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目的:以轉出ICU的神經內科重癥病患為研究對象,分析延續性護理的價值,以供參考。方法:選擇2020年3月~2021年3月至我院神經內科就醫的重癥病患中選擇90名作為研究對象,并將之隨機分為甲、乙組,在病患轉出ICU后,以常規護理模式護理甲組病患,以延續性護理模式護理乙組病患,在病患康復后,對比兩組病患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出現率、ICU重返率以及恢復指標等。結果:就ICU重返率和并發癥出現率而言,甲組高于乙組;就恢復指標和護理滿意度而言,乙組優于甲組,且P<0.05,數據差距符合統計學訴求。結論:在轉出ICU的神經內科重癥病患護理中,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有效規避并發癥和重返ICU等消極現象的出現,優化病患的恢復效率,提高病患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極具運用價值和普及價值。
關鍵詞:ICU;重癥病患;神經內科;應用價值;延續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3--02
引言
在神經內科臨床治療過程中,重癥病患轉出ICU后,醫護工作者極易因環境變化、醫護人員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忽視普通病房與ICU病房間的過渡性護理問題,從而妨礙病患的康復進度,甚至致使其重返ICU,進而消耗醫療資源,影響病患及其家屬對醫療質效的滿意度,提高醫患糾紛的出現率。延續性護理是以均質、連續、協調護理為核心,以病患訴求為基礎展開的連續性護理模式,將其運用于病患轉出ICU病房后的銜接護理中,可有效降低病患的ICU重返率和并發癥出現率,提高其康復效率。因此,本文將選擇在我院精神內科就醫的重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探析延續性護理的運用價值,論證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擇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至我院神經內科就醫的90名重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并將之隨機分為甲、乙組,每組45人。甲組病患接受常規護理,乙組病患接受延續性護理。甲組病患由21名男性和24名女性構成,其年齡在33~76歲間,平均年齡是52.12±9.87歲;其ICU入住時長在6~18d,平均時長是12.01±2.71d;乙組病患由29~79歲間,平均年齡是52.98±10.23歲;其ICU入住時長在5~21d,平均時長是13.92±2.89d。此外,兩組病患的一般資料齊全,且P>0.05,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價值;所有病患及其家屬知悉研究實況和目標,并自愿參與,全程配合。
1.2 方法
1.2.1 甲組
甲組病患接受常規護理手段,具體如下:
病患體征指標滿足ICU轉出指標后,將其轉到普通病房。轉運工作由ICU管床醫生、聯絡護理者、ICU專科護理者合作完成,在病患轉出前,護理者需備好轉運儀器和設備;病患轉出后,ICU護理者需與普通病房護理者展開全面的交接工作,諸如:病患的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以及姓名等一般資料,病患的資料、病情、手術室、病史以及診斷等背景,病患的異常報告、生命體征、壓瘡風險、意識狀況、深靜脈血栓風險以及心理狀態等評估結果;病患的后續護理方案等;普通病房護理者需給予病患高質量的護理服務,諸如:肢體活動、生命體征監控、飲食管理、各項遵醫囑護理和治療、氣道管理、并發癥防范、床邊康復、NJF護理等。
1.2.2 乙組
乙組病患基于常規護理模式,接受延續性護理手段,詳細如下:
第一,建構延續性護理團隊與專業培訓體系
延續性護理團隊由ICU醫師、ICU護士長、ICU聯絡護理者、ICU專科護理者等九人組成,其中,護士長為團隊組長(一名),承擔擬定延續性護理方案、培訓并監督團隊成員的職責;ICU聯絡護理者四名,承擔詮釋護理方案、聯絡普通病房護理者、病房訪視、心理疏導、協同查房、家屬寫作等工作;ICU專科護理者三名,承擔專科護理技術指導、銜接普通病房、ICU專科護理等工作;ICU醫生一名,是延續性護理顧問[1],承擔技術指導、解答團隊成員的疑難問題和醫學知識疑問等。延續性護理團隊培訓內容包含延續性護理服務內容、護理目的、護理形式、相關量表內容、質量把控方式、數據收集、普通病房與ICU的過度辦法、量表調查指引等;培訓以會議、匯報、PPT等形式進行,每周兩次、一共八次;所有團隊成員同步參加專業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統一參與考核,通過考核后即可參與工作實踐。此外,此次研究的護理目標為:以轉出ICU的重癥病患為對象,擬定全面詳細的延續性護理方案,并評估其護理成效。
第二,延續性護理實踐。
心理疏導:ICU聯絡護理者在病患轉入普通病房后,需告知病患病況已好轉、并保證在后續治療中給予其一體化、均等化以及同質化的護理服務,提高其配合熱情和康復自信;指引病患認識積極心態之于后續康復質效的價值,激勵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病魔、配合護理工作;與普通護理者展開緊密溝通,助力其深度了解病患的心理狀態,促使其給予病患充足的耐心和愛心,舒緩其消極情緒,降低消極情緒對病患身心素質的負面干擾。
家屬協作:家屬的關心、安慰、激勵和支持可有效舒緩病患的消極情緒。因此,在和病患交流結束后,ICU聯絡護理者需與其家屬展開密切溝通,助力其深度了解病患病況、解答其護理疑問等,舒緩其焦慮、擔憂心理;助力其了解病患的心理狀態,促使其以回憶美好過往、談心以及暢想未來等方式給予病患充分的陪伴和關心,根除病患對家庭的負疚感,促使病患積極配合治療;指引家屬了解后續護理安排,建構優良的交流預期,給予其充分的社會支持,促使其主動與護理者溝通病患病情。
