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運喜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 信陽 464000)
神 經 根 型 頸 椎 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為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占各類型頸椎病的60%~71%。且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的增加,CSR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CSR歸屬于中醫學“項痹、痹痿”范疇,主要病因為正氣偏衰、肝腎虧虛,患者自身防御能力不足導致風、寒、濕侵入關節和筋脈,氣血不暢,難以滋養關節,治宜行氣活血、柔順筋脈。針刺、推拿均為中醫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方式。相關研究指出,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治療混合型頸椎病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癥狀[2],但關于應用于CSR患者的效果臨床尚缺乏相關報道。本研究探討從頸椎活動度、炎癥介質變化等方面分析蒼龜探穴針刺法與旋提手法聯合應用治療CSR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治療的CSR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男24例,女28例;年齡26~58歲,平均(43.61±6.49)歲;病程1~5年,平均(3.12±0.64)年;累及部位:C3~C4間隙4例,C4~C5間隙9例,C5~C6間隙28例,C6~C7間隙11例;體質量指數18.9~28.1 kg/m2,平均(23.64±2.21)kg/m2;合并癥:高血壓5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癥2例。對照組男25例,女27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45.02±5.92)歲;病程1~5年,平均(3.01±0.70)年;累及部位:C3~C4間隙5例,C4~C5間隙10例,C5~C6間隙29例,C6~C7間隙8例;體質量指數19.1~27.8 kg/m2,平均(23.30±2.18)kg/m2;合并癥:高血壓4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癥3例。兩組基礎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累及部位、體質量指數、合并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號:KY2021-07-002)。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CSR診斷標準[3];入組前1周未接受相關治療;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其他類型頸椎病;頸椎腫瘤;脊髓損傷;嚴重骨質疏松癥;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病變部位存在手術史。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取穴雙側外關、曲池、夾脊、中渚、臂臑、肩貞,常規消毒,采用毫針(0.30 mm×40 mm)以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觀察組采用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治療。(1)旋提手法:取坐位,放松頸項部肌肉,以按、捻、揉等方法放松頸部痙攣僵硬肌肉10 min;囑患者頭部水平旋轉至最大角度,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頜,緩慢牽引拔伸3~5 s;放松肌肉,肘部用力快速向上牽引,出現一聲或多聲彈響時提示操作成功;再次放松頸肩部肌肉。15~20 min/次,1次/d,每隔1日進行1次,10次為一個療程。(2)蒼龜探穴針刺法:取穴雙側天宗、曲池、頸夾脊、外關、臂臑、中渚、肩貞,直刺天宗穴,得氣后,毫針退至淺層皮下,根據先左后右、從上至下的順序斜刺進針,并更換方向,自淺至深緩緩進針,發現新針感時毫針退至淺層皮下,重復進針,各方向進針后按壓出針,其他穴位針刺方法同對照組。1次/d,10次為一個療程。兩組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估標準:從頸部功能活動、手臂麻木、頸臂疼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頸椎病變節段棘突或棘突旁壓痛5個方面評價患者癥狀,嚴重癥狀記3分,中度癥狀記2分,輕度癥狀記1分,正常記0分。癥狀消失,治療后癥狀積分減少率≥70%為顯效;癥狀緩解,積分減少率30%~69%為好轉;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積分減少率<30%為無效。好轉、顯效計入總有效。(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采用頭盔式頸椎活動測量儀測定。(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檢測方法:空腹抽取3 ml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頸椎功能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v Index, NDI)[4]評估,NDI分值范圍0~50分,得分=(受試對象完成的項目數×5/50)×100%,得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越差。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5]評估疼痛程度,分值范圍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重。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顯效30例,好轉19例,無效3例;對照組顯效20例,好轉21例,無效11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4.23%(49/52),高于對照組的78.85%(41/52)(χ2=5.283,P=0.022)。
2.2 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治療前,兩組頸椎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 ±s)

表1 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左旋 右旋 左屈 右屈 前屈 后伸治療前52 52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 P 觀察組對照組t P 52 52 56.94±9.08 58.31±8.79 0.782 0.436 76.39±10.52*70.30±11.52*2.815 0.006 57.48±8.85 55.61±9.38 1.046 0.298 75.49±9.67*68.49±10.04*3.621 0.001 31.76±4.63 30.64±5.16 1.165 0.247 43.06±6.45*37.95±5.76*4.261 0.000 31.28±5.04 32.94±4.71 1.735 0.086 44.26±5.84*38.01±6.05*5.360 0.000 38.06±7.25 37.11±8.02 0.634 0.528 45.96±7.35*40.02±6.96*4.232 0.000 40.02±7.81 38.69±8.10 0.852 0.396 48.35±6.64*41.27±7.49*5.101 0.000
2.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血清IL-1β、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β、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ng/L, ±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ng/L,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 n IL-6 治療前 治療后IL-1β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 P 52 52 45.01±6.47 43.38±7.01 1.232 0.221 16.49±3.05*27.46±3.61*16.739 0.000 6.72±1.17 6.54±1.21 0.771 0.442 1.34±0.35*2.37±0.40*13.974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對比治療前,兩組NDI、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DI、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對比(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疼痛程度對比(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 n NDI 治療前 治療后VAS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t P 52 52 39.04±4.61 38.85±4.39 0.215 0.830 18.16±3.01*22.57±3.28*7.143 0.000 5.72±1.84 5.60±1.79 0.337 0.737 2.28±0.72*3.15±0.96*5.228 0.000
CSR發病機制復雜,相關研究發現,與慢性勞損、骨質增生、急性外傷等多種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頸椎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6~7]。因此,應以緩解疼痛、恢復頸椎活動度為治療目標。
中醫學認為,CSR患者頸部肌肉勞損、氣血不達,應以活血、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8]。《金針賦》中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此法可行經運氣、通利關節、通經接氣,能有效改善CSR患者臨床癥狀。相關研究表明,推拿應用于頸椎病患者,可對神經生理、生化兩個環節進行調節,發揮活血理氣、疏通經絡等效果[9]。旋提手法是一種手法推拿,治療關鍵在于適當把握旋提力度、角度,從上至下旋轉,并逐漸增加頸椎位移,輕微加大上提力度,前屈位旋轉,可增加椎管截面積、椎管內空間,有利于促進頸椎生物力線恢復,緩解神經根壓迫[10]。本研究將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用于CSR患者,結果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94.23%,高于對照組78.8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蒼龜探穴針刺法在穴位探刺時誘導經氣進入受損部位筋脈,以補經脈之虛,驅深部之邪;旋提手法可解除肌肉痙攣,糾正小關節錯位,松解粘連軟組織,解除滑膜嵌頓,進而調整頸椎應力分布,改善局部活動功能。兩者聯合從不同途徑發揮作用,因此,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癥狀,促進頸椎活動度恢復,提高治療效果。
炎癥介質廣泛參與CSR病情加重各環節,其中IL-1β為CSR病變始動因素,可對其他炎癥介質的釋放進行調節,進而發揮促炎作用。研究表明,IL-1β水平升高會加重椎體關節炎性損傷,同時會刺激IL-6合成及分泌,而IL-6可調節炎癥細胞分化,其血清水平與頸椎病患者疼痛程度密切相關[11~12]。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β、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可減輕CSR患者的炎癥反應,但具體作用過程仍需進一步深入探究。本研究還發現,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能更有效改善CSR患者頸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進一步證實本研究治療方案具有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綜上可知,蒼龜探穴針刺法聯合旋提手法治療CSR效果顯著,能有效增加頸椎活動度,減輕炎癥反應及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頸椎功能,具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