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顏
(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院重癥醫學科 安陽 455000)
手術是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的重要方式,其中以甲狀腺全切術較為常用,目的在于切除病灶,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生存率[1]。以往傳統開放手術雖然可有效切除病灶,但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且術后會在頸部留下瘢痕,影響美觀[2]。近年腔鏡技術被廣泛用于外科手術中,有研究報道,將3D腔鏡應用于DTC甲狀腺切除術中,可較真實地還原手術視野,提高手術精確度,有效保護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降低手術創傷風險,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相比于傳統腔鏡,3D腔鏡手術系統能夠更清晰地呈現腔內組織解剖結構,并能更好地顯示真實視覺中的三維立體手術視野,與傳統腔鏡比較,其層次感更為明顯,使術者能夠更為精準地判斷手術路徑,特別是避免了傳統腔鏡手術深度不足的缺點,分離和切割更加準確,可更加簡單、便捷地進行縫合與打結等操作,可有效避免損傷血管及神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4]。但另有研究報道,3D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入路距離腫瘤部位較遠,且需要游離皮下組織,創傷可能會大于開放手術,不利于術后恢復??梢姡壳皩τ谇荤R技術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DTC中的應用價值還存在爭議[5]?;诖?,本研究重點研究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治療DTC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收集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完成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的42例DTC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作為觀察組;另收集醫院同期收治的完成傳統手術治療的42例DTC患者病歷資料,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10例,女32例;年齡40~65歲,平均(52.48±4.11)歲;單側DTC 13例,雙側DTC 29例。觀察組男11例,女31例;年齡41~65歲,平均(52.89±3.92)歲;單側DTC 12例,雙側DTC 30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6]中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行手術切除治療;病灶最大直徑小于2 cm;未見雙側頸區淋巴結轉移及鄰近組織侵犯;患者TNM分期均為Ⅰ期;病例資料完整,患者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行甲狀腺或其他頸部手術患者;術前常規檢查發現心、肺等臟器病變患者;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腫瘤浸潤級別較高患者;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術后復發患者;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
1.2 手術方法兩組均實施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并肩部墊高,充分暴露頸部,常規手術范圍消毒鋪單。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取頸部低領式切口,長5~7 cm,沿頸白線逐層切開至甲狀腺腺體,分離甲狀腺外被膜,以充分暴露甲狀腺組織,并分離甲狀腺周圍;將甲狀腺峽部切開暴露氣管,將一側甲狀腺與前表面分離,后將甲狀腺中靜脈結扎切斷,沿甲狀腺向上游離至甲狀腺上動、靜脈,并做結扎處理;鉗夾甲狀腺上極并切斷,將甲狀腺向下游離至甲狀腺下動脈和靜脈,并結扎切斷,隨后對甲狀腺行超聲刀全切除術,術中避免造成甲狀旁腺及喉返神經損傷。如果進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有必要解剖喉返神經,保護甲狀旁腺。觀察組采用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采用胸乳入路三孔法,將選定的觀察孔切割約1 cm,將30~40 ml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用穿刺針沿觀察孔向頸部皮下組織注射,用分離棒對標記的皮下組織初步分離。經上述切口置入3D腔鏡,并在其輔助下將5 mm的穿刺套管分別放置在左側和右側乳暈。由左乳暈操作孔置入超聲刀,另外右乳暈操作孔置入持物鉗,并在3D腔鏡直視下對頸闊肌及頸前肌群進行分離。先應用超聲刀將頸白線切開,放置并拉動肌肉牽開器,以充分暴露甲狀腺,后切開甲狀腺外被膜并沿氣管后切開峽部,先后游離至甲狀腺上、下極,將下極血管的后腺體向內拉,后向上游離至甲狀腺上極血管并將其切斷。喉返神經開始暴露在甲狀腺下極,將包括腫瘤在內甲狀腺腺體切除,完整解剖出喉返神經,此時操作需注意,避免造成甲狀旁腺損傷。將一側殘余甲狀腺及中央區淋巴結徹底切除,另一側切除法與此相同,期間注意保護甲狀旁腺及喉返神經。兩組手術創面均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確認無出血后,進行負壓引流,逐層縫合創面。
1.3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并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2)甲狀腺激素相關指標和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分別于術前、術后7 d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2 000 r/min的離心速度共離心5 min,取上清液待檢。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甲 狀 腺 激 素(Thyroxine, T4)、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 FT4)、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等甲狀腺激素水平;分別采集兩組術前及術后3 d時的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采用CellSearch方法測定CTC計數。(3)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并比較兩組術后切口感染、暫時性低鈣、聲音嘶啞、頭暈嘔吐、手足麻木、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Temporary Hypoparathyroidism, tHPP)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兩組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42 42 χ2 P 118.68±18.12 99.57±12.13 5.680 0.000 68.58±5.26 88.51±8.33 13.111 0.000 122.22±12.76 117.61±10.44 1.812 0.074 5.37±1.23 5.88±1.34 1.817 0.073