普通病房與ICU的過渡性護理:NJF是給予ICU病患營養支持的關鍵策略,NJF的綜合管理是延續性護理的關鍵內容。因此,普通病房護理者需與ICU專科護理者合作管理病患的NJF。諸如:沖管手段、鼻腸管有關并發癥、滴注量、鼻腸管隔渣喂藥、沖管間隔時長、鼻腸管堵管處理辦法等。此外,ICU專科護理者需指點普通護理者強化氣道管理與排痰護理,以規避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出現。
協同查房:在病患轉出ICU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四天和第六天早晨,需與普通病房護理者展開協同查房,查房內容包含:DVT、營養、跌倒、壓瘡、肺部感染等護理風險評估,優良心理、飲食恢復、早期下床、平常活動功能恢復等護理目標,心理、活動、下床、攝食等護理問題,生命檢測儀、器官套管、NJF等管道維護,并以查房內容為核心,展開全面的記述和評估;查房結束后,需與普通病房護理者合作討論、擬定和踐行護理方案,從而提高病患的康復質效。
護理訪視:ICU聯絡護理者在病患轉出ICU二十四小時內進行第一次床旁訪視,訪視內容包含:傷口護理、病患氣管管理、感染預防、病情識別、引流管管理以及輸液管理等,評估病患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態,探尋家屬關于病患照顧和平常陪護的問題,并以病患的病況為依據優化、貫徹護理方案;在第一次床旁訪視結束后的四十八小時內展開第二次隨訪,跟進、改進、調整、評估第一次訪視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從而提高護理質效;在病患轉出ICU的第七天展開第三次訪視,評估病患的康復狀態。此外,普通病房護理者遭遇腸內營養支持、疼痛管理等護理難點,可聯系ICU聯絡護理者展開協同會診,處理問題。
1.3 觀察指標
肺部感染、腹瀉、反流誤吸、堵管等并發癥的出現次數;重返ICU的例數;從首次下床活動時長、普通飲食恢復時間、普通病房住院時長等方面評估病患的恢復指標;病患護理滿意度的測評結果,總滿意度=(良好+滿意+一般)/45。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借助SPSS26.0軟件處理,且計量資料以(±s)指代,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指代,以X2檢驗。此外,當P<0.05時,研究結果具備臨床參考價值和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第一,就ICU重返率而言,甲組7例(15.56%),乙組1例(2.22%),甲組高于乙組,且X2=4.789,p=0.031,數據差異契合統計學訴求,極具臨床參考價值。
第二,就并發癥出現率而言,甲組高于乙組,且P<0.05,數據差距滿足統計學訴求,極具統計學價值(見表1)。
第三,就恢復指標而言,乙組優于甲組,且數據差距符合統計學訴求,具備較高的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2)。
第四,就護理滿意度統計表,甲組滿意13例,良好12例,一般9例,不滿意11例,總滿意度為75.56%(34例);乙組滿意34例,良好5例,一般4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為95.56%(43例),乙組優于甲組,且P=0.034,數據差距與統計學訴求相契合,具備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3 討論
就精神內科臨床治療現狀而言,普通病房護理與ICU護理存在顯著差異,受諸多因素的干擾,醫護工作者難以在重癥病患轉出ICU后,給予其適當的過渡性護理,從而引發諸多過渡性護理問題,妨礙其康復質效。第一,普通病房護理與ICU護理的過渡性護理方式難以彰顯護理質量一體化、均等化以及同質化等醫院護理質量管理的關鍵內容;第二,重癥病患從ICU轉入普通病房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護理空隙——管床護理者的專業護理與ICU的優質監護同時缺席,極易引發護理不良事件、護理風險等,呈現欠缺前瞻性的護理特征;同時,護理工作者普遍采取事后會診等方式處理護理風險,但事后護理會診過程中欠缺客觀評估與全流程跟蹤,難以彰顯普通病房與ICU的良性過度,致使護理工作相互孤立,護理風險居高不下。
此次研究證明,在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延續性護理在“以病患為中心”的護理思想的指導下,可憑借普通病房護理者與聯絡護理者、ICU專業護理者的通力協作,促使重癥病患在轉出ICU后獲得一體化、均等化以及同質化的護理,從而降低并發癥出現率、ICU重返率,提高康復質效和病患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極具普及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牟丹,黃石華,李志月,等.延續性護理在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轉出ICU后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1(1):113-119.
[2]葉梅,林忠寶.延續性護理對出ICU后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壓力性損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8):128-130.