2±0.5)分,分別低于常規組的(44.1±4.5)分、(48.8±3.1)分、(9.1±1.5)分、(4.1±0.8)分;研究組Barthel指數(85.1±2.6)分,高于常規組的(79.7±3.1)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研究組術后住院時間(7.4±1.6)d,短于常規組的(9.1±1.9)d;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醫護人員共同組成的護理小組是保證實施有效護理干預的主體,通過全員培訓強化了焦點式心理護理理念,提升護理質量[14]。對患者的個體情況、心理狀態進行調查后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引導,如建立信任關系、減少環境的不良刺激、增加家庭和社會支持、規范處理疼痛、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等,讓患者改變患得患失、過分擔憂等不良心理,學習他人積極治療的經驗;通過正念冥想、生物反饋、暗示法、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感受,靜心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學會放空自己,釋放情緒,從而提升生活質量[15]。本研究所選病例較少,未對特殊患者進行觀察,需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應用焦點式心理護理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生活質量,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患者的接受度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