2.2 兩組甲狀腺激素水平、CTC計數比較術后7 d時,兩組T3、T4、FT3水平均較術前降低,TSH水平和CTC計數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CTC計數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術前與術后7 d時的T3、T4、FT3、FT4、TS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甲狀腺激素水平、CTC計數比較( ±s)

表2 兩組甲狀腺激素水平、CTC計數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T3(nmol/L) T4(nmol/L) FT3(ng/L) FT4(ng/L) TSH(mU/L) CTC計數(個/10 ml)術前42 42術后7 d時觀察組對照組t P觀察組對照組t P 42 42 1.82±0.21 1.89±0.23 1.457 0.149 1.31±0.14*1.35±0.18*1.137 0.259 108.63±5.21 108.84±5.05 0.188 0.852 81.63±4.51*81.89±4.57*0.262 0.794 4.27±0.53 4.36±0.55 0.764 0.447 2.47±0.27*2.54±0.31*1.104 0.273 18.21±0.76 18.13±0.64 0.522 0.603 10.45±0.41*10.36±0.48*0.924 0.358 2.25±0.37 2.28±0.38 0.367 0.715 11.21±0.82*11.39±0.67*1.102 0.274 22.51±4.52 22.43±4.41 0.082 0.935 25.79±6.51* 31.02±8.84* 3.087 0.003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 生率9.52%,低于對照組的30.95%(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外科手術是治療DTC主要的方式,DTC女性患者較多,傳統開放手術會在頸部留下5~7 cm的手術瘢痕,嚴重影響頸部美觀,易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患者接受度低,應用受限。而胸乳入路的腔鏡技術因具有切口小、位置隱蔽、可實現頸部無瘢痕等優勢被廣泛應用,易于被患者接受[7~8]。
傳統2D系統最主要的弊端在于對主體、層次及深度感知較差,主操醫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掌握操作技術,故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而改進后的3D腔鏡優勢在于高清視野及精準的空間定位,可以恢復真實的三維手術視野,能最大限度地提供解剖深度和三維水平,進而降低手術風險,現已逐漸應用于外科領域[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說明3D腔鏡技術雖然會增加手術時間,但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這可能是因為3D腔鏡具有高清效果,能夠將甲狀腺周圍的微小血管清晰顯露出來,便于施術者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及時發現小的出血點,使施術者做到及時止血,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10~11]。正是由于3D腔鏡的高清、立體效果,使得術中操作更為精細,步驟相對復雜,從而延長了手術時間。有研究顯示,3D腔鏡需要游離廣泛的皮下組織,會使術后積液量增加,因而不具備腔鏡手術的優勢[12]。但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術后引流量發現,差異并不顯著,由此可見,3D腔鏡技術并不會增加創面的液體滲出,效果與開放手術相當。此外,觀察組住院時間亦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3D腔鏡不會增加創傷,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并且本研究結果發現,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和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DTC對患者甲狀腺功能的影響相當,但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CTC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3D腔鏡下手術的視野更加清晰,更利于分辨腫瘤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對腫瘤組織的壓迫更小,促進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循環更少,因此CTC水平較低。
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損傷是DTC術后常見并發癥,另外甲狀旁腺損傷可造成tHPP、聲音嘶啞、暫時性低鈣等情況,因此術中保護好喉上、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尤其重要。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可見3D腔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分析原因可能為3D腔鏡下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可清晰、徹底顯露解剖結構,能夠有效防止手術副損傷,減少術后并發癥的出現[13~14]。另外,因甲狀旁腺周圍受脂肪組織包繞,肉眼無法將其與脂肪組織及淋巴結等作出精準判斷,而在3D腔鏡的高清晰視野下操作,使得醫生能夠對甲狀旁腺進行區別,進而降低甲狀旁腺損傷情況發生,更好地控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5]。
綜上所述,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治療DTC較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兩者對患者甲狀腺功能的影響相當,但3D腔鏡下甲狀腺全切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不會引起CTC水平大幅升高,且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